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鐵骨錚錚,大唐脊梁
此時的魏征家裏聚集了大唐的賢臣名將,眾人都在攔著魏征。
原本李世民第二天不上朝的時候,魏征就打算去死諫,但是被馮矽等人攔了下來。
到今天李世民已經一周不上朝了,魏征實在忍無可忍,當初他沒有隨故太子建成而去,為的就是這大唐天下。
現在李世民居然不上朝了,今天要麽李世民認錯重新上朝,要麽他魏征就要撞死在金鑾殿,以死明誌!
“魏大人三思啊!”
一種文臣武將還在勸告魏征,可魏征卻直言不諱道:“諸君若是怕觸怒天子盡可離開,我魏征今日若不能勸回天子,願血灑金鑾!”
“這…大人何至於此啊!”
長孫無忌開口勸道。
“長孫兄莫要再勸,某意已決。”
見魏征態度堅決,眾人也不敢再阻攔,或是羞愧或是敬佩的目送魏征遠去。
“魏大人,陛下有旨,任何人不得入內。”
皇宮門口,侍衛攔住了魏征的去路。
魏征沒有說話,隻是拔出了腰間的尚方寶劍,“現在可以進去了嗎?”
侍衛為難的說道:“這…恐怕還是不行。”
聞言,魏征怒眼圓睜,大聲道:“此劍是陛下賜予魏征的,說憑此劍,魏征能隨時進出宮門。”
“可今日,魏征卻又被陛下拒之門外,作為天子,不知何為君無戲言否?”
聽著魏征的話,兩名侍衛大驚失色,沒有想到魏征的頭居然這麽鐵。
“哎喲喂,你們快放開,讓魏大人進來!”
這時,李世民的貼身太監王德跑過來喊道,“魏大人,快過來!”
見到李世民的貼身太監過來了,侍衛們也不敢再阻攔,連忙躬身讓開了路。
魏征也沒在意,昂首闊步的走到了王德身前,“陛下讓你來的?”
王德沒有回答魏征,隻是左顧右盼了一會兒才搖頭說道:“魏大人,咱今日假傳了陛下旨意放您進來,自知是死罪,但咱也知道什麽是忠君愛國。”
說到這裏,王德自嘲一笑道:“說了不怕您笑話,咱雖然不是男人,甚至連人都算不上,但遇到事情,咱也不帶怕的,頭一掉無非碗大個疤!”
聽到王德的一番話,魏征愣了一下,隻覺得心裏某些東西好像發生了變化。
“王總管高義,受魏征一拜!”
王德側身不敢受魏征的禮,但心中早已感動得不行。
在文臣武將眼中,他們這些閹人連人都算不上,別說行禮了,哪怕是正眼看一下他們都會覺得是侮辱。
這時,秦叔寶和長孫無忌已經勸眾人回到了家中,盡管他們心中也很想像魏征一樣去勸諫。
可是他們不能,這不是害不害怕的問題,而是立場問題。
魏征作為故太子建成的手下,轉投李世民也是為了糾李世民的錯,做一名直臣。
但是長孫無忌這些人不一樣,他們必須遵守李世民的意誌,早就與李世民成為了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
否則的話,玄武門之變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他們又怎麽會敢跟李世民幹?
所以,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的態度!
“陛下!”
此時,魏征已經走到了李世民的書房,躬身行禮道:“陛下何故七日不朝?是想做那隋煬帝,想斷送大唐江山了嗎?”
“吱呀!”
書房開了一條縫隙,裏麵傳來李世民無奈的聲音,“玄成你可真是…進來說話吧。”
聞言,魏征邁步走進書房,看見憔悴了大半的李世民,心中的怒氣消散了許多,但語氣依然強硬,
“陛下還未回答,何故七日不朝?”
李世民苦笑一聲,直言不諱道:“朕在糾結大唐究竟是該立嫡還是立賢?”
說出了這個困擾了很久的問題後,李世民頓時感覺鬆了一口氣,誰知魏征想都不想直接說道:
“大唐若想千秋萬代,必須立賢。”
“可是…”
李世民剛欲開口,魏征卻毫不客氣的打斷道:“臣知陛下是擔心後人效仿陛下玄武門奪位,可陛下奪位成功不也印證證了立賢的好處大於立嫡?”
不等李世民回答,魏征繼續說道:“今日之太子承乾如往日之太子建成,雖無大才,但為守成之君絕對可以。”
“然今之幽王延年如翌日秦王,一旦登臨大寶,必將大唐代入一個新的地步。”
“至於如何防止皇子奪嫡,陛下可采用儲君保密製。”
聞言,李世民眼前一亮,仿佛抓到了什麽重要信息一樣,趕忙問道:“愛卿速速道來!”
“所謂儲君保密製,即陛下不將儲君人選公布,而是將儲君名字寫於紙上,壓在宣政殿牌匾之下。”
說到這裏,魏征沒有再繼續說下去,但李世民已經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
正如魏征所言,李世民不是偏袒某一個兒子,他隻是怕後人效仿自己,怕大唐無法千秋萬代。
而眼下魏征的辦法,不但能確保讓每個皇子都不會躺平,同時也能預防奪嫡禍害國本。
畢竟誰是繼承人,都是自己說了算,隻是把公布繼承人的時間改成了皇帝臨終前而已。
這個就是滿清實行的秘密立儲製,是康熙兒子中奪嫡成功的雍正提出來的,防止的就是兒子們爭位。
接著,魏征又指出,對於其他皇子,應該實行“位高而權輕”之策,即給足皇子地位,但實權就休想了。
李世民一一采納,興高采烈的送魏征出了宮,甚至還答應了他明天當著大臣們認錯的事。
至於,魏征是如何進來的,李世民沒有多問,魏征也沒有多說,王德躲過一劫。
魏征提出的製度是超前的,也不是這個時代能想出來的。
魏征能知道這個製度還是從床邊的紙條上看到的。
沒錯,有天他一覺醒來就發現有人將冊立皇位繼承人,以及其餘皇子的製度寫在了紙條上。
李世民這邊在得到魏征的諫言後,先是美美的吃了一頓飯,而後拿出筆墨寫道:“二皇子延年,文武雙全,仁孝知禮,上敬蒼天,下惜萬民,當為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