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作品大全集(全15部共144冊)

天地明環·第十一冊 卷二十一 第一章 巧破刺殺

字體:16+-

秋風呼呼。

李隆基的座駕舟降半帆,船速減緩。另一艘水師船由人操槳,在右方與座駕舟並排而行,照亮了那一邊,該是提著燈籠、風燈等照明工具。

衛抗和一個鐵衛兄弟,挨著船欄和對方交涉說話。

龍鷹龍行虎步的走出艙口,與知會他出來的鐵衛兄弟,似全無戒心的朝衛抗等兩人立處舉步。

抵船欄處,龍鷹俯頭瞧下去,一目了然,船上七個水師兵,均非刺客,當中站立的兵頭,手提燈籠,舉高,朝他照上來。

驗明正身也。

在閃動的燈籠光下,龍鷹和兵頭打個照麵時,龍鷹皺起濃眉,冷哼一聲,顯示因被驚動,心裏不悅。

兵頭用神瞧他兩眼後,認出他來,裝出惶恐神色,垂頭敬禮,道:“請臨淄王恕卑職驚駕之罪,隻是職責在身,不得不奉行皇諭。卑職這就在前頭領航。”

接著一聲令下,眾兵槳起槳落,水師船超前,駛往船首的方向。

龍鷹和衛抗交換個眼色,由龍鷹領頭朝船頭中央的位置走去,落在外人眼裏,龍鷹的“李隆基”沒意思留在外麵吹風,正返回艙內去。

眾人都心裏欣慰,若不是有龍鷹料敵機先,此刻的“李隆基”是真的李隆基,遇險的可能性極大。

敵人的布局無懈可擊,營造出最佳的突襲時機,此時李隆基的座駕舟離左岸不到兩丈,以九野望和拔沙缽雄的身手,跨一步即可登船。

差兩步,於抵船首中線的位置時,破風聲起。

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從左岸的黑暗裏橫空疾至,刹那後來到龍鷹頭頂上,從兩丈許的上方照頭砸下來。

衛抗等三人失聲驚呼,卻來不及阻截。

龍鷹不用舉頭看上去,已知來石重達一百五十斤,乃堅硬的花崗石,如被砸個正著,肯定頭裂頸折,立即身亡。擲石者能將這般重量的大石,橫拋過近四丈的距離,落點如斯準確,不但功力深厚,且富謀略。

龍鷹雖不用仰首看,早掌握落石一個清楚明白,不過由於在扮李隆基,勉為其難也須朝上看,如此正中敵人狡計,等於四人同時被砸下來的大石分散了心神,忽略敵人接踵而來的攻擊。

要麵對的是反應問題。

四人是舉步往船央位置走的勢頭,以常情論之,當然是四散避開。

由於石頭砸下來的位置,是以龍鷹的“李隆基”的頭頂為目標,龍鷹往前走避,跟在他身後的三人朝後退躲,實最合理的反應。

對龍鷹來說,走前、退後分別不大,就在此時,他感應到衛抗的手朝他肩頭抓過來,以龍鷹應變的本領,亦不由心裏大讚衛抗高明了得,不負十八鐵衛之首的身份。

下一刻,龍鷹給衛抗抓著他肩頭,讓他扯得往後退。

此著盡顯衛抗的老到和應變的能力。

假若四人對不得不反應的石頭,如敵人所料般反應,龍鷹往前避,三個隨從撤後,等若龍鷹的“李隆基”落單,完全暴露在從左岸來的刺客的全力攻擊下。

當然,可由龍鷹改為與衛抗三人一起後撤,但如此便顯得“李隆基”太高明了。現在由衛抗將他扯得一起退後,是恰到好處。

“轟!”

石頭猛撞甲板,碎屑四濺。

兩道人影越過左舷船欄,落往甲板,其中一人右手一揚,擲出匕首,直取龍鷹心窩,既勁且準。

他們並沒有易容為“兩大老妖”,該因沒法辦得到,而是戴上猙獰可怕的麵具,披頭散發的,配合其鬼魅可怕的身法,令人見之心寒,為其恐怖的模樣奪神**魄。

龍鷹心裏慶幸,如沒衛抗拉得他往後退,此刻便要親身應對敵人的匕首遠攻,確躲不是,不躲更不是,徒露出自己的不凡身手。

不待衛抗推他一把,便裝作被推得朝艙口的位置踉蹌走去。

衛抗知機地喝道:“臨淄王入艙。”

說時拔出佩刀,疾如電閃的劈落變成往他射來的匕首。

另兩個兄弟不用吩咐,各自祭出佩刀,朝敵殺去。

在前方領航水師船上的八個人,別頭瞧來,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的模樣。

龍鷹擺出給推得跌跌撞撞地往艙口走過去,是必須和明智的舉動,因自己乃敵人的目標,否則對方幹掉多少人都沒作用。如此則可逼得對方分出一個人來向他下殺手,從而削弱敵人對衛抗等三人的攻擊力,如他退往衛抗等三人身後,不用說裝神扮鬼的九野望和拔沙缽雄勢全力向三人出手,以突破他們的防線,取龍鷹的“李隆基”小命,變成正麵硬撼,以九野望等兩人的實力,實非說笑。

形勢變化下,兩鐵衛兄弟奮不顧身地撲往九野望和拔沙缽雄,衛抗則慢了一線,緊隨兩個兄弟身後。

龍鷹一看下,立即放心。

三人步伐一致,自自然然形成兩前一後、倒三角形的戰陣,動作全由所持的刀帶動,身體每個部分,莫不與刀配合至天衣無縫,臻至“人即刀,刀即人”,身、刀合一之境。凜冽無匹的刀氣,從刀鋒湧出,敵人雖仍在一丈之外,可是刀氣早已將敵籠罩,鎖緊鎖死。

當這樣的三個高手結陣而戰,形成強橫之極的氣勢,大有在沙場上一往無前、衝鋒陷陣的味道。

龍鷹終見識到鐵衛的真功夫,喜出望外,心忖即使換上自己,亦隻有采取避重就輕的應付方法,絕不會蠢得與三人硬撼交鋒。

不知三人受過女帝怎麽樣的訓練,可迅速投入戰鬥,且有種視死如歸的勇氣決心,充分表現出震懾對手的死士氣魄,最為難得。

連龍鷹也代拔沙缽雄和九野望頭痛,如是兩方對壘爭雄,兩人好應聯手出擊,憑其深厚功力,先挫前兩衛鋒銳,又或以卸勁、泄勁等手段,帶開前兩衛,再全力強攻後來的衛抗,望能一舉破陣。

在如此情況下,壓根兒沒纏戰的可能性,雙方均全力出手,以命搏命,勝負決定於數招之內。

問題在若拔沙缽雄和九野望采此策略,“李隆基”將成功逃入艙裏去,那時變量難測,等於與其“引蛇出洞”之計營造出來的大好時機,失諸交臂。

龍鷹從兩個刺客裏,認出以飛刀遠襲自己者,正是九野望。另一人當然是拔沙缽雄。九野望有否慣用的兵器,他不清楚,但拔沙缽雄外號“槍王”,拿手的是槍,為扮“老妖”,棄槍不用,對著一般高手不成問題,然而應付的是三大鐵衛,功力大打折扣下,肯定吃虧,又是無從補救。

此時船尾叱喝聲起,把守船尾的另三名鐵衛迅速趕來,益添拔沙缽雄和九野望須速戰速決的緊迫。

龍鷹至此刻,仍感應不到兩敵心內的波**,可知此兩人心誌之堅毅,能於千軍萬馬裏,任何凶險的形勢前,仍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冷靜,不會自亂陣腳。

拔沙缽雄冷喝一聲,兩手如穿花蝴蝶的劈出,一砍一削,隨著腳步移前,一無所懼的迎向前兩衛,同時生出強凝的氣勢,雖未能壓下三衛,至少可與之抗衡抵消。

這叫行家出手,果然不同凡響。

就在拔沙缽雄朝前衝刺的刹那,九野望拔地而起,倏忽間越過三衛頭頂,落往三衛後方,擺明要在“李隆基”躲入艙房內前,置其於死地。

此時三衛全處於拔沙缽雄龐大的氣勢壓力下,難以阻止攔截,又不得不攔截,進退維穀下,心神被分,氣勢大幅削弱。

衛抗冷喝一聲,倏地飆前,從前麵兩個己方兄弟間衝出,刀如電閃,照頭迎麵的劈向拔沙缽雄。

同一時間,兩個兄弟抽身而退,來個後空翻,撲往九野望。

九野望則視如無睹的,一個箭步飆前,右拳擊出,照“李隆基”背心隔空轟打。

此時龍鷹離艙口不到三步,拳勁後發先至,從二丈許處追背而來,肯定是九野望畢生功力所聚,即使以龍鷹之能,硬挨一記,亦不死即傷,何況“李隆基”。

暗呼厲害下,側移往右,險險避過。

“砰!”

艙壁木屑激濺,破開一個洞。以艙壁的堅實,仍禁受不起,可見此拳的威力。

那邊勁氣和鋼刀破風聲不絕於耳,衛抗憑取得的一點先手優勢,令沒有槍的“槍王”被拒於刀光之外,難越雷池半步。

眼前乃九野望最後一個殺“李隆基”的機會,來援的兩個鐵衛,離他仍有七、八步遠,而九野望正處在前衝之勢,暫且撇掉兩人,追殺離他約十步的“李隆基”,再接再厲。

從船尾趕來的另三個鐵衛,還差兩下呼吸的時間,方抵達戰場。

龍鷹卻曉得九野望所認為的機會,是個死亡陷阱,他能否躲過,須看他是否死期到。皆因九野望刻下的舉動,盡在他們一方算中,以高手對壘論之,實犯大忌。

倏地,龍鷹橫移往一側的船舷,六個鐵衛從艙口蜂擁而出,人人手持裝上短弩箭的弩箭機,瞄準九野望發射。

龍鷹移至一半,兩個來援的鐵衛,搶到龍鷹左右,與他一起退往船舷。

終感覺到九野望本堅如鐵石的精神,現出漣漪般的輕微顫動,顯示他仍具人的情緒,會為死神臨頭驚駭,或知行動注定無功而返而生出波動。

假如龍鷹一意殺死九野望,眼前乃千載良機,隻恨“小不忍,亂大謀”,唯有克製著心內的衝動。

就在龍鷹改向的一刻,九野望再踏前小半步,奇跡般收止了前撲之勢。波動驀現,顯示他憑其頂尖級高手的直覺,雖看不見,卻感覺到從艙口湧出來殺戮之氣,也因而令他從必死的絕局裏,爭取得一線生機。

六衛衝出,三前三後,機栝聲響,六枝弩箭若如電閃,朝離他們十步遠的九野望發射。

九野望麵對的,可非普通亂箭,而是一個弩箭陣,瞄準的方向、位置、出箭的快慢,隱含微妙的法度,距離又近,箭剛離機,立可命中,其間等於沒有距離。龍鷹自問如掉轉位置,他好不到哪裏去。當然,以龍鷹魔種的靈應,絕不讓自己陷身這般的絕地。

九野望正因被龍鷹捉到路子,致優勢全失。

如龍鷹繼續未竟之程,逃入艙廊內去,九野望肯定孤身犯險,鍥而不舍,搶進來不惜一切幹掉龍鷹的“李隆基”,那時龍鷹真不知該否掉轉頭作戰,令“李代桃僵”之計,前功盡廢。

雙方鬥智鬥力,形勢不住改變,誰勝誰敗,不到最後,尚未可知。

際此生死一發之時,九野望展現頂尖級高手的功架,身體往左右急晃,如若生出數個幻影,令人難掌握哪個才是他的真身,同時雙手疾拍。

奇跡乍現。

九野望借身體的晃動,避開三枝弩箭,又以左右手分別淩空拍掉兩箭,卻避不開第六箭,透肩而過,帶起一蓬血雨。

雖為敵人,龍鷹亦要心下佩服,此箭看似傷他甚重,九野望卻是借身體的移動,避過筋骨之傷,是避重就輕,剩從此點,已知此人實戰經驗豐富,大可能曾上過戰場,故而培養出保命的自然反應。

弩箭的衝擊力非同小可,以九野望馬步之穩,亦被撞得往後跌退,他也借勢使勢,一聲“扯呼”,知會與衛抗戰至難分難解的拔沙缽雄,他則朝後仰身,雙腳用力,如箭矢般拔地而去,越過船欄,投往船外的暗黑裏去。

“砰!”

勁氣交擊。

拔沙缽雄硬是逼開衛抗,從另一邊逃之夭夭。

此時船尾的三個兄弟趕到,可見刺殺行動的快速和激烈。

龍鷹喝道:“窮寇莫追!”

衛抗和眾兄弟齊移往他四周,簇擁著他。

船首前的水師兵頭嚷道:“臨淄王……”

龍鷹截斷他道:“小事小事,勿多問,給本王繼續領航。”

衛抗目光在河麵搜索。

龍鷹打出手勢,告訴眾人九野望往後方溜掉。

衛抗從容道:“確是一等一的強手,如當夜來犯興慶宮的刺客有他們在,可能是另一結果。”

龍鷹笑道:“他們該參與了進攻大相府的行動,當時計劃攻打興慶宮時,沒將你們計算在內,因而失著。可是,若有下一次,將不會是攻打興慶宮的陣容。”

眾人頷首受教。

自追隨李隆基後,他們是第二次打硬仗。今趟的規模雖遠及不上前一仗,驚險處尤有過之。

衛抗道:“若非有鷹爺在,後果堪虞。”

龍鷹微笑道:“臨淄王怎都不會死,皆因他乃真龍降世,未來雖仍有一段長路要走,但已非像從前般遙不可望,屆時臨淄王絕不會薄待你們。”

另一兄弟道:“我們對榮華富貴並不放在眼裏,能先後追隨聖神皇帝和鷹爺,方為我們最大的榮耀。”

十八鐵衛,此時有十二人聚集龍鷹身旁,餘下的六鐵衛,形影不離的保護艙內的李隆基。

龍鷹與他們接觸的機會不多,沒想過他們竟視富貴如浮雲,心叫慚愧,道:“不貪富貴,絕對是明智之舉。有所求,必有所失。”

衛抗欣然道:“事實上我們一眾兄弟非常享受追隨臨淄王的日子,讓我們感到奮發有為,不致白白浪費了一生,將來大功告成,我們立即返回幽州,過些安樂知足的日子。”

又另一鐵衛兄弟道:“沒經過刀口蘸血的日子,怎都享受不到平凡的真趣。”

一個這般說,另一個亦這樣說。

龍鷹大訝道:“你們怎會個個抱著這樣深具至理的想法?”

衛抗代答道:“是聖神皇帝對我們的訓誨。”

龍鷹心裏一陣感慨。

離開的時候到了,否則便要重返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