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保下張弼
史太言覺得殷元的想法太過天真,於是道:“閣下所說,那是良策。但是,士族豪強本來就是製定規則的人,他們豈會放任別人做大。若是這位鄖國公執意如此,恐怕到時候會變成一場朝廷上的鬥爭。”
殷元也知道事情最糟糕回事什麽樣子,但是並沒有因為這個就放棄的想法。迄今為止,殷元想做的事情,不管什麽人出來阻攔,殷元也沒有放棄過,更沒有害怕過。不就是幾個世家麽,對付他們就是了。況且殷元覺得,對於世家來說,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商場上橫行、在朝堂上攻訐,並不是什麽很明智的事情。這種事要是做出來,殷元都有點看不起他們。
天底下讀書人都是孔夫子的門生,可是看起來孔夫子的門生裏麵,敗類也不少。天底下最好的人有可能是讀書人,最壞的人一定是讀書人,隻怕不讀書還沒有本事幹出驚天動地的壞事來。
殷元道:“閣下果然是有見識,在下受教了。”
在史太言家裏坐了一會,喝了茶吃了點心之後,兩個人就回到了都督府。
張弼如約去吃晚飯,卻見殷元手裏拿著菜刀正常切菜,而李恪正坐在那裏剝大蒜。
張弼吃了一驚,走過去道:“蜀王殿下,屬下該死,竟然讓您親自做這種事情。”
李恪愕然的看著他,將一顆蒜扔在碗裏道:“怎麽了,本王難道就應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殷元道:“大都督別管了,蜀王向來是喜歡親力親為的,再說了,他也就隻有這點打下手的本事。你要讓他自己做飯,隻怕是做豬食還差不多。”
李恪將旁邊的一碗蜂蜜水遞給了張弼道:“大都督要是不好意思,也可以自己動手啊,我看我們這缺一個燒火的。這是讓他們心壘的灶,是我和懷素的私人廚房。我們倆有個毛病,不管走到什麽地方,都喜歡自己做飯吃。”
張弼大為尷尬道:“是屬下做的不好,讓殿下受了危險。”
李恪歎了一口氣道:“你想歪了,不是我怕你們的飯裏麵有毒,是我嫌棄你們的飯菜難吃。這位鄖國公有一項特有的本事,就是很會做飯,是個很不錯的廚子。”
張弼顯然並不能太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但是看殷元用刀還是極好的。
殷元生了火,讓張弼添柴,自己開始炒菜,旁邊的鍋裏,還煮上了一鍋湯。
過了一會,殷元已經做好了四菜一湯,菜量很足,三個人吃顯得還有點多。殷元喜歡大鍋炒菜,這是多年的習慣,要是一個菜炒一丁點,他還有點不會。
湯是紫菜蛋花湯,紫菜是彭籍和周笠弄來的,雞蛋倒是不難找。
滿滿的一鍋湯,殷元裝了一湯盆之後,命人將剩下的湯送給薛仁貴他們去了。
今天吃飯的就隻有三個人,算是殷元有些刻意,平日裏薛仁貴經常在這裏。
殷元盛了一碗湯遞給了張弼道:“我和蜀王都是養尊處優慣了,到了這裏處處給大都督添麻煩了。”
張弼覺得殷元親自做飯本來不麻煩,可是自己卻又伺候不好的嫌疑。於是道:“是在下失職了。”
殷元搖頭道:“那絕對不是,其實親自下廚做飯,也算是閑暇時候的一種消遣。”
張弼半信半疑,卻見立刻拿著空碗等了半天依然不見殷元給自己盛湯,麵色有點惱怒。
張弼趕緊接過來,給立刻盛了湯。
李恪道:“我就喜歡讓他盛湯,待會我還得洗刷碗筷,說好了做飯歸他,吃飯歸大家,洗碗歸我。那伺候人這事,也應該在做飯之內。”
殷元道:“我以為在知道之內。”
李恪笑而不語,嚐了一口湯道:“大都督請品嚐,這海產之味與雞蛋混合,味道極其鮮美。”
張弼道了謝之後,嚐了一口湯,果然如李恪所言,味道極其鮮美。
殷元的主事是很好的大米,在北地是很難見到的,張弼胃口很好,也吃了很多。吃到最後,李恪吃完之後張弼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好在殷元勸說,一直陪著他。到最後,張弼一個人幹掉了三碗米飯,還有不知道幾碗湯,四個菜,得有一半進了他的肚子。
殷元看了看之後,起身去把剩下的幾個雞蛋混合一點麵粉炒出來,給張弼吃了。
吃完之後,張弼有點撐,又不好意思說,看起來有點尷尬。
殷元主動的鬆了鬆腰帶道:“哎呀,吃的有點撐了。”
張弼也道:“下官,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飯。”說完自己也鬆了鬆腰帶。
代州發生了天大的事情,張弼連日來難以入眠,總是裏裏外外的操心。畢竟,這件事極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禍患,到時候誰也救不了自己。
李恪道:“懷素知你日夜操勞,食不甘味。今日特地請你來,是想請你該吃吃,該喝喝,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就不要放在心上。至於朝廷的處置,我相信天下有公理,自當公正。”
張弼感動的點了點頭道:“多謝蜀王、多謝鄖國公。”
殷元道:“其實您未必要擔心,畢竟事情雖然出在代州,但是您本身也不是事事都能做到的神仙。朝廷雖有法度,但是法度之外還有人情。誰都能看得出來是有人太厲害,不是你失職,誰好意思處置你呢!”
張弼覺得,殷元和李恪的意思,恐怕是要替自己求情。於是道:“在下足感盛情,隻是在下難辭其咎,不敢勞動二位為我求情了。”
李恪看了看他道:“世人都說您是個不居功的人,現在看來您還是一個肯認錯的人。但是這件事,我們不能冤枉好人,不是您的錯,我們自然要實話實說。眼下代州事情繁多,更應該穩定,您作為代州都督,更不能因為這件事有什麽變化,這樣才能夠穩住民心。民心可用,大事可成。”
正是因為李恪說得這個道理,所以事情發生之後,殷元當時很難受的告訴李恪“張弼完了”。所以現在,他們不能讓張弼就這麽完蛋了,對於這樣一個封疆大吏的處置,隻能謹慎,不能引起軒然大波。所以哪怕二人在朝中被人質疑甚至違背李世民的意願,他們也必須保下張弼的官位不懂。
現在的希望就是,遠在長安的李世民能夠明白自己二人的苦心,並且能夠支持他們。這樣一來,代州局勢穩定,他們倆欲成大事,才真正的有希望。
張弼卻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不管怎麽說,他都應該在心裏記住,是蜀王李恪和殷元在試圖幫自己擋下了災難。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該報答他們兩個人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