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天下二部完

真實的曆史

字體:16+-

尊重曆史是我講述這段曆史的重要原則,本書大量素材都來自於《二十五史》中的《梁書》和《魏書》。《梁書》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姚察,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隋文帝開皇九年,他奉詔撰《梁書》。姚察在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去世,臨終告誡兒子姚思廉一定要續成其誌。姚思廉繼承父親遺誌,終於在父親遺稿基礎上,於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修成《梁書》,並由唐朝名臣魏征作總論。

《魏書》的作者生於公元505年,幾乎與楊忠同齡,字伯起,钜鹿下曲陽(河北晉縣西)人,曆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十五歲顯露才華,二十六歲遷散騎侍郎,典起居注,並修國史,兼中書侍郎。魏國滅亡後,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他受命撰魏史。魏收僅用三年多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其中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誌二十篇。

魏收和姚察與小說的主人公生活在一個時代,甚至與他們交往緊密,《魏書》和《梁書》是最佳的曆史原料。不過,《魏書》和《梁書》借鑒司馬遷為曆史人物立傳的寫法,不容易與小說內容對照。《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在古人曆記載基礎上,曆時十九年編纂出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考證嚴密,文筆優美。《資治通鑒》、《魏書》和《梁書》是幫助大家了解這段錯綜複雜曆史的最佳借鑒。

即便如此,三部史書僅能夠恢複當時真實的曆史的極小部分,那些偉大英雄們的言談舉止、表情、內心活動、情感和愛情都徹底消失在曆史長河中,隻能依靠小說的虛構。為了幫助大家分辨哪些是真實的曆史,哪些是基於曆史的合理虛構,我將《資治通鑒》中的相關記載作為附錄,結合《魏書》和《梁書》加以點評,便於大家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更希望這種方法不至於誤導讀者,給予曆史所必須的尊重。

初,燕郡太守高湖奔魏,其子謐為侍禦史,坐法徙懷朔鎮,世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謐孫歡,沉深有大誌,家貧,執役在平城,富人婁氏女見而奇之,遂嫁焉。始有馬,得給鎮為函使,至洛陽,見張彝之死,還家,傾貲以結客。或問其故,歡曰:“宿衛相帥焚大臣之第,朝廷懼其亂而不問,為政如此,事可知矣,財物豈可常守邪!”歡與懷朔省事雲中司馬子如、秀容劉貴、中山賈顯智、戶曹史鹹陽孫騰、外兵史懷朔侯景、獄掾善無尉景、廣寧蔡俊特相友善,並以任俠雄於鄉裏。

2007年八月,我搭著出租車從內蒙古包頭出發,一路打聽,在土路上顛簸十幾裏,才在固陽縣北三十五公裏,一個叫做春庫侖的小村子邊找到懷朔鎮的遺址。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月抹去了古懷朔鎮的全部痕跡,隻有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坡,遺留在大青山腳下。

懷朔鎮遺址白牆下居住著三戶村民,帶著孩童玩耍的婦女告訴我,他們以前打井時就在這片土地下挖出許多半米高的銅佛像,因此來了很多考古專家,才知道這裏曾經是曆史上出了兩個皇帝的風水寶地。當地人將侯景也當成皇帝,這也沒有錯,侯景確實稱帝了。回包頭的路上路過秦長城,這裏應該就是蒙恬”卻匈奴七百裏”的遺跡吧?不得不佩服猛人秦始皇。

魏晉南北朝極重門第,高氏是渤海豪門大族,由於高齊帝室的攀附,渤海高氏的譜係顯得疑點頗多。高慶為高歡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慕容垂後燕司空,其子高泰為吏部尚書,高泰子高湖為燕郡太守,可見高家與慕容氏政權有著密切的關係。高湖自燕郡率三千戶降魏之後,子嗣多無默默無聞,高歡托言為高湖之後,讓人難以查證。

按照《北齊書》記載,“神武生而皇妣韓氏殂,養於同產姊婿鎮獄隊尉景家。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高歡生長在鮮卑姐夫尉景家裏,又娶鮮卑女婁昭君,即便真是渤海高氏漢人之後,也可以說是徹底鮮卑化了。

魏累世強盛,東夷西域貢獻不絕,又立互市以致南貨,至是府庫盈溢。胡太後嚐幸絹藏,命王公嬪主從行者百餘人各自負絹,稱力取之,少者不減百餘匹。尚書令、儀同三司李崇,章武王融,負絹過重,顛仆於地,崇傷腰,融損足。太後奪其絹,使空出,時人笑之。融,太洛之子也。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後怪其少;對曰:“臣兩手唯堪兩匹。”眾皆愧之。時宗室外戚權幸之臣,競為豪侈。高陽王雍,富貴冠一國,宮室園圃,侔於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則儀衛塞道路,歸則歌吹連日夜,一食直錢數萬。李崇富埒於雍,而性儉嗇,嚐謂人曰:“高陽一食,敵我千日。”河間王琛每欲與雍爭富,駿馬十餘匹,皆以銀為槽,窗戶之上玉鳳銜鈴,金龍吐旆。嚐會諸王宴飲,酒器有水精鋒,馬腦碗,赤玉卮,製作精巧,皆中國所無。又陳女樂、名馬及諸奇寶,複引諸王曆觀府庫,金錢、繒布,不可勝計。顧謂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融素以富自負,歸而惋歎,臥疾三日。京光王繼聞而省之,謂曰:“卿之貨財計不減於彼,何為愧羨乃爾?”融曰:“始謂富於我者獨高陽耳,不意複有河間!”繼曰:“卿似袁術在淮南,不知世間複有劉備耳!”融乃笑而起。

這段鬥富的故事非常有名,《資治通鑒》解釋王公大臣富有的原因是:“魏累世強盛,東夷西域貢獻不絕,又立互市以致南貨,至是府庫盈溢。”,可是,王公大臣不耕不織,也不親自做生意,哪能庫府盈溢?古代帝王將相國庫連家門,動不動就食邑幾萬戶,合法腐敗,不需貪汙受賄,財富便化國為家,合法腐敗比非法腐敗還可怕。值得一提這些王公大臣的下場,胡靈太後被爾朱榮沉於黃河,高陽王元雍死於河陰之變,章武王元融在討伐葛榮河北流民起義時戰死。他們在大肆揮霍,風光得意的時候,絕不會想到這麽快就大禍臨頭。開國一百多年的北魏帝國將走上絕路。

北魏世係表(截止至公元528年,時間為公元紀年)

廟號 姓名 年號 即位時間 即位

年齡 大事點評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圭 登國

皇始

天興

天賜 386 16 魏先世所建代國為前秦苻堅所滅。拓跋圭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公元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他在參合陂大破後燕,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慕容複是燕國後代,使用的武功叫做參和指,就來源於此。在黃易的武俠小說《邊荒傳說》中,拓跋圭是一個主要的配角,不過故事都是虛構的。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興

神瑞

泰常 409 18 道武帝長子,公元409年十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嗣殺紹,即位。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燾 始光

延和

太延

太平真君

正平 423 16 明元帝長子,小字佛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講述的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太武帝擊敗的故事。拓跋燾善用騎兵,擊潰柔然,滅亡赫連夏國、北燕和北涼,西逐吐穀渾,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標誌著南北朝時代開始。公元445年,太武帝下令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命令全國各地廢佛,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

南安隱王 拓跋餘 承平 452 太武帝少子,公元442年封吳王,後改封南安王。中常侍宗愛殺太武帝,於公元452年三月矯太後令立南安王,同年十月殺之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興安

興光

太安

和平 452 13 拓跋晃長子,宗愛殺南安王,殿中尚書源賀等擁立皇孫濬即位,殺宗愛。即位後恢複佛教,公元460年,始建雲岡石窟。拓跋濬在曆史上的名氣遠不如他的文明馮皇後。她聰明果決﹐長於權術﹐實施一係列改革措施,並撫育孝文帝拓跋宏。

顯祖獻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皇興 465 12 文成帝長子,以皇太子嗣位。公元471年傳位於太子宏,自為太上皇,後為馮太後鴆殺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延興

承明

太和 471 5 獻文帝長子,以皇太子即位。公元490年,馮太後死,開始親政。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進程,將鮮卑族拓跋姓氏改為元,禁止使用鮮卑語,禁止鮮卑服飾,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完成民族大融合。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499 176 孝文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其充華妃胡氏生孝明帝,為曆史上有名的胡太後。她迷信佛教,大建佛寺,奢侈浪費,導致公私窮困,民不聊生,六鎮起義,給北魏統治以致命打擊。

肅宗孝明皇帝 元詡 熙平

神龜

正光

孝昌

武泰 515 6 宣武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年幼衝,娶契胡酋長爾朱榮之女爾朱英娥為嬪,母胡太後臨朝秉政。

敬宗孝莊皇帝 元子攸 建義

永安 528 22 彭城王元勰第三子

胡靈太後,宣武帝元恪的充華嬪,在嬪妃中品正第二,孝明帝元詡生母,死後諡號為靈。公元515年正月,北魏宣武帝元恪病逝,他年僅六歲的兒子元詡即位。當年八月,其母胡氏被尊為皇太後,以皇帝年幼為由臨朝聽政。胡太後聰明機智,喜愛讀書寫作,是曆史上有名的女詩人,還酷愛射箭,能射中針孔。朝廷一切政務都由她親手批閱處理。胡太後執崇信佛教,大肆營建佛寺和佛像,不惜耗巨資在皇宮旁建造全國最大的佛寺,永寧寺。她恣意放縱,大肆揮霍,消耗盡府庫,沉重壓迫剝削各族百姓,激起六鎮大起義,激起如火如荼的遍地起義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