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搬遷大理
樂明軒他們重挫了這一次西夏的第五支部隊,陷在了沼澤裏,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其他的隊伍之中。
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沒有浪費一兵一卒,沒有任何的傷亡,就把西夏骨幹力量除掉了,覺得樂明軒真是太可惡了,就打發人到大宋的奸臣那裏,又送了很多的金銀首飾,還有西域的歌姬,目的就是陷害樂明軒。
這些人自然是見錢眼開的,而且早就對樂明軒恨之入骨,除之而後快,他們知道隻要樂明軒在一天,他們就不能在宮廷裏得意一天。
但是因為他現在在汴京開了好多鋪子,給陛下賺了很多的錢,所以陛下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所以縱使有再多的人想陷害樂明軒,陛下仍然在猶豫。
陛下自然是不想除掉他的,因為現在對皇宮來說,樂明軒就好像是一顆搖錢樹,又能打仗,又能賺錢,他為什麽要把這利器除掉呢?他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很嫉妒他,他就吩咐這些奸臣,如果能盡快的找到一人代替樂明軒的話,他就把樂明軒交在他們的手上。
可是他們尋遍了汴京,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所以就隻能作罷。
但是這風聲已經傳到了樂明軒的耳朵裏,沒有想到他們在前線這樣辛苦的努力,後方的人還這樣的陷害他們,看來是時候該為自己做打算了。
第一步,他就是把汴京的這些鋪子轉讓,能賣多少錢賣多少,然後他已經在大理好友樊金那邊,投了一部分錢,之前他們走的時候,樂明軒就已經把一些錢放在了她那邊,並且還有一些開鋪子的方法,現在樊金那邊已經有了一點規模,但是她還不是太會,所以寫信問該怎麽做,但是書信比較少,因為她知道樂明軒經常不在郡主府,而且還經常上前線。
隻是因為喬玉的性格有點暴躁,所以這些事情,他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說的。其實,他早就知道隻有大理才適合他們生活,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告訴了喬玉,沒想到娘子竟然誇他做的好,其實她偶爾也有這種想法,甚至還給了樊金幾件金器。
原來夫妻倆就想到一起去了,不過樊金非常聰明,她按照他們書信上的要求,都沒有說出去,沒有告訴任何人。而且現在樊金跟喬玉還有一些密信往來。
沒想到是這樣的好,竟然一拍即合了,樂明軒真是高興。
樂明軒連夜就起草了草圖,該怎樣走比較安全,又帶著誰,喬玉就陪著他一起做這個事情,他說:“把家裏的細軟全都收拾一下,能帶走的東西全都準備好,挑值錢的帶,挑你喜歡的帶。其他的就都送給難民,還有你欣賞的人,郡主府在未來的幾年裏還會被大金人踏平,所以倒不如把它變賣了。都不要留著了,把高司奇還有他的妻子,另外還有李楠姐,劉晴,他們也是為了保護咱們才進的宮,一定要想方設法把他們救出來,還有你想帶的人一起,帶到大理,李楠姐,自從大金的歌姬進入宮殿以後,跟陛下的關係也不怎麽好,而且皇後現在這個年紀應該已經到了更年之期,總是喜歡陷害他別人,倒不如借此機會申請一個流落發配在外,到大理邊境,這樣的話正好就一起走了。”
喬玉道:“那就趁著咱們這一次在西夏立下的戰功,陛下按照慣例,給賞賜的時候,我就要吧,他也知道劉晴還有李楠是咱們送進去的,所以保一命的話應該是比較容易的,我就不要什麽獎賞賜了,反正陛下也摳的很,也給不了什麽好東西,有時候都是他把玩夠的很久的東西,送給我,我才不稀罕呢。”
“那事不宜遲,我這就起草一份文書,把咱們想帶的東西都好好的看一遍,哪些東西可去掉的,哪些東西必須帶上,免得到時候磕磕絆絆的,帶了一大堆不相幹的東西,路上還沉重,我打算一共就帶十輛馬車,喬裝成商隊,多了不帶了,要不然的話目標太大了。”
樂明軒拿著毛筆,一邊靜悄悄的畫著圖,一邊看著大理的方向,給喬玉指示,告訴她這十輛馬車,再加上他們偽裝成商隊,應該就可以過關了,還不能化妝成富裕的商隊,要不然路上可能會遇到草寇或者是劫匪,這事也會比較難辦。
可是夫妻二人還是擔心,雖然他們除掉了西夏精銳的力量,他們可以逃跑到大理那邊,家裏都平安了,同行者也都平安了,可是這邊的百姓還是會遭殃,因為西夏的大部隊還沒有完全的消除,隻是消除了骨幹力量。
可是現在不走的話,他們自己也會深陷其中,奸臣一旦拿到陛下的口諭,就會把他們夫妻二人都解決,隻要他們活著,將來就有希望,所以知道咬咬牙,隻能先這樣了。
他們就隻能把這個消息告訴這附近的百姓,能搬走的盡量搬走,不過不要靠近大金那邊,因為那邊更加的危險,畢竟很快就要被大金人洗劫,這是曆史上難逃的事實,其實樂明軒真的很想告訴自己的娘子,他是穿越過來的,但是就怕娘子會笑話自己,但是他總是以神算子的身份故弄玄虛的跟娘子說話,他也覺得對娘子不公平。
索性,他今天喝了幾口酒,壯起了膽,就跟娘子提到了這件事情,喬玉一臉驚詫的看著他,以為他在跟自己說笑話。
“……你真的不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嗎?難怪我也覺得你不像,而且你應該不是真正的樂明軒吧。”
“那如果這個樣子……算不算是對你的欺騙?如果你覺得真的是的話,我給你道歉。”
“道歉?其實早在我跟你成婚的時候,我就感覺你有問題了,但是我既然答應了要救你們家,我就要言而有信,我喬玉才不是那種言而無信之人,而且你們這個家族本來就是受冤屈的,把你們樹立起來了,別人一看,我喬玉也算是個有膽有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