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逐流

第五十二章 契機(二)

字體:16+-

第五十二章 契機(二)

腐貪,已經讓老百姓深惡痛絕,如果不進行嚴厲打擊,會極大的削弱執政基礎,楚漢的貪汙**也是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趁此機會進行正本清源,之前劉達雷被殺,基本沒有任何的意義。但大張旗鼓的搞,在楚漢這個時候,又太惹人注目,不過曾思濤覺得劉達雷的案子,或許對楚漢來說是治腐治貪的一個契機……

不但是幹部,就是公務員的風氣也必須得認真的進行整頓了,『政府』反腐倡廉這一塊需要加強,完全依靠各部門的“自查自糾”,現在已經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要正本清源,要更有力度,必須要有所動作,作為主要職責的監察局必須要高效有力的運轉起來。

但是監察局局長賴文明是楊東學一係的人,他用起來很不順手,曾思濤也想趁著這個機會,想要把賴文明換掉。

至於賴文明的去處,他也已經想好了,梁洪明從政協調任副市長,政協副『主席』不是空出位置來了麽?就讓他去政協。當然做政協副『主席』賴文明還不夠格,讓他做個專門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就差不多了,至於新任監察局局長的人選,曾思濤想來想去,覺得讓陽江縣的縣長吳春秋來做比較合適,吳春秋雖然是縣長,但是卻是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由於講原則,關於對一些歪風邪氣驚醒嚴肅處理,在陽江縣裏的口碑很好,在陽江縣的幹部群眾中很有威信,在現在基本是需要經濟專長的人來做『政府』的一把手的時候,能從縣紀委書記紀委書記到縣長,這已算是在當下的一個異數了。

曾思濤回到楚漢的時候,在喜慶的國慶過去不久,劉達雷的二審判決已經下來:繼續維持原判,最高人民法院的複核也下來了:死刑。

在劉達雷被執行槍決的當天,有媒體的記者采訪了他,描述了當時的情形。當記者到達劉達雷的監室後,很誠懇地表達了采訪的意願,但睡眼惺忪的劉達雷完全不予配合。為了能讓劉達雷開口,記者臨時改變了采訪路徑,記者很有耐心的和劉達雷談了許久。遺憾的是,劉達雷並不正麵回答這些看起來應該能打開話匣子的問題,隻是表示,自己需要為庭審做準備。他似乎並不完全抵觸記者的采訪,隻是不願意在那個具體的時間點上接受采訪,他暗示,可以在庭審後再采訪。但是不久之後,劉達雷離開看守所,一字排開的6輛車以及眾多法警——數量與平時提審有明顯區別——的時候,隱約感覺劉達雷可能將被宣布死刑複核結果了。記者認真看著劉達雷,發現他的表情突然一變,不知道此刻他是否有了某種預感。 在劉達雷被執行槍決的當天,有媒體的記者采訪了他,描述了當時的情形。當記者到達劉達雷的監室後,很誠懇地表達了采訪的意願,但睡眼惺忪的劉達雷完全不予配合。為了能讓劉達雷開口,記者臨時改變了采訪路徑,記者很有耐心的和劉達雷談了許久。遺憾的是,劉達雷並不正麵回答這些看起來應該能打開話匣子的問題,隻是表示,自己需要為庭審做準備。他似乎並不完全抵觸記者的采訪,隻是不願意在那個具體的時間點上接受采訪,他暗示,可以在庭審後再采訪。但是不久之後,劉達雷離開看守所,一字排開的6輛車以及眾多法警——數量與平時提審有明顯區別——的時候,隱約感覺劉達雷可能將被宣布死刑複核結果了。記者認真看著劉達雷,發現他的表情突然一變,不知道此刻他是否有了某種預感。

此前,在生命的最後這段時間,劉達雷顯然不知道自己即將被執行死刑。他認真地服『藥』、偶爾用手梳理一下頭發、細致地翻看判決書和自己手寫的文字,在這些細節中,記者能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珍惜。有關人士透『露』,前一晚上,劉達雷也舉止正常,睡眠良好。

在劉達雷案審理期間,記者曾多方證實,雖然劉達雷長期在政法係統工作,但他對具體的庭審環節並不了解,或許,當時他認為自己當天隻是再次出庭受審。

但是此刻,記者知道,已經沒有再采訪的可能了,劉達雷在最後關頭有哪些想向社會公眾說的話,在他拒絕此時開口時,就注定永遠成了一個謎。在囚車駛向刑場時,劉達雷本人會不會覺得遺憾?

曾思濤把報紙往邊上一放,微微的仰起頭,遺憾,劉達雷肯定是有的吧,因為隻有到最後一刻劉達雷才知道了最後的結果,但是那不過是穩住劉達雷罷了,劉達雷在生命中的最後時間有機會說出一些內幕,但是他終於還是選擇了沉默,或許是在之前,給劉達雷放出的信號都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可能改判死緩,讓劉達雷不想咬出誰,這一點,完全有可能,鄭家銘陣營不想這件事再擴大化,至於地頭蛇更不想誰被咬出來;或者是外麵的人都以扳倒年庚文進行圍魏救趙都沒有讓讓人放棄對他的窮追猛打,讓他看到了外麵的人的努力,讓劉達雷覺得沒有必要了,畢竟他還有家人有孩子還要活下去……

總之,劉達雷死了,對於鄭家銘來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終於丟掉了,而對於“大家”來說,是懸在頭上的那把泛著寒光的劍終於消失了,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楚漢的局勢也在劉達雷死後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楊東學等人終於解除了劉達雷這個地雷的後顧之憂,肯定也是要盡力想收複原來的失地,曾思濤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曾思濤回到楚漢賓館,剛剛洗過臉,卻見市『政府』秘書長翟誌勇領著一個人,

見到翟誌勇這麽晚趕來,曾思濤就知道有事。進了客廳,曾思濤才注意到翟誌勇身後跟著一名年輕人。二十五六年紀,年輕人好奇地打量曾思濤,等曾思濤看去,他有些慌張的低下頭,拘束地手腳都沒地放。曾思濤示意翟誌勇坐,眼裏就有詢問地意思。

翟誌勇忙介紹,說:“這是紅旗集團的張一江。”

年輕人有些拘謹的叫了聲“曾市長”。

曾思濤笑道:“坐吧。坐。”

翟誌勇坐下,張一江也小心翼翼坐了半個屁股。

曾思濤示意兩人喝茶,自己拿出煙,點上了一顆,將煙扔茶幾上,問翟誌勇:“有事吧?”

翟誌勇喝口茶就道:“是這麽回事,張一江是參加市工商局組織的公務員考試的參考者之一,參考者都是市工商局直屬係統的全民所有製工人和聘用製幹部,

但是考試存在嚴重舞弊,但是卻沒有任何人管,我想這問題嚴重,不敢自己拿主意,就帶他來見您。”

這一次全市工商係統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是他們最後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了。如果考試合格,他們的身份將從“以工代幹”變為正式的國家公務員。反之,他們將被分流安置。麵對如此關鍵的考試,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進行了艱苦的備考。市裏為組織好這次考試,楚漢監察局、工商局周密部署,下發了十多個有關文件,對參考人員的學曆、年齡、進所時間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曾思濤深知這其中的貓膩,還在公務員考試和招聘問題上專門打過招呼,要求實行縣、市、省三級資格審查,嚴把準考關,要求檢查局全程介入考試。但是顯然有人是把他的這個招呼當耳邊風了……

好一個翟誌勇,聞弦歌而知雅意!曾思濤讓翟誌勇抓督查室的工作,翟誌勇自然是知道對監察局的工作很不滿意。

曾思濤的臉有些嚴肅,說道:“張一江是吧,把具體情況講講,你放心,隻要你講的是事實,市委市『政府』一定會嚴肅處理。”

張一江講起來這次考試,楚漢市參考人員共八十人,年齡在22至45歲之間,學曆在中專以上,工作時間都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這次錄用考試,錄取指標隻有不到三十人。這意味著其他人將麵臨淘汰。還沒有考試,就有一些人四處活動,找關係,打招呼,求照顧。見此情景,有位視力不好的考生哭了起來,不願進考場。進了考場的考生們發現,不少有親戚關係的人和本來關係就比較密切的人,被安排坐到了一起。

張一江還反映,領導幹部的子女或親屬,監考人員對這些考生予以特別關照。開考不到5分鍾,考場就出現作弊現象,基本都是幹部子弟,但是監考人員對考生作弊時使用的紙條、書本和資料,監考人員隻是一收了之,這使許多作弊者更加肆無忌憚。他們有的互相對答案,有的當著監考人員的麵扔紙條,有的考生被沒收了夾帶的資料,居然還敢趁監考人員不注意,把資料偷回來。有一考生的夾帶材料被沒收3次,監考人員讓她站起來,居然有一遝材料從裙子裏嘩啦啦地掉在地上。考場裏不時傳出撕書的聲音,那是有的考生嫌抄書或傳遞不方便,幹脆把書頁撕下來抄。考場上還不時響起手機和bp機的聲音。按照考場紀律,手機和bp機一律不得帶進考場,但一些考生照帶不誤。有一考生使用bp機作弊,考完後還向同事賣弄。他bp機中的信息從何而來呢?甚至有人在考試時進入考場,給正在考試的某考生送去礦泉水。送去的不僅僅是礦泉水,還有作弊資料。

正直的考生對這次考試失望至極,剛出考場就有人哭著:這太不公平了!這樣的考試還有什麽公正可言?

曾思濤點點頭說道:“容忍考場舞弊,就是踐踏了社會公正。如此人情大於法律,怎麽能選拔出合格的國家公務員呢?”曾思濤轉過頭看了翟誌勇一眼。

“聽有人反映,不少考生都向市監察局進行了舉報,但是……”

曾思濤微微點點頭。

“小張,這件事我清楚了,一定會對社會有一個說法的。誌勇秘書長這件事你跟進一下,對於這件事一定要嚴肅查處,決不手軟,決不護短,對每一起舉報,都要有回音,有調查結果。”

張一江出去之後,翟誌勇又折了回來,說道:“有記者采訪過很多考生,絕大多數考生反映存在嚴重的作弊現象,考試太不公正了。不過,我已經做通了記者的工作,讓他不要讓這份報道見報。”

“事監察局的人說這是工商係統內部消化,考試也就是走走過場,查什麽查?其實正是的原因是監察局的主要領導的子女也有參加這次考試……”

曾思濤點點頭,

書記辦公會,當曾思濤拿出厚厚一疊資料,“你們看看這個……”

曾思濤把市『政府』督查室調查的關於這次公務員考試的材料放在了常委們麵前。

“更離譜的是我們市監察局某位領導的女兒在考試中,以九十九分(滿分一百分)名列第一,你們看看,這就是九十九分的試卷。六十分都沒有,我都不知道這九十九分是這麽的出來的!你們看看,這是那張考卷的複印件……”

曾思濤把一張複印件單獨分發給大家。

然後說道“‘凡進必考’是《公務員法》確定的公務員遴選基本原則,嚴肅的公務員考試向來秉持公開、公正、公平。然而,近年一些地方有關公務員考試“內部”的新聞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公務員考試的社會聲譽和地方『政府』的形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並認真加以解決。,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私利,舞弊作假已經到了全然不顧公眾感受、“侮辱”公眾智商的地步!這讓老百姓會如何看待我們市委、市『政府』,如何看待我們這些幹部?更為嚴重的是,這件事很多人舉報到監察局,監察局卻沒有履行監察的責任。這是督查室初步調查的結果,現在已經轉呈紀委進行調查。很多證據證明市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賴文明由於自己子女參考而不作為,”

這話一出,會場馬上冷卻了下來。

曾思濤提供的資料很詳實,有不少參考人和監考人的口述材料,也有目擊者證明。

“同誌們啊,我們楚漢出現的事情還少麽?還風頭不夠勁麽,要不是通過做工作,讓記者壓下了這份報道的稿件,楚漢又要出名了……”

鄭家銘就皺起了眉頭,他是見不得這個的。很快就用一句“嚴肅處理”為這件事定了調子。李立中也氣憤地道:“是應該嚴肅處理,我建議給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鄭家銘看向了曾思濤,問道:“思濤市長是什麽意見?”

監察局是市直部門,幹部任免上曾思濤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

曾思濤道:“很多人對著很不滿,實際這樣的事情隻是一個導火線。在這背後,最讓公眾痛恨的是“內部”環境之下,公務員招錄過程中的種種不公:因為是內部人員子 女,一些不符合報名條件、報名手續不全的也報名成功;因為是內部人員子女,就可以大言不慚地不受規矩,嚴格的招錄程序被虛化、弱化,甚至被隨意利用,而缺乏有效的監管,正是一些公務員招錄考試“內部”得逞的根源所在。要想杜絕公務員招錄考試的“內部”,需要在加強內部監督的同時,切實加強有效的外部監督。因此,嚴格的問責機製需要趁早建立。這樣的幹部。我不認為還有留在領導崗位上的必要。在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再手軟了!”

楊東學微微皺了下眉頭,但沒有說話。

曾思濤又轉向李立中,“我同意您的意見,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調離監察局領導崗位。”

李立中臉『色』就有些難看。嗯嗯了幾聲,拿起茶杯喝水。

見沒人提出反對意見,鄭家銘就點點頭,說:“那就按曾思濤市長意見處理。”

散會時,李立中就跟在鄭家銘身後。進了小會議室旁邊的書記辦公室。曾思濤和曾慶明對視一眼,都沒有說話。

幾天後臨時召開地人大常委會上。賴文明就被免職,去政協已經不可能了,去了人大,那裏有楊立,賴文明雖然保留了副廳級待遇,但毫無疑問,賴文明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在人大的日子肯定也是難過之極。

拿下賴文明看似很輕鬆,曾思濤卻知道,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監察局局長的任命才是重頭戲。

就在曾思濤拿起茶杯。琢磨楊東學怎麽就這麽溫順時。鄭家銘微笑開了聲:“接下來討論下市委組織部部長的人選。東學同誌身兼副書記和組織部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個問題也是時候解決了。東學說的對啊。分管組織人事的書記和組織部長兩個職位兼於一身。不利於幹部提拔民主化。不利於民主政治建設。和大氣候背道而馳啊!”

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清清嗓子。鄭家銘繼續道:“省委也幾次打招呼。要咱們盡快確定組織部部長的人選。看來。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嘍。今天咱們先醞釀一下人選吧。”

曾思濤心裏就是一涼。原來在這兒等著自己呢。這不僅僅是提拔一名正廳級官員這麽簡單。而且會令楊東學一方在常委會上無端端多出一票。

鄭家銘是看自己的實力太壯大了,和楊東學達成了少麽妥協?

……

晚上回到楚漢賓館,曾思濤坐在房間裏,想著,組織部有三個人有實力競爭組織部長一職,常務副部長羅誌文,副部長文濤、楊國文、常務副部長羅誌文就不必說了,省裏下來的幹部,大概是準備接楊東學組織部長這個位子的,但因為副省級城市市委組織部部長的任免,不同於其餘省管幹部,需要得到中組部的批準,是以羅誌文暫時在常務副部長的位子上熬資曆。

文濤,楚漢本地人,是以不大可能有爭組織部長的希望,這也使得他和羅誌文之間沒有任何裂痕,是楊東學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隻有楊國文,好像和楊東學走得並不近,但圈子這種事,外人都是霧裏看花,誰又能真正清楚對方的底細?……

曾思濤微微『揉』了『揉』額頭,這件事還隻是醞釀,至於正式的人選,還要過幾天才會正式討論,還是再想想應對辦法再說……

臨時主持監察局工作的副局長簡玉虎三天兩頭跑到曾思濤辦公室,匯報的工作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難為他能找出理由堂而皇之向曾思濤匯報。但是曾思濤心儀的人肯定不是他。

曾思濤也受不了這家夥的『騷』擾,想到一直想去陽江的貧困鄉看一看的,幹脆就去了陽江,以避開這個瘟神,同時也好讓自己能夠靜下心想想在組織部長人選的上看看有什麽好辦法沒有。

曾思濤到陽江,縣委書記薑日華在省委黨校學習,縣長吳春秋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於麗麗陪同他到了陽江一個富裕的村,無水村進行考察。

其實曾思濤到陽江的目的,調研農村工作時期主要目的,另外的目的,卻是考察吳春秋,如果吳春秋不能在任上有所作為,那無疑自己會成為一個笑柄不說,還會對他的後一步計劃產生不良影響。監察局局長的人選,關係著他接下來的一係列事情的運作,可以說是很關鍵的一個布局,要是出現失誤,那他所做的很多東西都講付之東流。

對於吳春秋一再要求他到無水村考察考察,曾思濤對其想法也知道一些,曾思濤也知道這些幹部的心思,不好的東西總是不想領導看,好的東西是要想方設法讓領導一定去看。

不過吳春秋介紹著到了無水村的黨支書費玉龍,費玉龍是一個在城裏工作退休後回鄉來帶領老百姓走上致富路的老黨員,無水村在他的帶領下,從一個連吃水都困難的赤貧村走向了全縣聞名的一個富裕村。聽了吳春秋的介紹,曾思濤倒是覺得覺得有點意思。

曾思濤到了無水村,見到的場景讓他有些吃驚,無水村的自然條件真是說不上好,完全是一個偏僻的山區小山村,但是一走進村子裏,一種特別的氣氛撲麵而來。

村裏的房子幹淨而整潔,建築錯落有致,規劃得非常不錯,讓曾思濤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他前世所知道的“新農村建設”,這不但比他所知道“新農村建設”早,也比他前世所知道的不少地方那些為了做麵子而搞的新農村工作更有創意。

特別是村裏的人一個個都忙碌著,村子裏沒有什麽閑著的人,路上所看到的一個個笑嗬嗬的,看著都挺精神的。

說是富裕村,但是曾思濤卻沒有看到村子裏有什麽像樣的企業之類的東西,這更是讓曾思濤有些好奇:這個富裕村是怎麽搞出來的?

帶著這樣的好奇,在村委會的辦公室,曾思濤見到了費玉龍。

費玉龍的檔案很簡單,就是靠山吃山,無水村就是發展特『色』農業致富的。

當在他問費玉龍為什麽退休後不在城裏頤養晚年的時候,反而非要回農村來這麽受累。這位老人打開了話匣子:“我是從無水村走出去的,改革開放那麽多年,我們無水村卻是依然貧窮,當年我也是窮怕了,知道老百姓們的苦處。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吃糧有定量,穿衣要布票,農村就更困難了。由於當年三年自然災害,造成了農業嚴重減產。老百姓糧食都不夠吃,更不要說到商店買布做衣服了。在農村,不知誰發現東瀛進口的『尿』素包裝袋是化纖麵料的,正好用來做衣服。兩條化肥袋子可以做一條成人褲子。沒幾天時間,“『尿』素褲”就流行開了,很多人高高興興地穿上它了,一陣風吹來,褲子忽閃忽閃的,人們都覺得很威風,一度成為當時的時尚。於是,『尿』素袋衣服就成了一種流行『色』。用『尿』素袋做衣服,裁剪很關鍵。因為是來自東瀛的化肥,袋子上不僅有“洋碼子”(說明文字)印在上麵,還有不少漢字,比如“『尿』素”,這些字跡都是洗不下去的。有人穿上“『尿』素”字樣的衣服,飄來晃去的招人失笑;有人心靈手巧,裁衣服時就把“『尿』素”避開了。當然,這也跟分到『尿』素袋的多寡有關。『尿』素袋是白『色』的,稍微有些透明,質料有點像曾經流行的“的確良”,不過比的確良柔軟飄逸。這種衣服男女都可以穿,大姑娘小媳『婦』穿得最多。那時候村裏窮,年輕『婦』女能穿上這樣的衣服就算時尚了,說起來還是沾了『尿』素袋的光。每到夏天,『尿』素袋衣服在田野裏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記得當時很喜歡看身穿『尿』素袋上衣的女子,雖說不上風姿綽約,卻也忽隱忽現地有一種朦朧美。我是從無水村走出去的,改革開放那麽多年,我們無水村卻是依然貧窮,當年我也是窮怕了,知道老百姓們的苦處。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吃糧有定量,穿衣要布票,農村就更困難了。由於當年三年自然災害,造成了農業嚴重減產。老百姓糧食都不夠吃,更不要說到商店買布做衣服了。在農村,不知誰發現東瀛進口的『尿』素包裝袋是化纖麵料的,正好用來做衣服。兩條化肥袋子可以做一條成人褲子。沒幾天時間,“『尿』素褲”就流行開了,很多人高高興興地穿上它了,一陣風吹來,褲子忽閃忽閃的,人們都覺得很威風,一度成為當時的時尚。於是,『尿』素袋衣服就成了一種流行『色』。用『尿』素袋做衣服,裁剪很關鍵。因為是來自東瀛的化肥,袋子上不僅有“洋碼子”(說明文字)印在上麵,還有不少漢字,比如“『尿』素”,這些字跡都是洗不下去的。有人穿上“『尿』素”字樣的衣服,飄來晃去的招人失笑;有人心靈手巧,裁衣服時就把“『尿』素”避開了。當然,這也跟分到『尿』素袋的多寡有關。『尿』素袋是白『色』的,稍微有些透明,質料有點像曾經流行的“的確良”,不過比的確良柔軟飄逸。這種衣服男女都可以穿,大姑娘小媳『婦』穿得最多。那時候村裏窮,年輕『婦』女能穿上這樣的衣服就算時尚了,說起來還是沾了『尿』素袋的光。每到夏天,『尿』素袋衣服在田野裏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記得當時很喜歡看身穿『尿』素袋上衣的女子,雖說不上風姿綽約,卻也忽隱忽現地有一種朦朧美。

當時,群眾穿的衣服上都是補丁,幹部也是一樣,老百姓發明了這樣的“褲子”,有關部門便將化肥袋子送到各單位,以解決幹部職工的穿衣問題。化肥袋子比較髒,用肥皂和洗衣粉浸泡很久也去不掉上麵印的字,即使把化肥袋子染成深藍『色』還是能看見字跡。“大幹部、小幹部,穿的都是‘『尿』素褲’,一邊印著東瀛產,一邊印的是『尿』素,下麵含量四十五。以至於有人說,『尿』素這玩意就是東瀛小鬼子從『尿』中提取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人穿“『尿』素褲”也是出於無奈,布料買不起,隻好穿“『尿』素褲”,並且『尿』素袋數量有限,分給誰不分給誰,要搞平衡,工作挺難做,也由此發生過矛盾。因為物質生活的貧乏引起一些幹部與群眾關係的緊張,大隊幹部、小隊幹部和群眾爭搶一個『尿』素袋子的事,誰搶上誰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褲子穿。那時我們就貧窮到那樣的程度,不得不用東瀛的『尿』素袋子來做衣服穿。爭來爭去,由於大隊小隊幹部有權,就把這個『尿』素袋子爭到了,做衣服穿了。農民沒有權,他們爭不過,所以他們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大幹部,小幹部,一個一條料子褲,前邊寫的是日本,後邊寫的是『尿』素’,我當年參加工作之後也穿了一個這樣的東西回來,也聽到過這個,這樣的歌詞我們聽起來感到很可笑,但實際上我心裏是很痛心的。我們的人民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爭搶一個『尿』素袋子。在我退休的時候,雖然『尿』素袋衣服早已變為傳說。但是我們無水村依然貧困,我退休了,總想著為鄉親們做點什麽……”

曾思濤點點頭,有些感慨的說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發展經濟,看到您老人家這麽大的年紀都還這麽努力,這更值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幹部深思啊,特別是我們這些幹部,隻有心裏裝著老百姓,才能真正有所作為,也才能真正為老百姓所擁戴……”

當時,群眾穿的衣服上都是補丁,幹部也是一樣,老百姓發明了這樣的“褲子”,有關部門便將化肥袋子送到各單位,以解決幹部職工的穿衣問題。化肥袋子比較髒,用肥皂和洗衣粉浸泡很久也去不掉上麵印的字,即使把化肥袋子染成深藍『色』還是能看見字跡。“大幹部、小幹部,穿的都是‘『尿』素褲’,一邊印著東瀛產,一邊印的是『尿』素,下麵含量四十五。以至於有人說,『尿』素這玩意就是東瀛小鬼子從『尿』中提取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人穿“『尿』素褲”也是出於無奈,布料買不起,隻好穿“『尿』素褲”,並且『尿』素袋數量有限,分給誰不分給誰,要搞平衡,工作挺難做,也由此發生過矛盾。因為物質生活的貧乏引起一些幹部與群眾關係的緊張,大隊幹部、小隊幹部和群眾爭搶一個『尿』素袋子的事,誰搶上誰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褲子穿。那時我們就貧窮到那樣的程度,不得不用東瀛的『尿』素袋子來做衣服穿。爭來爭去,由於大隊小隊幹部有權,就把這個『尿』素袋子爭到了,做衣服穿了。農民沒有權,他們爭不過,所以他們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大幹部,小幹部,一個一條料子褲,前邊寫的是日本,後邊寫的是『尿』素’,我當年參加工作之後也穿了一個這樣的東西回來,也聽到過這個,這樣的歌詞我們聽起來感到很可笑,但實際上我心裏是很痛心的。我們的人民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爭搶一個『尿』素袋子。在我退休的時候,雖然『尿』素袋衣服早已變為傳說。如今,『尿』素袋衣服早已變為傳說。它僅僅存在了十年,最先消失。收藏價值高於使用價值,成了稀罕物。但是我們無水村依然貧困,我退休了,總想著為鄉親們做點什麽……”曾思濤點點頭,有些感慨的說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發展經濟,看到您老人家這麽大的年紀都還這麽努力,這更值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幹部深思啊,特別是我們這些幹部,隻有心裏裝著老百姓,才能真正有所作為,也才能真正為老百姓所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