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袁紹心思
酒宴剛剛撤下,眾諸侯相互道別後。
袁紹匆匆聚集自己手下三大智囊,許攸、田豐、連紀大帳商議。
“主公,此事萬萬不妥啊”。田豐臉色微變,衝著袁紹說道。
”是啊!主公,此時另立君王卻有不妥許攸雖然同田豐不太對付,可是田豐此話卻是很對。除卻一點隔閡。許攸還是很認同田豐此人。
連紀看了看身旁的田豐、許攸,鼻子輕哼!他當然看得出袁紹心思。然臣不為主謀,要之何再。袁紹此事分明是要立劉虞與長安的董卓分禮抗庭。上前道:“主公,以我之見,此計可行。劉虞乃是東海恭王之後,漢室宗親,長期駐守幽州,在民間也有很高的威信。扶立劉虞同長安的獻帝對峙實乃上上之策啊!這樣主公就可以借助扶立新君之威。實力大漲,必定不會久居小小渤海一城之地。”話罷,挑釁的看了看許攸和田豐。
“嗯。”袁紹點了點頭。自己身處渤海之地,展起來實在是有心無力,渤海地少人稀不說,就是大戰之下,自己尚不能保持自己有足夠的軍力,而且黃巾肆虐,當真不是個什麽好地方。如今,天下既然以自己為主,長安那個朝廷是董卓豪強莽夫所立。怎麽能配得起漢室威儀。這個漢庭當然還是要掌握在自己這些名士大族手中的。幽州劉虞素來有威名,威望很高又是漢皇後裔,立他為皇帝,對自己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到那時自己就可以借助扶立新君之功,能擴張自己的實力了。劉虞一儒者,根本就不懂軍事,以後什麽事情還不是自己說的算?
眼下的許攸、田豐怎麽就不明白呢?
許攸、田豐豈能不明白袁紹胸中所想,袁紹的想法,此二人想過,袁紹隻看到了扶立新君的好處,卻沒有看到狹立新君的壞處。董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霸占朝綱引來的卻是眾諸侯的討伐。誰又能保證袁紹那時不是又一個董卓?這些都是其次,最可憐的就是大漢已經被董卓摧殘了一次,威儀所剩無幾,如果袁紹再立新君,那麽,全天下的人會怎麽想,一個皇帝又豈是誰說能立就立的?估計,那時起,漢室的威儀就開始**然無存了。如果**然無存,要那個大漢皇帝又有何用?看著固執的袁紹,許攸、田豐各自搖頭歎息。
袁紹見兩人如此姿態,惋惜的話道:“這也不是我一人的想法。翼州刺史韓馥韓文節也有此意。你們看這就是方才韓馥同我留下的書信。”
田豐很不給袁紹麵子,給袁紹翻了幾個白眼,翼州韓馥,庸才。那還不是以你馬是瞻的人。
袁紹似乎聽到了田豐的冷哼。麵子上有點掛不住,道:“我已經給公路送去書信了。相信公路也會讚同我的想法的。”
“主公英明迷紀諂媚的說拜
“唉”。聳攸隱蔽的歎了口氣,廢立這種大事,怎麽能隨隨便便同人商量?袁術說的好聽是你的兄弟,不好聽就是你的死對頭。
“怎麽,子遠有話要說?。
比。,石
許攸被袁紹提及,心知袁紹為人,外寬內忌。換上一副表情回道:“臣是在想,眼下即便眾諸侯都答應我們的意見,可是誰知道幽州刺史劉虞應是不應?”
“當皇帝,還有人不樂意?”連紀嘲笑了幾聲許攸。這個人的膽子就是
許攸的膽子當然不要不然許攸也不能在中平元年,同翼州刺史王芬等人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許攸的膽子從來都不後世出奇兵,偷襲烏巢也是一招險棋。不過,這些事情都是被掩藏在明麵之下的,紀自然不知。
“恐怕,還真就有人就不願意。”田豐撇了撇嘴,心道現在連一塊像樣的地盤都沒有就想廢立之事,真是癡心妄想。實力,才是亂世生存的唯一法則。
“元皓先生不必擔心,我心中早就有數。”袁紹既然能名動八方,酒宴之上能怒斥董卓,又為十八路諸侯盟主,自然有自己的不凡之處。田豐不善隱藏。他的心思,袁紹自問自己看得一清二楚。
“這麽說來,主公定了?”許攸笑著湊上前問道。似乎袁紹口中的有數,就是許攸提議的。
。如今,上黨太守張揚送來密報,願意歸降我軍。
隻要我們慢一些時日回道渤海,即可”看了看許攸,袁紹一笑。
這個事情,不知是許攸說過無數次,就是自己同曹操談及之時,都隱隱約約間,可見曹操羨慕之情。翼州那可是天下十三州中最富裕的大州郡啊!翼州物產豐富,人力物力充沛,由其接連匈奴、烏丸、鮮卑、黑山、白蟻,隻要自己能收服在手,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助力啊!
田豐轉回頭,不看三人。對於此事,田豐雖然覺得很不仁義,剛網還是聯盟的戰友,轉瞬間,就相互吞並,這也知”無恥了吧!不過,翼州卻是眼下袁紹最好的去處,誰叫翼州刺史韓馥平庸無能呢?
三人似乎自動的把田豐排除在外,這個人就是太剛毅正直,好些事情不懂變通。既然他不想變通,那麽就讓他去吧。
“可惜,翼州兵強。我軍剛剛經曆大戰,軍糧補給又不夠,軍士疲憊,如果攻打不下來,那我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袁紹心有餘悸的說道。
“這個好辦連紀一笑,彎著身子趴在袁紹的耳邊說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翼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翼州來
許攸點了點頭,逢紀此人雖然阿諛奉承,可是還是有些真材實料的。
“好!就這麽定了。”袁紹似乎下定決心道。
“恭喜主公,賀喜主公。翼州唾手可得。”話罷。許攸、逢紀衝著袁紹深施一禮。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