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二百八十六章 割發代首 下

字體:16+-

在漢代時期,人們對自己的肢體、發、膚看的極重,認為身體和頭發都是父母留給自己的,一旦失去,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因此,古時候才會有割掉頭發這一條刑法。作奸犯科之人,一旦被割去了頭發,就會遭受所有人的鄙視,被視為不忠不孝之人,這種心理上的折磨,遠遠比身體上的酷刑更加難受。曹操身為當朝丞相,能夠以身作則,不以貴族特權欺壓百姓,乃至不惜割發代首,自然會贏得老百姓們的擁戴了。通過此事,在百姓們的口口相傳中,曹操的名聲再上了一層樓。

其實,曹操真的是個很傳奇的人物,說他是奸雄也好,梟雄也罷,可是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看清他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麽,或許隻有郭嘉能隱約看到他內心的幾分真實,可惜的是,郭嘉卻不敢說出來。所以在後世的曆史上,曹操就像個謎團一樣,留給了人們無數的思考。曹操可以毫不手軟的殺掉父親的結拜兄弟呂伯奢一家,也可以在進軍途中,因影響了百姓收割糧食而割發代首;他可以冷酷的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狠話,也可以重情重義的對待百姓甚至是敵方的降將。

此外,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但同時又斥巨資修建了銅雀台;他生性多疑,甚至在死後為了不讓後人盜墓,還提前修建了七十二處疑塚,但在很多時候,哪怕是對待敵人,卻又能做到推心置腹的坦誠;他喜好霸占對手的妻子,每每在擊敗一個對手之後,就想將對方美貌的妻子享為己用,可同時他卻又很看重與自己結發妻子之間的感情,甚至在和原配夫人吵架之後,數次放下身段請求妻子的原諒;他權力欲望極重,以能夠執掌天下牛耳為目標,但同時,他卻終生不肯稱帝;他把劉協當做傀儡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同時卻錦衣玉食的供養著劉協,須知,終日把忠君為國掛在嘴邊的劉備,窮其一生也未曾向劉協繳納過一粒糧食的賦稅。

在武功方麵,曆史上的曹操屢屢以弱勝強,先後征張繡、滅呂布、破袁術、敗袁紹,對外又征討烏桓,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加快了亂世的結束,為日後的大一統局麵奠定了基礎,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

在內政方麵,曹操提倡節儉,鼓勵農民開荒,實行屯田製,任用官吏舉賢不避親,打下了曹魏帝國的基礎。雖然也有過用人肉製作食物供養大軍以及屠城這樣的殘暴的一麵,但總體來說,還是給北方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較為安定的生活,也算得上是比較傑出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了。

總之,曹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既是梟雄,也是奸雄,同時,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後世人對曹操的理解,各有不同,也就造成了曹操在後世曆史上,謎團一樣的形象。至於曹操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那就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率軍進入江淮之地後,按照之前與馬超等人的約定,曹操揮軍直取九江。

袁術手下的大將樂就,早已奉袁術率領五萬大軍駐紮在此了。依照袁術的命令,樂就對曹操以防禦為主;而曹操再觀察了樂就的軍營之後,也沒有急著出兵交戰,一邊等待其他各路的消息,一邊與麾下文武商討攻打樂就的方法。因此,雙方默契的都沒有出兵挑戰,陷入了詭異的平靜氣氛之中。

樂就這邊是暫時安全的,但是負責抵抗呂布的橋瑁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前段時間呂布率軍抵抗袁術的七路大軍,最後功勞反倒不如馬超這個宿敵,這根刺一直刺在呂布的心中,讓呂布憋足了一口氣。因此在達到指定地點之後,呂布連派人知會曹操一聲都給省略了,直接便對橋瑁的駐地發起了攻擊。

在陳宮的籌謀之下,呂布、臧霸各自率領一萬並州狼騎,采用分進合擊的策略,不停地襲擾橋瑁的大營,有時,他們還會在陳宮的建議之下,進行交叉換位,打的橋瑁顧此失彼,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了。夠來橋瑁幹脆龜縮在大營之中,任憑呂布軍的將士如何叫罵,他就是忍著一口氣,再也不肯冒頭了,就此落入了完全的被動之中。

同時,江東的孫策也率部和袁術的部將陳紀交上了手,孫策是地盤最接近袁術的諸侯,因此,這次戰役對孫策來說,占據著半個主場的優勢,人員的調配是最佳的配置,糧草的供給也是最短的路線,相比其他幾路諸侯而言,孫策可謂是占盡了優勢。為了打贏這一仗,或者說,孫策是為了在討伐袁術的過程中,占有最大的利益,麾下精英盡出。以周泰為先鋒,蔣欽為左翼,陳武為右翼,老將黃蓋為後合,自己親率程普、韓當等十幾位大將,以及魯肅、闞澤等七、八位謀士為中軍,共計三萬五千大軍殺奔豫章而來。除了留守的張昭、張紘和諸葛瑾等人之外,孫策把能夠調動的人全都帶了出來。

因此,孫策的攻勢也是最為猛烈的一路。打的陳紀節節敗退,眼看就要頂不住了。袁術派出的巡察使紀靈,在迫不得已之下率部投入戰場,這才挽回了一些頹勢,暫時保住了陳紀所部,使其不致潰敗。

不管怎麽說,這三路人馬都算是勉強完成了袁術戰前布置的目標,算是拖住了曹操、呂布和孫策這三路人馬。但是其餘的幾路人馬,卻沒能完成袁術的派發的任務。按照袁術當初的設想,是想在拖住三部軍馬的時候,盡快解決其他的幾路人馬。可是,袁術不傻,其他的人也不傻。

劉備兵少,原本是最不受袁術重視的一路兵馬。但偏偏就是這一路,讓袁術的部將雷薄吃盡了苦頭。

長久以來,劉備一直夢想著能夠以占據一塊地盤、趁機崛起有所作為,自然不肯和袁術部下負責阻攔自己的雷薄決一死戰了。更何況,劉備曆經十幾年的時光,這才在糜竺財力的幫助之下,組建起麾下現在這支有模有樣的軍隊,他是絕對不可能讓這支軍隊消耗在戰場上的,這可是他實現心中夙願的基礎啊。要是把麾下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人馬打光了,劉備還怎麽實現第二步計劃?還怎麽實現站在權利頂峰的夢想?

所以,劉備打的十分小心、謹慎。今天搞一次夜襲,明天來一次劫糧,完全是劍走偏鋒的招術,把避重就輕四個字發揮到了極致。在保證自身實力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劉備開始了他原始積累的過程,在一次次的襲擊中,劉備一點一點的蠶食雷薄所部的人馬,並對俘虜進行收編;一點一點的消耗雷薄所部的糧草,並順手掠奪掉所能擄走的物資。在屢次的偷襲中,劉備非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越發變得兵強馬壯了起來。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整個戰鬥,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僵持狀態,各路諸侯短時間內無法徹底解決袁術派出來的七路大軍,而袁術的七路大軍也無法一舉擊退各路諸侯的人馬。這樣的僵持,隨著馬超所部投入戰場之後,才宣告被打破。

隨著馬超的到來,膠著的戰事瞬間發生了改變。馬超勇冠三軍的冠軍侯之名,可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他用無數場勝仗積累起來的。人的名,樹的影,得知馬超投入戰場之後,袁術軍的將士心裏怎麽能不感到巨大的壓力呢?

更何況,馬超選擇切入戰場的位置,大大出乎了袁術軍的意料。馬超究竟選擇的是哪裏呢?

是廬陵。馬超遠道而來,部下兵馬隻有兩萬餘人,不利於和袁術軍單獨較量,因此馬超在和曹操商議過後,決定繞路荊州,再次向劉表借道,之後在靠近孫策與袁術軍交戰的戰場附近切入戰場,這樣就能和同樣兵力不多的孫策相互呼應,在攻敵不備的有利條件下,合馬超、孫策二人之力,力爭先破了袁術的一路防禦再說。正因為借道荊州,馬超才會最後一個出現在戰場上。

馬超的這一舉動,讓和孫策激鬥不休陳紀立刻心神大亂,當日便退兵二十餘裏,在一處狹窄的道路中間安營紮寨,以堅守不出的策略應對馬超。

若是按照事先的計劃,在逼迫陳紀退軍之後,馬超便會和孫策各領一軍,占據陳紀營寨的兩側,借助著居高臨下的優勢對陳紀所部形成威壓,一舉殲滅陳紀的部眾。在馬超想來,自己和孫堅是舊交,昔年在虎牢關之戰時,馬超還多次援助於孫堅,彼此的關係還算不錯,即便現在孫堅早已戰死沙場,可這份情誼仍在,孫策沒有理由不配合自己。

但人算不如天算,馬超終究還是忽略了一點,那便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