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李世民病重,李治重走老路
“嗚嗚嗚~”
等最後一名新兵倒在地上後,集結的號角吹響了,新兵們半死不活的爬起身。
不管是出身寒微還是出身高貴,這一刻他們不敢再有半點猶豫。
一是已經見識到了李延年手下士兵的厲害,二是來之前就簽訂了合約,要是不遵守命令就會被罰款!
這個款項還不能是家裏幫忙出,要靠他們自己掙!
怎麽正呢?
幽州現在修城修公路要的是人!
而繼上次提出初代水泥水硬性石灰後,幽州方麵就開始對水泥不斷進行研究。
對於軍事和科研這兩個國之重器,李延年也是從來不吝嗇。
現在的幽州說是完全獨立於大唐也不恰當,應該說是屬於大唐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李延年治下的幽州北麵與草原和高句麗通商,南麵又和母國大唐通商,東麵甚至還打通了小日子的國門。
通商,或者說商品輸出是殖民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第一步!
但這些都隻是規劃的一個藍圖罷了,李延年現在能做的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隻要有了陸軍,就能憑借強橫的陸軍打開商路,隻要打開了商路就能慢慢獲得更大的市場。
獲得了更大的市場就要開始壟斷,繼而又用巨額的錢財組裝軍隊,這時,海軍就可以著手組建了。
海軍一旦訓練完畢,就直接去搶海盜!
掃清海盜既是為民間和國營商人開路,也可以將大量的不義之財收歸國有!
在紙上寫完這些規劃後,李延年又走出了房間,“來人!”
高勇聞聲而來跪倒:“末將在!”
“高勇,你親自走一趟,去南大營請李帥秘密進城,北大營…”
“回殿下,北大營已經被兄弟們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的可疑人員進入了幽州。”
聞言,李延年眉頭微皺,繼而很快舒展開來,“罷了,隻要不影響大局,無非就是多了幾名跳梁小醜而已!”
“去吧,去請李帥!”
“是!”
現在已經開春,天下皆知李延年出走長安,特別是長安方麵各種輿論不斷發酵,李延年跟李世民的事情甚至被人寫成了民間話本!
有人寫李延年是逆子反賊的,也有人寫李延年是老百姓的英雄,敢於和李世民據理力爭的。
總之,在官方的刻意放縱下,除去幽州以外,整個大唐都已經傳開了。
李延年對於這些並沒有理會,隻是下了第二道命令,即:“將隱龍衛登基大典改到幽州舉行。”
這道命令一下,各方反應皆不同,要說反應最大的應當是洛陽那邊了,畢竟這以後很可能從以前的總部變成分部。
換做是誰也不會高興。
但是李延年也說了,幽州這麽大地方的隱龍衛負責人上上下下居然沒有一個活口,這種事必須要總部都統給個說法。
但是李延年也知道,隱龍衛的人本就是做那些刀口舔血的生意的,他這次登基也是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現在必須要找李靖來商議大事,至少要保證幽州不能亂。
片刻後,李靖來到了幽王府,隻見他渾身麻布皮膚黝黑,如同一個真正的老農民一般。
李延年看著如此裝扮的李靖,仔細觀察就發現,這位大唐軍神好像真的去種地了……
“殿下可是在想老臣這等身份就應當安座軍營?”
李靖沒有把化說明,但其中的暗示李延年也聽得出來。
隻聽李延年苦笑道:“大帥誤會了,小王隻是覺得農耕之事誰都可以做,但是大帥這個位置卻不是誰都能做的。”
“若是天下承平,大帥自可做一名自在的農人,可如今之天下看似和平卻暗流湧動,各方人馬皆心懷鬼胎。”
這句話,一般人可不敢說,畢竟此時的大唐國力強盛,李世民也自詡明君,朝堂上下都在歌頌大唐盛世。
但是李延年卻沒有這樣看,他看到的是北方蠻夷時不時還會來騷擾大唐,他看到的是幹旱瘟疫還在奪走百姓的生命。
甚至,還有許多地方的百姓仍舊吃不飽飯,穿不到暖和的衣服。
這盛世,終究還隻是貴族老爺們,以及各個大城市的盛世。
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那些廣大的農村裏,升鬥小民們仍然會被官吏剝削,一年辛辛苦苦種的糧食還是要上交一大半。
有人再歌頌盛世,也有人在盛世下哭泣。
李延年的話,引起了李靖的深思。
李靖作為大元帥肯定是去普通士兵家裏看過的,他什麽都知道,但是他什麽都不能說。
因為,他是軍人,不是政課。
他能做的,僅僅隻是保證手下的兵不會被貪汙軍餉。
“本王知李帥的心,待掃清外敵後,還望李帥勿急於卸甲歸田,本王需要李帥,大唐需要李帥!”
說完,李延年深深鞠躬,嚇得李靖趕忙扶起了他。
有些事情,李延年不知道,但是李靖無疑是最清楚的人。
無他,李靖除了深受李世民信任以外,也是一個界限感極強的人,作為軍人他可以做到不過問任何政事。
作為一個交了兵權的國公,他也能做到不過問任何軍隊的事,所以他知道了一個消息。
是關於李世民確立的保密立儲製度的消息,李世民已經將李延年的名字放到了牌匾下麵。
為了以防萬一,李世民還將自己的親筆信和印章也放到了李靖這裏。
“若朕百年後大唐有變,還望卿扶延年上位,如此,朕心可安,大唐黎民亦可安。”
這一消息是絕密,隻有李靖和李世民二人知道。
甚至關於李世民和李延年的幾次矛盾衝突,不管其中的真真假假,也隻有李靖最清楚內情。
“殿下不必如此,老臣永遠忠於陛下,忠於大唐!”
這句話,一語雙關,等到將來李延年登基,他自然也會忠心於李延年。
隻是李延年還不清楚這個情況,心中被李靖的深明大義深深折服。
這時,長安,李世民在後花園突然暈倒,一眾太醫束手無策,大家心裏都不一而同的想到了李延年。
隻有李治冷靜的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