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李恪的決絕
李震倒著酒道:“你這是生怕兄弟幾個能有一個人不倒黴嗎?”
殷元冷笑道:“到了這個時候,我才發現這當兄弟的人啊,平時一口一個禍福與共,但是事到臨頭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幫你共同承擔。”
李震覺得殷元不會不知道,他和程處默就算是願意和自己承擔禍福,恐怕也沒有什麽實際的效果。所以,殷元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孤獨。他真的很孤獨,孤獨的想找一個人來陪他一起折騰。但是,好像這個人不好找,因為能夠理解他的人本來就不多。
程處默向殷元道:“三年時間,從一個沒有實職的國公到今天的少府少令,朝廷四品,你算是朝廷升遷最快的人了。但是,你應該珍惜,不然的話,你可能會成為朝廷被下放最快的四品大員。”
殷元笑道:“你覺得我會害怕?”
程處默道:“你不怕,世上隻有別人怕你,你還從來沒有怕過任何人。就像現在,我們都已經怕了你了。”
殷元歎道:“那就好,我就想乘著別人都害怕我這個勁頭,趕緊把事情給辦了。”
李震道:“你還是稍安勿躁吧,別到頭來事情沒做成,自己還被人給下放了。”
殷元笑道:“都不知道為什麽要說這些,長安三俠,如今已經成了重聚於此,可還沒好好的喝過幾次酒呢!”
當晚殷元和兩個人大醉了一場,第二天就騎著馬去外麵了。他,還是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讓互市恢複正常。
殷元所到之處,倒真的是所有人都願意相信他,但是殷元不覺得天底下還會有第二個人來頂替自己。或者,殷元可以不回長安,就留在這裏紮根算了。
在殷元離開之後,馬周找到了李恪,兩個人進行了一場深入的交流。兩個心裏極度糾結,同時還兼有冒險家精神的人,進行了一場心靈上的深入交流。最後,依然沒有拿出一個結論來。
在殷元的努力下,商路看起來好像恢複了往日的繁華,但是,商路是不是真的能夠長久,殷元心裏沒底。
在殷元之前,肯去走商路的,不是有權有勢的就是一些亡命徒,從來都沒有過今日的繁榮。殷元想讓繁榮繼續下去,真是達到更大的繁榮,但是現在自己有沒有這個機會,好像還是個未知數。
經過半個月的時間,殷元回到了代州都督府,立刻被李恪叫了過去,而且李恪還召集了所有的相關官員,齊聚一堂。
殷元不知道李恪想幹什麽,等李恪開口。
李恪道:“今日召集大家來,是因為孤王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並且想立刻實施。這個想法,也許可以改變如今商路上的頹勢,甚至能夠改變很多大唐商業的問題。但是,這是一件千古未有的事情,也許會帶來可怕的後果。但是諸君不必擔憂,不論結果如何,後果都將由在下一力承擔,諸位隻需要按我說的去做,什麽都不需要擔心。”
殷元愣在當場,沒想到李恪居然會把這件事攬在自己身上,好像最後一到出了事,和這裏的所有人都沒有關係似的。
殷元就算是沒有辦法,也還不至於坑了李恪,讓李恪出去給自己頂缸吧!
殷元站起來道:“諸位,此事由我而起,既然蜀王說到了這裏,在下也隻好實話實說了。既然這件事因我而起,所產生一切後果自然由我殷元一力承擔,今日成敗且不論,隻問大家一句,可願意跟我做這件事。所以我會把這件事原原本本、清清楚楚的跟大家解釋清楚,如果有人有任何異議或者擔憂,都可以退出,在下絕不勉強。”
李恪看了看殷元道:“鄖國公從不做無因無果之事,所以禍福難料,提前說與大家知道。我李恪,願與鄖國公共進退,但是對你們,我也絕不加阻攔。”
殷元以前處罰過很多人,他的號召力雖然強,但是明顯不是在官場上。這群人裏麵對他有意見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如果真的按殷元所說,李恪害怕事情還沒有開始,結果這裏的人就先亂了。所以,李恪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是為了,讓眾人不那麽肆無忌憚。畢竟李恪的話說的雖然是並不勉強,但是他們卻要看在李恪的身份上,給他幾分麵子,就算是不至於所有人都跟隨,但也能讓他們不那麽肆無忌憚。
殷元很感激李恪,因為這個時候李恪能夠支持他,他就能夠走的更遠了,至於以後的榮辱禍福,可以先丟在一邊了。
殷元詳細的解釋了所謂的保險業務,從自己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到對商業的好處、對大唐經濟的作用,甚至是這件事從概率學上是賠是賺,以及推行這件事,可能麵對的阻力。
殷元要做的是,開誠布公,沒有一絲一毫的隱瞞,盡量做到不勉強任何人,也不要到了最後自己居然有欺騙別人的嫌隙。
殷元說完之後,李恪接棒道:“事情,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了,利害關係也不需要再重複了。現在,請大家表態,願意跟大家一起做這件事,並且共擔禍福的,以後就不能再有怨言。而如果你不願意,懷疑這件事情,我們也絕不阻攔,以後出了任何事情,與你們無關。”
李恪急於讓他們表態,是因為他還抱著僥幸心理,他想,如果這個時候立刻就讓他們表態而不是讓他們回去好好考慮的話,應該會支持的人多一點。他是不怕連累別人的,他怕的是,由此一件事,殷元一生的成敗榮辱都可能賭上。李恪,並不是一個賭徒。
殷元也不好在撫了李恪的意思,於是默認了他的做法。
眾人沉默良久,馬周率先道:“我馬周覺得,這件事情雖然千古未有,但是為了大唐,為了商路的繁榮,這件事情可以做。所以,我願意一起冒險,禍福共擔。即使是可能會粉身碎骨,也絕無怨言。”
馬周一句話,頂別人無數句話,他這個人的威望實在是很厲害。所以,馬周表態之後,眾人也跟著紛紛表態,表示願意與蜀王一起共同進退。
和蜀王共同進退,在實質上和殷元共同進退沒什麽兩樣,但是說法不同,到最後很可能還是有所不同。李恪深知這其中的奧妙,於是命人拿出紙筆,每人都寫下了同樣的一段話。不是跟某一個人共擔禍福,而是和這件事情禍福與共。這樣一來,到時候不管是誰在主導這件事,所有人都逃不了。
雖然說是法不責眾,但是對於朝堂來說,處理這麽一批下級官吏並沒有什麽為難之處。之所以李恪要這麽做,主要還是要免得日後落人口實,說是殷元獨斷專行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