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四百九十六章 授課日常

字體:16+-

李世民糊塗嗎?應該也糊塗過,但是像他那樣的一個人,真的能因為同一件事一直糊塗麽?

房玄齡覺得殷元總結的極端的精辟,簡直是拆穿了一直以來大唐政治中最尖銳的矛盾,可見這個裝糊塗的人,真的是一點也不糊塗啊!

房玄齡道:“鄖國公,說你是裝糊塗吧,現在承認了就好!”

殷元道:“但我是真的糊塗,我糊塗的是,蕭瑀那個老匹夫怎麽會出這麽個餿主意,按道理來說,他不可能坑自己的侄兒吧!”

房玄齡翻白眼道:“這我怎麽會知道,我隻知道,蕭瑀那家夥錙銖必較,心胸不怎麽樣。現在你是趕上好日子了,以前我是經常被彈劾的。”

殷元笑道:“這年頭誰都想當個噴子,簡直是令人費解。難道,大家都以為自己想魏公那樣剛正不阿麽?”

房玄齡搖頭道:“那不一樣,玄成也彈劾別人,但也找別人的錯處。這位以前的時候,被我和杜如晦匠人分了點權力,他是一直在等機會彈劾。”

殷元點頭道:“那他要是沒抓住機會,會不會自己創造機會?”

房玄齡一愣道:“什麽意思?”

殷元道:“就是誣陷唄!”

房玄齡搖了搖頭道:“那倒還不至於如此下作,畢竟也是讀聖賢書的人。”

殷元笑而不語,這房玄齡是個正兒八經肚子裏能撐船的人,這樣的人不太容易用惡意去揣測別人。可是殷元不一樣,他有時候看人看事情,會不經意間去挖掘別人內心的陰暗麵。

殷元跟房玄齡說了一會就告辭了,倒是沒有真的耗時一兩個時辰。

離開之後,殷元看著巍峨的皇宮,代表大唐權力巔峰的地方,突然有一種樂極生悲的感覺。回望自己在大唐的曆程,可謂是極致瀟灑,但是那些遺憾的事情,始終會在心裏留下一絲悲涼的影子。

大唐天下姓李,這和殷元心目中屬於唐人的天下並不一樣,而且還存在著很多他難以接受的政治製度、社會風氣。但是,來這裏他本身是為了讓大唐更好,那樣過完一生,也顯得更有意義一些。

大踏步走上朱雀大街,兩側繁華的建築,來往的行人車馬。這應該是一副很美的畫卷,如果有人把這樣的場景畫下來,應該不會比清明上河圖差。

殷元沒本事畫下來,但是他卻正在經曆著大唐的繁華。這幅畫卷之中有自己,就是最大的榮耀。

回到家裏之後,殷元讓馬車拉著自己,前往長安城外。

城外正在如火如荼的搞建設,墨家的人也來幫殷元燒水泥了。另外,磚瓦之類的,也在自己燒製。這年頭窮人還是多,茅草屋不少,磚瓦雖好,那也要用得起才是。

殷元自己幹和買的差價一點也不小,因為,他總是能夠帶來先進的生產工藝,而且他的用量也是在太大了一個。他並不是沒有財力去喂飽長安周邊的商家,但是他更喜歡自己燒出來,然後到合適的時候,自己去賣磚瓦,再把民間磚瓦的價錢給壓下去。

後來殷元發現這個主意簡直是太正了,因為市麵上的磚瓦價格比自己的高了實在是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殷元把磚瓦的價格活生生拖下來一半有餘。但饒是如此,殷元也沒有著急出售。

附近有一些燒磚瓦的人很快發現了端倪,那就是他們本來以為可以借此大發一筆財。但是沒想到殷元開工以來,大部分的材料都沒有借助周圍的商家,而且工程進度不慢,仿佛要啥有啥。

有人很不信邪,於是去裏麵看了一圈,結果發現裏麵的有好幾千人在開工,而且有條不紊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慌亂。裏麵有些地方濃煙滾滾,有些地方拌著一種灰色的泥,然後用這種泥去砌磚。

於是,城外工地的事情不脛而走,很多人都好奇,這位曆來擅長創造奇跡的鄖國公,這次又搞出了什麽新鮮的東西,會不會又一次驚天動地。

長安說大也大,可是消息傳起來卻很快,快的殷元都有點咂舌。隻不過是幾天的時間,長安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人在議論殷元在城外的事情。

去給李治上課的時候,李治好奇道:“老師,你有那麽多厲害的本事,為什麽不教給我。我也想讓他們都震驚起來,這樣就沒有人敢輕視我了。”

殷元笑道:“你是本朝的晉王,你怎麽能學這種東西呢!這就好比你的父皇,你覺得如果論帶兵打仗,他有李靖那麽厲害嗎?”

李治想了一會道:“恐怕不行,李靖是我大唐的武功第一人,天底下殺人最多的將軍。”

殷元道:“所以,一個人應該學一些什麽,有時候也和身份有關係。因為,你父皇是做皇上的,他最應該學的是怎麽做好一個人君,而李靖將軍是個帶兵打仗的,所以就算是他七老八十,也要研究孫子兵法。不過,你老師我和別人還是不一樣的,所以會先問一問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李治想了一會,小小的臉蛋上卻寫滿了迷茫,生在皇家,不用他說會有很多人告訴他以後應該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但是他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卻是一件他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

殷元道:“理想如果不明白,你可以邊走邊想,並不耽誤什麽。但是,人在年幼的時候,最好能夠給以後打下一個好基礎。這個好基礎的意思是,你可以什麽都學一些,然後從裏麵去找你最感興趣的東西。然後,一定不要忘了,不要在屋子裏悶著頭看書,所有紙上得來的東西,都要去實踐。”

李治道:“可是如果書讀不好,去實踐什麽?”

殷元笑道:“你不實踐的話,讀了書又有何用,難道你想去學著那些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鄉,飽讀詩書的儒生。到了老來的時候,跟十幾個稚童,在那裏讀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可是,你覺得他是見過鯤麽,如果碰上個可笑的,他可能會告訴你,天底下真的有這樣的魚,誤人子弟。”

李治一愣道:“老師,難道真的沒有嗎?”

殷元道:“當然沒有,天底下就沒有鯤這種東西。這世上最大的動物,也是海裏最大的動物,名字叫做鯨,而且它也不是魚,因為魚用腮在水裏獲取氣息而存活,離開水就會死亡。可是鯨卻不一樣。它們像人一樣,和老虎、豹子一樣,都有肺,用肺來呼吸。”

李治瞪大了眼睛道:“有這麽奇怪的事,那這種鯨魚,到底有多大呢?”

殷元很想說一鍋燉不下,但是想想還是不要和一個求知欲爆棚的孩子開這種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