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八百八十七章 師徒相知

字體:16+-

長孫無忌並不覺得殷元隻是在吹噓,他不僅有再打一頓許敬宗的膽子,甚至還敢殺了他。

殷元就是這麽個人,當年敢站在宮門口逼問李世民,自然也敢橫眉麵對自己曾經的學生,現在的天子李治。如果殷元真的能夠反對廢王立武,那樣成功率好像又提升了不少。

現在,長孫無忌越來越覺得,曾經還需要自己和殷元扶持的李治羽翼已豐,但是他完全沒有什麽急流勇退的想法,這可能就是他的悲劇來源,也許和他的性格、理想有關。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做封建王朝臣子的人,幾乎都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出將入相,萬人之上。以個人的力量改變天下,名留史冊,是一件極具**力的事情。為了這個理想,諸葛亮能夠躬耕隴畝以待時機,而已經擁有這樣的機會的人,又如何能夠自己輕易的放棄呢!

大唐天下,現在又有點風雲莫測了,而漩渦中心,怎麽也繞不過去的兩個人,奉獻了大唐史上最精彩的一段黨爭。沒有太多齷齪的手段,也很少有誣陷之類的手段出現。這可能得益於長孫無忌知道,這樣的手段對殷元無用,而且殷元從來不玩陰的。

但是,玩弄陰謀的人,始終還是有的。而且,他們倆也都是玩弄陰謀的人,如果被陰謀擊垮,也算不上他們倆有多冤枉。他們會和曆史上無數倒在陰謀下的名臣,一樣的下場。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兩股互相撕扯的力量,漸漸的出現了相互依存的現象。於是,在這一頓飯之後,出現了極為有趣的一幕。那就是接著鬥爭,但也接著合作。

在吏治上,殷元還是對關隴軍事集團缺乏好感,但是對於能幹的王方翼之流,卻公平的提供機會。而長孫無忌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想插手李治的用人問題,但是到最後他也沒能讓李治聽他的。

很顯然,李治不是個容易被控製的人,但是殷元並不願意看到他被別人帶偏了,所以經常會進宮去和李治談談心,給他灌輸一些思想層麵的事情。

李勣這輩子被諸多非議的事情就是,當李治詢問他廢王立武的時候,他不僅裝過病,而且還說這事李治的家事,不用聽別人的。這樣的結果,居然造成了後來的武媚娘對李勣頗為尊敬。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得從兩個方麵去看。李勣的做法,從保全自身的角度看沒有任何錯誤,甚至可以說他很聰明。但是從他對大唐盡忠的角度來講,他明顯錯了。又或者,他也是一個不會效忠於某一姓的人。但是這種人,顯然在封建王朝是不多見的。

李勣以為殷元也會像自己一樣選擇,但是他卻沒想到,殷元雖然沒有明麵上反對,但是他卻在行動上結結實實的坑了武媚娘一把。因為殷元太針對支持武媚娘成為皇後的官員了,簡直就是**裸的碾壓。如果僅僅是殷元這也就算了,畢竟李治要是力挺,殷元就不好胡來了。但是如果殷元和長孫無忌兩個人都開始打壓,這就有點可怕了。要想出頭,總得幹點事才好,如今就算是李治肯重用,也看起來沒什麽機會能指揮得動官場上的中堅力量了。

這兩個人的默契就是,不會去把李治當成傀儡,但是天天變著法的找茬,總歸能夠找到一些貓膩的。可以說,整個大唐,都被這股風氣給帶跑了。這樣做最後直接的結果就是,大唐官員的考核製度在互相扯皮之中越來越完善了,官員晉級一層一層的,都有了很詳細的考核製度和條件。

這種哭笑不得的事情發生之後,李治竟然發現自己要是想提拔一個人,首先還得經過一係列的考察,要是考察合格才可以提拔。當然了,如果是破格提拔,那一定要有理由,理由就是能夠證明這個人有破格提拔的必要。

李治覺得這個事情還挺有意思,雖說是好像對自己有點限製,但是對於官員製度的完善可以說是很好了。最關鍵的是,以後誰要是想靠著別的什麽手段升遷,就比較難了。

隻不過,把文詞美之類的優點明顯是沒當做官員升遷的重要依據,這一點,就跟故意衝著許敬宗差不多。

對於李治的一笑置之,武媚娘表示很不理解,這可是一位君王,怎麽會不忌憚臣子對自己的束縛呢!

皇權和臣子的權力,永遠都是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對立的,這個道理李治一定是明白的,可是武媚娘不知道李治為什麽還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危機。

武媚娘道:“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如果皇帝做不了主,那這個天下,還是皇帝的天下麽?”

李治笑道:“不,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大唐是天下人的大唐,這才是最穩固的江山。盡管,如果站在君王的位置上,為了天下更加久遠,也需要讓天下人的生活安樂,豐衣足食。誰做天下,其實是一個雙向的選擇,君王為了自己去選擇成為君王,天下人為自己選一個好的君王。所以,暴政必然會被推翻,曆史總是更傾向於得民心者。”

武媚娘道:“所以,陛下覺得天下百姓不可辜負,但是朝綱就無所謂咯?”

李治道:“先生致力於一個更公平的世道已經好多年了,看得懂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也許,曾經會有人覺得這樣很好,正好可以利用來對付士族。但是,他的目的本質,其實是為了公平。公平不是以寒門士子來打壓士族這麽簡單,而是給大家平等的機會,並且不使朝堂上任何人拉幫結派,成為新的士族。為了這個目的,他自己從來不拉幫結派,甚至從來不在官場壯大自己的宗族。所以,我相信先生,絕不會使大唐的朝綱崩壞。”

武媚娘也是服了這個理由了,而且不得不說,簡直是無從反駁,誰讓李治信殷元呢!

武媚娘笑道:“就因為這個,你就不管他們了?”

李治道:“隻怕你是沒看懂先生,因為他的計劃從來沒有落空過,這次也不例外。他有一個詞叫做關隴,如果我所料不錯,他還是衝著關隴的人去的。很快,朝堂一定會迎來很大的變化。你沒有和先生長期相處,而我就不同了,你以為他的動作並不大,可是實際上朝廷很多幹吏已經出現了很多寒門士子,軍事上他一人加上李勣已經穩如泰山,政事上,很多老派的人正在逐漸的退到閑職上麵去了,在很多地方,老士族正在失去他們的用武之地。這,就是緩慢的手段,隻等有一天大家醒悟,已經勢不可擋了。

以前我年幼的時候他曾經告訴我一個道理,如果有人穿著堅固的盔甲,你用刀劈砍不透的話,那時候應該換鈍器。鈍器沉重,勢大力沉,無堅而不摧。這,就是他告訴我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在等,這把鈍器積蓄足夠的力量之後,一擊之下所有敵手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