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新時代雛形
李平也是跟著軍民忙活,指揮大家各處作戰,忙活了好幾天。
疲憊的回到幽州。
武曌連忙安排李平吃個飽飯,沐浴更衣。
看著如此辛苦的李平,武曌心中是即心疼又感動,同時還有著深深的驕傲。
“夫君!你要求的那些東西都準備好了!可以製作精鹽了!”
李平點點頭。
鹽在唐初是屬於官產官銷。
沒有鹽商這一說,當然販私鹽的除外。
幽州也是產鹽之地,之前羅藝一方為王,幾乎不把朝廷放在眼裏,幾乎明目張膽的做私鹽。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鹽,這可是難以想象的龐大產業。
鹽在唐朝還是很貴的,而且還不是精鹽。
這一次輪到李平當家,他自然要攬過來這個生意。
李世民放下了很大的權力,這次更是讓長孫無忌傳話,幽州治理,李平可自行做主。
那他就不客氣了。
製作精鹽步數不算多,也不難。
去除其中可溶性雜質。
再經過澄清,蒸發,結晶,幹燥,篩分就成了。
設備也不複雜,這種初中就做過的試驗,李平連圖紙都懶得買。
直接就讓人建造了一個可以生產精鹽的流水線。
並且跟一些人簽署了勞動合同。
打出招商的口號。
李平要把官產官銷的東西直接變成官產民銷,完成幽州部分的商業化。
至於銷售點,李平給起了一個非常親民的名字。
供銷社。
供銷社按照人口密集程度劃分區域進行招商。
不僅可以銷售精鹽,包括一些方便食品,糧油米麵,這些東西都可以在供銷社進行購買。
由於幽州之前被突厥的洗禮,加上大家都沒有什麽糧食,所以糧商在幽州,特別是十三地偏北方地區幾乎全都沒了糧食,更沒生意可做。
李平這個消息一出,那些糧商紛紛踴躍而來。
糧食他們是沒有,可是金銀珠寶,錢銀首飾他們還是有一些的。
都想在李平這裏拿到一個供銷社的名額。
收完莊稼後整個幽州人口迎來了一次暴漲。
雖沒有恢複到巔峰期,但已經來到了百姓兩萬八千戶,約八萬人。
這個數量每日還在增加。
不為別的,就因為大家對李平的信任。
隻要能在幽州,一定就能活下去。
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地區,李平安排很多人都來到這裏。
這裏能承受多少人?
李平根本不做考慮。
來多少他都能收下。
大不了一起種土豆唄。
這可是後世能住兩千多萬人的城市,現在才哪到哪?
李平準備讓幽州成為全世界曆史上自長安之後第二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
這日是李平招商的日子。
所有想拿下供銷社代理權的商人叫到了一起。
不光是幽州的,還有其他十二州的。
足足有上千人之多。
李平也是沒想到一個買賣竟然能吸引這麽多商人。
這些商人拿著李平給他們的加盟手冊。
看的是連連稱奇。
他們本來以為李平至少會弄個拍賣名額的方式,價高者得。
沒想到這供銷社隻要滿足上麵的條件人人可以加入。
條件也不苛刻。
就是每千人口之地隻可有一個供銷社。
每個村落也隻可以有一個。
同一產地的物品供貨價都是一樣的,出貨價也是一樣的。
不得哄抬物價,一切價格按照官府指令定價。
季節性的農副產品可按當地市場價供銷浮動。
由官府負責收購農民手中原材料進行加工或檢測後方可由購銷社進行二次收購以及出售。
不得私下進行交易。
如果出現緊缺產物則平均做分,不偏不倚……
總之都是一些利民利商利官的條約。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守規矩,不然官府有權收回供銷名額。
至於供銷社需要多少錢銀可以做?
兩百貫。
這兩百貫不是白拿的,其中一百貫是保證金。
等不幹了如果沒有造成供銷社的重大損失,這百貫錢銀是會返還的。
另外一百貫作為進貨本錢。
李平會派專業的供貨團隊進行發貨與核算,用完再收一百貫,沒用完就可以繼續進貨。
幽州十三地百萬人口,幾乎在場的商人人人可以有名額。
加上李平的要求一點不過分,紛紛響應。
別說兩百貫還是屬於他們的錢,可以用來進貨跟保證金。
就是這兩百貫白送給李平他們也都願意。
別的不說。
光光是這鹽的生意,就是他們不敢想象的。
幽州也在這一刻開始,成為的整個大唐曆史上第一個光明正大做鹽商的地區。
大家紛紛交上錢銀,簽上供銷社的官方契約,拿著官府頒發的營業執照開開心心的回去找地裝修去了。
李平承諾,今年八月十五,要讓所有供銷社全部開業。
至於提前裝修好的,可以進行試營業,李平盡力提供資源。
還有這十三州每個地區的總代,不是別人,正是他李平。
他每個地區都派過去了幾個人以官方名義專門管理這事。
而且派出去的人給了非常高的官職跟實權,就連當地官府都要聽從供銷社官員的調遣,以防宵小作亂。
幽州十三地不管是村落還是城鎮,全都進入了一種莫名的商業感。
加上李平大力發展基建,百姓都感覺天真的要變了。
這日燕王府又傳出一道旨意。
李平王爺在幽州各地建設的工廠即將完工,不論男女,均可報名參加工作,報酬也算豐厚。
這種新奇的崗位讓很多人蠢蠢欲動,躍躍欲試。
特別是一些常年沒事幹的婦女,幾乎都想有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地方。
這裏麵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男人被外敵殺死,家中沒了做活的男人,生活苦的不成樣子。
李平也是來者不拒。
當然,他的工廠都是些簡易的生產線。
像鹽場啊!油場啊什麽的。
主要還是以副產品為主。
而且很多技術也不怕別人偷學。
李平在整個幽州地區下了嚴令。
什麽東西是官產,什麽東西可以民產都分的清清楚楚。
就比如誰私自生產私鹽,要是被發現了那就差不多要牢底坐穿了。
除此之外李平也在努力建設地爐。
並且修建道路。
收集一些手腳靈活身體強壯的中年人進行儲備,這些以後很可能是技術工種。
李平相信,農業加商業加工業的雛形不會太遠了。
最多五年,就可以看到那一天。
當務之急就是吃飽飯,大家才會更加信賴相信自己。
所以李平又下了一道改變整個幽州的命令。
所有地區整備農田,準備種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