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選編說明
按照叢書主編的要求,《當代哲學經典》中的“當代”要盡量挑選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作品。但就倫理學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被公認為“經典”的倫理學著作無疑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因為“經典”本身需要一個在人類精神長河中大浪淘沙的曆練過程,但不管怎麽說,我們所選擇的這些倫理學家個個都是在當代思想界叱吒風雲的人物,20世紀中後期的時代精神深深地打下了他們的烙印。可是,要在30萬字的篇幅之內選編出反映這一“當代”倫理精神風貌的作品,實在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當代國際社會麵臨的倫理困境比任何一個先前的時代都更多、更複雜,自由的思想和價值多元主義的文化景觀使得當代倫理學學派紛呈,各自對傳統倫理學類型做出了學理上的推進,每種倫理學流派或譜係都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著作。這對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隻能忍痛割愛。我們選編的原則是,每個在20世紀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倫理學派選出一兩篇能代表該學派倫理精神的作品,它們或是對該學派的倫理思想做出了奠基性的論述,或是對該學派的核心觀念提出了新的論證和辯護。
就學派而言,20世紀新產生的類型就有元倫理學、倫理現象學或價值論倫理學、存在主義倫理學、責任倫理學。在這四種倫理類型中,“元倫理學”(Metaethics)和存在主義倫理學早就為人所熟知,但價值論倫理學(倫理現象學)國內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它的重要性在於不僅比英美的美德倫理學複興運動更早(起碼早半個世紀!)地反思現代道德的困境,而且更加係統和深刻地努力把現代的規範倫理與古代的德性倫理整合起來,開創了一種新的倫理形態。如果說價值現象學是20世紀上半葉產生的新倫理類型的話,那麽“責任倫理學”則是20世紀下半葉產生的一種新的倫理形態,它是技術文明時代的倫理學,是麵向未來的倫理學,它把傳統的“義務”概念具體化為“責任”概念,試圖建立起麵向人類持久幸存的共同責任模型。
就傳統倫理類型在當代的推進而言,正義倫理學、美德倫理學、功利主義倫理學、基督教倫理學都出現了新的經典性作品,我們把“關心自身與修行”的福柯的倫理學也算做這一類,也許很多人不會同意,但福柯確實是無法歸類的人。
總之,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從我們的歸類和選文中看出這本書的傾向性和獨特性,但無論怎麽精心挑選,遺憾總是不可避免的。
本卷所選文章,除了朱剛教授翻譯的胡塞爾的“倫理學引論”、列維納斯的“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和我本人翻譯的哈特曼的“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三篇之外,其餘都是舊譯。因此,我首先要感謝朱剛教授願意將其尚未發表的這兩篇重要譯作放在本卷中首發並在百忙之中重新做了校對和潤色,沒有他的這兩篇譯作,本卷將大為失色。我們許多人不把胡塞爾作為倫理學家,是因為我們之前基本上隻是關注他的認識論的現象學或意識現象學,甚至不知道他有大量的倫理學著作,我們特意刊登他的“倫理學引論”就是要引起國內學界對現象學倫理學的重視。胡塞爾後期提出哲學要回歸“生活世界”(Lebenswelt)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是有其實踐現象學或現象學的倫理學為內容的。而且現象學的倫理學在胡塞爾之前和之後形成了以“價值論”為特征的蔚為大觀的倫理學運動,它既區別於亞裏士多德傳統的德性論,也區別於康德式的義務論,是一種新的倫理學形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列維納斯的“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國內學界雖然早就知曉了這一說法,但大部分學人讀不懂法文,因此也就無從把握這一說法本身究竟是什麽意思以及列維納斯究竟是如何重新理解“第一哲學”和倫理學的,因此,通過本文的發表我們才得以看見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慎密論證,它將是推動我們重新理解哲學和倫理學的非常重要的文本。而哈特曼的“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將喚醒人們的價值視野、消除人們的價值盲視與“我們應該做什麽”這一現代道德哲學的首要問題相並列,甚至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無疑大大深化了現代道德哲學的視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我們力圖呈現每一倫理學形態的代表性論文。在倫理學形態上我們顯然試圖突破當代英美倫理學所強調的德性論、義務論、功利論和元倫理學這一“經典的”、甚至有些硬性的劃分,實際上像存在主義的倫理學、現象學的倫理學、基督教的倫理學、福柯的“修身學”,要給它們貼上哪一個標簽更合適,還真不好說。還有自馬克斯·韋伯開始所致力於探討的“責任倫理學”(Beantwortungsethik)、在漢斯·約納斯那裏形成了新的倫理形態,包括漢娜·阿倫特都在探討新的時代條件下的責任難題,這也不是原有的那些倫理學形態所能概括的。因此,本卷所選的論文有一明確的意圖,就是破除英美倫理學家對道德哲學過於狹隘的理解和規定,我們或許隻有返回到活生生的倫理生活,返回到豐富多彩的倫理哲學的多重視野中,才能真正理解倫理學本身。
最後我要感謝本叢書主編使我得以按我的視野選編出這本反映當代西方倫理學發展曆程的倫理經典,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對於本卷的不足還真誠地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點和指正!
鄧安慶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