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七百一十四章 書籍出京

字體:16+-

如火如荼印書行動,造成了殷元的工坊和少府監裏麵都是書籍堆積如山,殷元將一些借過來的樣本用完的還了一部分。然後,從印出來的書裏麵找出一部分來,然後封存下來。

從朝廷自上而下都缺乏能夠開展這件事的機構,朝廷不設分支機構,要遍地開花就太難了。可是建一個官方機構,現在已經不太現實了。

所以,殷元隻能繼續加大規模,準備從市場上下手。

殷元在少府監做了個簡短的動員會,然後下令少府監的書籍開始調動。從長安運到周邊很多地方去,然後利用商人把書籍賣出去。

唐人的書籍有很多都是手抄本,也許收藏價值還可以,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書法家。刊印的書籍好處就是字體規整,錯誤率低,尤其是殷元的書,從紙質到印刷都屬於上等。

然後,殷元自己的動作,卻一點也沒有滯後,不給商人留下任何牟取暴利的機會,幾乎在很多地方都開了定點的書店。

做這個布局其實一直都比較隱秘,因為殷元的生意太大,大到有一些舉動也不會有人覺得有什麽大事。

運送書籍的大車連接成了長長的一條龍,從殷家的工坊出發,清一色的油布遮蓋,看起來蔚為壯觀。

殷元站在不遠處的山地上,背著手看著隊伍遠行,默默地為這個開天辟地的壯舉進行了祈禱。

長安城裏,少府監一樣的忙碌。在殷元下令之後,少府監已經沒有人有喝水的功夫了。

殷元從城外來,看到少府監隨行的軍士,跟他們打了招呼,希望他們好好履行自己護衛的職責。

馬停在路邊,殷元迎上了遠行的蔣文睿,蔣文睿作為少府監這次離京的主要負責人,一路上要負責所有地方書籍的輸送安排,可以說他終於挑了一件很重的重任。這件事之後,將不會有任何人,覺得蔣文睿還在殷元的翼護之下,就算有人覺得蔣文睿的機會太好,那也沒什麽辦法,誰讓他是殷元的門生呢!

殷元拍了拍蔣文睿的肩膀道:“好好去,好好回來,一切事情三思後行,臨陣無需多疑。不管到了什麽地方,一旦出現危險,立刻去找我們的人。”

蔣文睿點了點頭道:“老師且寬心,弟子此去必不能辱沒老師的威名。”

殷元笑道:“我也沒什麽威名,你自然不必給我貼金。出門在外,還是照顧好自己最重要。”

蔣文睿笑著點了點頭道:“老師,我尚有一事不明,為什麽您沒有請人護送書籍離京?”

殷元搖頭道:“這個你不用操心,我已經讓一支商隊進京了,他們別的本事不大,就是押送貨物,一路上打探消息是專長。”

蔣文睿點了點頭,也算是放心了下來。

殷元看了看他,解下自己的長劍給他道:“拿著吧,你也沒有個佩劍佩刀的習慣。雖然咱們沒練過,但是樣子一定要做得好,威風。”

蔣文睿接過殷元的佩劍道:“請老師放心。”

殷元目送蔣文睿離開了,來到大唐之後,影響了很多人,但是弟子並不多,除了李治和李明達兩個小孩子之外,也就是這三個半寶貝了。

殷元還在街上,長安四處已經炸開了鍋,從未有如此巨大的書籍出現在市麵上。這麽大的聲勢,殷元已經在朝廷暫不推行新的政策的前提下,做到了盡可能的爭鋒相對,盡可能的不懷柔。

所以,按照殷元的設想,世家很快就會下場和殷元、少府監進行同台競技,到時候就是一場技術上的刀光劍影,未必會見血。

當然了,技術上的贏麵已經擺在那裏了,接下來就是弱點,殷元一方的弱點正好是對方最強的地方。因為,門閥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可是殷元和朝廷不太有。不能光指望寒門士子,畢竟吃飽飯能想著讀書的人並不多,況且在這年頭無數有權有勢的人都渴望和門閥聯姻,又怎麽能怪罪一些出身寒門的人去當門閥的走狗呢!

長安街上熱鬧非凡,可是真正的對手卻很冷靜,這個時候確實正是商討對策的時候,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了。

傳進宮之後,李世民心裏怒罵了好一陣子。雖然,殷元已經奏請了,可是具體時間可沒說,也怪李世民放權太寬鬆了一些,殷元就搞了這麽一件突然的事情。

李世民明白殷元圖什麽,他就在圖把這件事辦的引起最大的轟動,所以當他預感到朝廷很快會有更大的事情,屆時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的時候,果斷的選擇了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不得不說,殷元已經算是在和門閥為敵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李世民的思想有點奇怪,因為他有時候希望殷元的所有事情自己能夠都掌握,有時候又不想讓殷元做事的時候束手束腳。

當然了,君臣之間有一些溝通上的不暢也不是不允許的,至少還是一條心的就是了。隻是,李世民也憋了一口氣,就等著出口氣呢,要是能提前知道,李世民還能提前高興一下。

李世民和房玄齡剛剛商量完政務之後,李世民道:“玄齡,平時,朝中這些晚輩,做事不知道深淺,你可要多教導一些啊!”

房玄齡道:“陛下說的是,臣看這個殷懷素,最近又有點不知深淺可,臣有時間就去斥責一下。”

李世民無奈道:“你也不必這麽著急,免得被人家看出來還說是咱們小氣。這老一輩的,總會是要讓著點的,可是讓著讓著都年紀不小了,該心裏有點數了。”

李世民覺得,這麽重要的日子,至少要請袁天罡和李淳風來挑選一下,然後在卜一下吉凶什麽的。畢竟是件大事,在他的心裏,是打向門閥的第一炮,怎麽能夠如此隨意呢!

房玄齡道:“陛下,您放心吧,這孩子知道輕重的,隻是他好像並不閑,此時此刻,他應該已經去了禁苑了。禁苑裏頭的事情,臣自然是不知道,但是他最近不坐馬車改騎馬了,可見時間上確實是比較緊急的。”

李世民點頭道:“是啊,他一個人恐怕也會有分身乏術的時候,這可不是當年互市的時候,沒有人能幫的了他的忙。”

房玄齡知道,李世民說的那個幫忙的人自然是吳王李恪。也隻有李恪,才真的在這幾年裏幫過殷元大忙。至於李承乾,總是等別人做好了的時候去承接一份功勞。李世民嘴上不說,心裏肯定沒多喜歡就是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好像有點懷念這個遠行的兒子了,畢竟這幾年過來,李恪的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沒做過什麽大錯事。當然了,小錯他還是經常會來點的。

這個時候,要是換了別的君王,也許房玄齡應該順水推舟請求將吳王調回京城,但是這是李世民,所以還是算了吧。別人都說聖心難測,李世民的心更加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