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八百六十一章 遼東戰事

字體:16+-

小裹兒覺得平靜如水的殷元一直是一個深不可測的人,現在這種想法更加堅定了。其實,殷元根本就對於滅了他們這種事,沒有任何興趣。

成親之後,高鑒沒敢馬上離開,一直等過了一個月,帶著小裹兒聯袂來殷家道別,然後才離開了長安,去往不知道的前方。

這時候,殷元終於發現,改變別人,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算是付出了努力,有時候也很難取得什麽很大的效果。最後,也就隻能徒呼奈何了。

遼東對於大唐來說,並不是一場容易的仗,因為遼東不好打,那種山地本來就易守難攻,屬於明顯的客場作戰。而且,逝去不久的隋朝,野心家楊廣用血淚的教訓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那就是遼東那地方,是一個可以轟轟烈烈的去,灰溜溜的回來,甚至把人折磨的一蹶不振的地方。

為了這一場不容易的戰鬥,殷元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將神機營擴充為一萬人,其中有三千人屬於非作戰人員,而且裏麵還有了專業的炮兵,這是天下第一支專業的炮兵了。而且,這一萬人動作起來,很顯然可能需要更多的人服務,才能夠保證帝國的最強獠牙萬無一失。

不僅僅是擴軍的問題,而且還挑選了精銳部隊,在神機營之外步兵也開始裝配重炮。在打薛延陀的時候,李勣就用炮兵建了不小的功勞,這一次,炮兵當然要發揮他的作用。

殷元向李世民提了一句話,那就是在近乎斷層的裝備差距之下,敵人的一切陰謀都可能會被粉碎,除非他們龜縮在深山老林裏麵別出來,不然照樣得趴下。

但是,神機營顯然是李世民的寶貝疙瘩,誰都別想讓神機營出現任何的閃失。以前的時候,殷元用神機營去搞突襲,李世民已經很心疼了。而且在見識到神機營的厲害之後,如今他是更不能同意殷元任何的冒險舉動了。

所以,神機營的大將軍一直都是殷元,誰都沒辦法染指。李世民沒有把神機營調過來守在自己的宮門口天天盯著,已經說明殷元很受寵信了。

殷元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讓神機營去冒險這種事情,過一過腦子就算了,提出來就屬於找死了。有時候,你自己建立的東西,未必你自己說了能算。

這年頭的生產力是不可能有多大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想象神機營擴充,到底是一件怎樣大手筆的事情了。而且,神機營從殷元到薛仁貴基本上都是一個樣子,喜歡不惜代價的搞訓練,靶場倒是變成了一個銷金窟了。

不過殷元畢竟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所以他還是順利的推動了戰爭的局勢,他在貞觀十八年的深秋,到達了遼東,並且軍隊駐紮了下來。

李世民還是給了他一千的傳統騎兵,因為李世民害怕他的神機營有意外,所以讓騎兵應對不測。而且他知道,殷元和薛仁貴這個組合,素來是所向披靡的。以前麵對突厥叛亂,他們的野戰能力就很可怕。

一路上,殷元在軍營裏走了很多次,發現了很多熟悉的麵孔,那是一些曾經跟著他賣過命的人,漸漸的,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少,有的人戰死沙場,有的人建功立業,有的人成了傷殘,有的人卻已經老了。

殷元跟薛仁貴說,很可能自己的軍事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這幾年發展起來的神機營,以後就要交給薛仁貴了。

薛仁貴認為,殷元一定是想多了,因為天底下能夠真正意義上指揮火器戰爭的人現在隻有殷元,到現在為止他認為自己隻能算是半個會的人。所以,如果朝廷還想用神機營,那麽殷元就一定會活躍在大唐的軍壇。

殷元笑話薛仁貴太天真了,這天底下的事情不全看是不是能夠離得開你,有時候恰恰要看,你會不會。有時候你會就行了,如果做的太好,就有點問題了。

殷元很清楚,自己一個人擋住了很多人的路,所以有時候就應該給別人讓讓路了。天底下的好事都讓一個人占了的時候,那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

殷元在司農卿的任上,選賢任能,甚至在農事上諸多改革,力主輕徭薄賦,推廣了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術。而且將優良的糧種,大量推廣。很多地方種植了經濟作物,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為了讓更多的人去地廣人稀的地方去,殷元甚至和民部一起,搞了幾次人口遷移。為了讓遷移的人口能夠更加安定,殷元廣泛調動了各方的力量,而且出現了招商引資的情況。那時候,大家才覺得,有時候工商並不會影響農業生產。這幾年,司農寺的工作做到了讓天下人佩服,殷元作為司農卿,被很多平民百姓掛在了嘴邊。

盡管殷元這種人總是有點害怕這種情況發生,如果一個人在百姓中威望比較高,那就等於是站在李世民的對立麵去了。但是,麵對成績,李世民似乎並不在乎那些細節。

可是殷元自己的心裏不行,李世民為他開的先河已經夠多了,該知足了,要是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李世民會改變一種對待殷元的方式的。所以說,殷元認為這可能是自己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不僅是為了韜光養晦,而且是為了讓李世民鬆懈。不管是李世民和朝堂上的其他人,殷元並沒想過一個個的給得罪了。

以前得罪人比較多,那是因為他有針對性,為了對付那麽一群人,所以出了下策。現在不一樣了,得罪的人超出了以前的那個範圍,撐腰的李世民還會不會繼續給自己撐腰,那就是個未知數了。

薛仁貴覺得如果殷元離開了戰場,大唐的戰爭也就沒太多的新意了。他從一開始就追隨殷元,多年過來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很難改變,他認為自己並不具備離開殷元指揮大規模軍團作戰的能力。

其實,薛仁貴這麽說不無道理,因為他很多時候就是搞突襲這些,至於統籌一切,他確實沒接觸過這項任務。

聽了薛仁貴的說法,殷元也覺得這的確是個問題。看來自己真的不是個好老師,當年的李靖培養自己的時候是把一個偌大的攤子直接扔給自己,重壓之下直接就事半功倍了。但是輪到自己,有時候卻事事謹慎,不太敢讓薛仁貴親自下手幹。

這當然不能說是殷元不肯教,隻是比起打了一輩子仗的李靖,他還在心腸上差點。李靖那個人的心理,真的是非一般的厲害,他的膽氣,殷元至今覺得自己可能比不上他。

薛仁貴開始接觸打仗之外的事情了,雖然兵書讀了不少,也在軍營裏麵理論講了不少。但是把,這個事情實際上手的時候,總是有點和想象不一樣。尤其是一萬多大軍,這個任務可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