第919章 總動員(3)
直升機直升機,重中之重是直升機,最有效的救援工具是直升機,華夏最緊缺的也是直升機。
姚遠上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說過一個坊間說法——當時華夏擁有商用直升機駕駛執照的人不超過十個人。
也就是說,除了部隊的飛行員,能夠開直升機的人極少極少,也側麵反映出一個殘酷的事實——華夏民間幾乎沒有直升機。
而同時期的美國,軍隊裝備了五千多架各種直升機,民間的直升機數量也有好幾千……
美國佬如果是成年的強壯的男子,華夏就是連爬行都爬不順利的嬰孩。
隻是把直升機買到手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調動瑞士超級航空公司的安-124機隊前往世界各地裝載直升機,為此,瑞士超級航空公司的總裁豪爾梅斯基放下了手上所有的工作,親自負責這個時間。
瑞士超級航空公司的安-124機隊是世界上業務最繁忙的大型運輸機隊,沒有之一。因為世界上能夠執行商用運輸的大型運輸機隻有安-124這一款,獨特的鯨吞式機頭設計使得安-124可以運載直升機等大件物品,而除此之外具備這種能力的隻有美國的C-17和C-5兩種戰略運輸機,但是這些都是軍用的,不會出現在民間航空運輸市場。
換言之,在蘇聯解體之前,民用航空運輸市場裏是沒有這樣一種能夠運載大型物件的運輸機的。
可想而知瑞士超級航空公司安-124機隊的生意有多大,這幾年以來幾乎都是滿負荷運轉,從而帶來了極大的後勤保障壓力,瑞士超級航空公司不得不向安東列夫飛機廠下達訂單訂購更多的備件,為此還得先向他們注資幫助他們恢複生產,並且向安東諾夫設計局發出了研製改進型安-124大型運輸機的合約。
魯森在烏克蘭一共買了36架安-124大型運輸機,其中12架飛回了國內,加入了新北航,成為了新北航的全貨機隊的絕對主力,另外有6架給了華夏聯合銀行航空租賃金融公司。
瑞士超級航空公司擁有其餘的18架,數量不算少,但供不應求,完全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型物件運輸需求,訂單排隊到一年後,所以豪爾梅斯基早早就請示了姚遠,想要下單采購更多的安-125。
姚遠答應得很爽快,甚至給豪爾梅斯基提了一個要求——爭取在五年之內采購五十架。
這意味著安東列夫飛機廠一年要生產十架,這意味著安東列夫飛機廠要重回巔峰時期,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豪爾梅斯基把所有的訂單都往後推了,把所有能飛的安-124調動起來飛赴各地裝載采購到的直升機,在最短的時間內辦好各種手續直飛華夏武漢,卸貨之後繼續執行下一次運輸任務。
姚遠把國內能用的安-124調動起來全部派出去運直升機,因為空軍需要幾架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的大型運輸機,沒有辦法騰出來。
這個時候他就深切感受到了缺乏足夠空中運輸力量的為難之處了。他要是有上百架重型貨機,要不了一個月就能把在國外買的直升機全部運回來。
姚遠不得不決定讓米-17這一類加裝了副油箱能夠飛行1000公裏以上中大型直升機自行轉場飛回國。
魯森在土庫曼斯坦采購的50架米-24全部完成了交割,春風科學院派出工程師和哈飛廠的技術人員們組成技術團隊飛往阿什哈巴德對這些直升機進行檢查和增加臨時副油箱,讓這些直升機的最大轉場距離達到1500公裏,因為米-24在標準載油的情況下,最大航程達到了1000公裏。
經過緊急改裝之後,這批米-24隻需要轉場兩次就能進入我國的克拉瑪依地區,到了那裏一切就都好說了。
和直升機全球購同時進行的是機組人員全球招聘,開出的薪資待遇非常優厚,而且時間靈活,以至於吸引了大量的原蘇軍直升機的飛行員、地勤保障人員等,蘇聯解體後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頓,盧布大幅貶值帶來的影響擊穿了他們的生活物資底線,別說好待遇,但凡能開出一份工資的工作他們都是會抓緊的。
大量的這些人湧入歐洲國家,但是市場是消化不了那麽多人的,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是蘇聯,可想而知蘇聯鼎盛時期裝備了多少直升機,與之對應的就是龐大的機組隊伍。
一些原蘇軍飛行員實在是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當了雇傭兵,用命來換錢。
魯森這邊一開價,立即有上千人規模的機組人員蜂擁而至,光是飛行員就有三四百人,按照兩人為一組來算,可以滿足150-200架直升機的使用需求了。
有專業的團隊測試應聘者的實力,合格者立即當場辦手續收拾行李立即出發,招一批放一批回國,爭分奪秒,而且是預發一個月工資,先拿錢再幹活,最厚道的雇主了。
十天之後,武漢某處接近廢棄的機場迎來了一支工程隊,是百年建築旗下的施工隊,數十台工程機械、上百輛土方車和數百人,到位之後紮營和施工同時進行。
和工程隊一起開進廢棄機場的還有機場設計這塊的技術人員,他們現場勘測現場拿出圖紙,工程隊根據他們的要求進行施工。
這處接近廢棄的機場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改造成可以容納一百架各式飛機的機場,包括運輸機、直升機。
首要問題是防洪。
姚遠警告他們,如果發生特大洪水,武漢將會是重災區,這處機場的位置適合不適合作為這麽重要的一個救援機場,需要進行慎重考慮,一定要把情況想到最壞。
因此,技術人員裏有水利專家、氣象專家、地質專家和防洪抗災經驗豐富的人士,通過航空測繪、地麵測繪等方式對這個機場的位置進行了全盤的考慮,一致認為就算是整個武漢城被淹沒了,這裏也不會遭水泡,認為隻要做好排水措施,機場是可以確保無憂的。
工程隊立即按照這些要求來施工,一邊加強排水措施,另一邊著對機場進行緊急的清理和臨時性的改擴建。
是沒有辦法新修跑道的,固定翼飛機隻能使用那條長度為2800米的跑道,但是可以通過擴寬飛行區增加起降區域來容納更多的直升機,甚至不澆築水泥地麵的話,使用鋼板拚接也能在地麵上拚接出平整的場地。
主要是直升機的起降。
在姚遠心裏,這個機場的位置不是最好的,因為不是幾個重災區的中心區域,對搜索救援工作是要產生一些影響的,但是華夏當前的機場建設太落後了,全國就那麽點機場,民用的更少。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選擇並不多。
不過很顯然,他不是白白準備的。
工程隊開進廢棄機場做讓這座機場恢複運行能力的工作時,萬泉貴親率一支特殊的工程隊開進了宜昌城區東邊一個叫做朱家灣的地方,這裏是山裏的村莊,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樣子。
龐大的車隊沿著新建起來不久的硬底化山路一直開到了山頂。好奇的村民跟著跑到山頂上看。
之前修路的時候村民們歡喜得不得了,交通方便了很多,以前到市裏騎自行車要兩個小時,走路的話起碼半天,現在方便多了,長度為15公裏的水泥路一直通往市區。
朱家灣和市區的直線距離不過8公裏。
萬泉貴跳下車,示意爆發人員上前,經過一番部署,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後,山頂的凸出部分被砸塌了,挖掘機、推土機齊齊上陣開始平整場地。
僅僅三天的時間,山頂被夷為平地了,麵積足足有300畝地,緊接著,壓路機開始上,對地麵進行反複碾壓,以求達到可以停放車輛、直升機、堆積物資等要求。
同時做了防雨防水等措施,即便是遇上大暴雨,也可以確保這300畝地範圍內不受影響。
這裏便是規劃中的數十個野外大型綜合營地之一,也是用於支撐宜昌城區的骨幹救援基地。
場地平整好了之後,一種奇奇怪怪的車輛就開了過來,既不像是貨車也不是像是工程車,平板上好像疊著幾張平板。
等開到預定的地方開始展開之後,村民們大開眼界,這種車後麵打在的平板居然可以張開成一個長寬約7米的正方形平板,然後放在地麵上,就這樣一輛接著一輛過來,正方形平板拚接了起來,很快就形成了一個麵積有兩個籃球場那麽大的平整的堅固的場地。
原來這是一種野戰機場快速部署車,是方向機械研製的用於在野外進行緊急鋪設起降場的特種車輛。
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反複使用的鋼製跑道鋪設車,通過緊急鋪設並且牢牢固定在地麵上,可以緊急降落100噸級的飛機。
現在是這款特種車輛第一次投入實戰,用於鋪設野外營地、野外機場的直升機起降場,這樣一來,哪怕是滿載的米-26巨型直升機,也可以在部署有這種移動式起降場上進行降落了。
機場不夠用怎麽辦,這就是姚遠想出來的辦法。
創意是他提供的,方向機械根據他的思路來進行研製。姚遠沒有考慮過這種特種車輛平時能不能派上用場,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這次抗洪搶險而研製的應急車輛。
萬泉貴帶領的這支分隊隻是其中之一,與此同時百年建築所屬的有許多支各種工程分隊在長江中下遊流域的各個地方做著不同的準備工作。
沒有人知道同樣的時間裏有這麽多目標一致的動作,信息閉塞,資訊傳播速度慢,許多地方政府隻知道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的事,因為,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外地客商來投資建廠什麽的,沒有人會往抗洪救災這塊想。
事實上又有誰知道兩個月後華夏人民要遭受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呢?許多人在這裏生活了大半輩子了,遇到過的最大的洪水也不過是淹過了堤壩一些而已,怎麽可能會出現淹沒整個城市的特大洪水呢?
普通老百姓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自然災難,但是體製內的專業人士、有識之士卻很早之前就有了這樣的擔心。
許多著名的水利專家在三四十年前就提議修建三峽大壩,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預防長江中下遊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的襲擊,把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提到百年一遇。
三峽大壩存在很多爭議,一直到1994年才正式動工,可惜的是,在完成修建之前,特大洪水就來了。98年特大洪水擊碎了所有對三峽大壩的置疑,堅定了人們修建三峽大壩的決心。
這座大壩就在宜昌上遊不遠處。
現在說什麽都沒意義了,姚遠自知自己是影響不了這種關係重大的民生工程的進展,他隻能凡事都按照最好的打算來計劃。
朱家灣這個綜合救援營地建成之後,既是臨時安置地,也是救援基地,同時也是救災物資中心。當前的300畝地是不太夠用的,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萬泉貴要盯在這裏,把綜合救援營地的麵積逐步進行擴大。
宜昌城區大部分在長江東岸,是上遊洪水下來後首先衝擊的方向,朱家灣就是在東岸這個方向,因此,朱家灣綜合救援營地大概率是能夠支撐宜昌城區唯一的救援營地了,其他幾處要麽距離太遠要麽無法容納那麽多人。
姚遠認為,距離宜昌100公裏的荊州也會是重災區,因此,朱家灣綜合救援營地不但要負責宜昌城區,還要負擔一部分荊州的救援責任,來分擔其他救援營地的壓力,起到骨幹救援基地的作用。
最關鍵的在於,在朱家灣和宜昌城區之間有一個叫做學塘灣的湖泊,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山坳,姚遠擔心為了減輕下遊流域的壓力,會在這裏泄洪,把洪水引入學塘灣。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要疏散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因此,必須要附近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建立規模很大的綜合救援營地。
朱家灣就這麽被選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