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三製九律

字體:16+-

在賈詡的建議下,其餘眾人查缺補漏,最終由馬超拍板定下了對治政方麵的整頓基調。

政令一體,想要治理好政務,令法自然要明確。

馬超冠軍侯的爵位沒有晉升到王爵之前,在雍涼各地便已經推行了屯田製、均田製、行商令、行軍令、晉遷令、薦賢令這幾種政令,分別針對土地矛盾的問題、商人行商的事宜、人才的招募和使用、軍中各種事宜以及戰時的製度等幾個方麵。

經過時間的驗證,這幾種政令都是很有效用的,令雍涼、牧區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得到了實惠,經濟複蘇的很快,數年的時間後,已經趕上了同地域最鼎盛時期的經濟狀態了。甚至在西涼和牧區的很多郡縣,已經超過了曆史最佳的時期,呈現出了新的巔峰。

軍中的效應自不必多說,這是馬超重點關注的層麵,在行軍令九禁十八斬的嚴格要求下,將士們的戰鬥力節節攀升,凝聚力更是冠絕天下,否則也不會百戰百勝所向披靡了。

鑒於此,馬超和賈詡等重臣對現有的政令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完善,並依據馬超現有的權力,將上述幾種政令中,馬超將屯田製和均田製合二為一,改成了代田製,除此以外的全部政令更名為相應的律例。比如說行軍令,更名成了行軍律,其餘政令以此類推,進一步的強調了律法的嚴苛性。

同時,經過反複的研討和磋商,馬超還與眾人一起製定了兵馬製,用於軍隊之中有關招募新軍、征用軍資以及一應軍資分配等等與軍隊的基礎建設息息相關的事宜。兵馬製一出,在很大的程度上杜絕了軍隊將領腐化、各級將校貪墨軍餉吃虧空的現象出現,有利於將士一心,形成牢不可破的向心力。

在招募人才方麵,除了強化和完善晉遷律和舉賢律,馬超還將後世的科舉製搬了出來,經過部下眾人的完善之後,準備在年後正式推出,從現在到年後的這段時間,還需要對科舉製進行宣傳和推廣,以便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製度究竟是什麽,以及有什麽樣的好處。所謂科舉製,顧名思義,就是設置各個學科的專業考核,由民間的有才之人前來應考,通過考核的,便可以被錄用為官。反正馬超現在的爵位等同於王爵,封賜大把的官職根本不在話下,也不愁沒有官職安排給通過考核的人。

當然了,科舉製是分等級的。按照馬超的構想,科舉製被分為鄉試、縣試和郡試三級,再通過鄉試之後,才會擁有縣試的資格。總之,想要參加更高級的考核,必須要前通過前一級的考核才行,而且越是高等的考核,在考核時的監察便越是嚴格,比如說郡試這一級別的考核,監察考核的官員便要由司馬芝、楊阜這一級別的官員親自擔任考官了,在考核之後,還要由鄭泰、周異這一級別的官員進行複審,以防止在考核的過程中有人作弊,進而確保每一位通過考核之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科舉製在劃分等級的同時,還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後世常見的文舉,用以選拔文官的儲備人才;第二類則是不常見的武舉了。武舉考核的,不光是個人的武力,還有兵法韜略等等,目的乃是為了選拔出色的將、校,令軍隊更加穩定。

科舉製一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尤其是那些寒門士子和武者們。在此之前,大漢選拔人才最看重的就是門第、出身,對武將的考評更是幾乎沒有,如今有了科舉製,寒門士子和武者們總算是找到了一條報國之道,在無窮無盡的煎熬中看到了一絲光明。

推行科舉製最有利的一點,便是雍涼二州內幾乎沒有什麽豪門士族的存在,不似中原和江淮等地,豪門士族林立。科舉製在深層次上來說,為廣大的寒門士子、武者提供了便利條件的同時,也是損害了這些豪門士族的利益的,阻礙了他們壟斷政權的可能,若是在曹操占據的中原和袁紹盤踞的河北,想要推行科舉製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在科舉製大肆宣傳的階段,馬超和他的部下們趁著這段時間,又定製出了其他的幾種律法來。

想要一個地域或是國家長治久安,關乎老百姓們切身利益的民法和刑法必不可廢。

馬超如今也算是王爵了,有了製定律法的資格之後,民法和刑法的定製便被他提上了日程。根據後世的一些借鑒,在部下們的各種建議和補充下,馬超以冠軍侯、驃騎大將軍的名義,推出了在雍涼等地適用的刑律和民律,用來保障和約束治下的黎民百姓,讓他們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也明白了必須要遵守的鐵律。

刑律和民律的製定程度,稍稍有些嚴苛。方今乃是亂世,亂世用重典,唯有如此,才能令人們恪守禮法,減少作奸犯科的現象。這兩條律法頒布之後,別的地方不說,單單是長安城內,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之中,便有近百人受到了懲罰,甚至還有十餘人因罪孽深重而被當眾斬首。血淋淋的人頭落地,看上去雖然殘酷,但所收到的警醒效果也是絕佳的。一個月之後,敢於觸犯律法的人近乎絕跡,長安城的治安得到了強有力的保證,甚至比起作為大漢帝都之時,亦是不遑多讓。

此外,還有針對各個領域的專項律法,也相繼被推出。比如說針對鹽和鐵的鹽鐵律、針對金屬和布匹的金布律……等等。

自古以來,鹽和鐵都是被國家所牢牢掌控的,均為國家的專營物品。可以說,這兩樣乃是國家的命脈之所在,關乎整個國家的民生和軍隊凝聚力。自大漢恒、靈二帝以來,鹽和鐵的專營便開始出現漏洞,比及大將軍何進專權、董卓亂政這兩個時期,這兩樣物品幾乎便淪為了由私人掌管,導致鹽價、鐵價飛漲,搞得很多人吃不起鹽,用不起鐵製農具,搞得民不聊生。

為了謀求生計,一些人便鋌而走險,私下販賣私鹽、私鐵,等生活稍微富裕了之後,這些人便開始欲求不滿了,將販賣私鹽、私鐵當做了牟取暴利的行當,吸榨老百姓們的血汗錢。所造成的禍亂,比何進、董卓壟斷鹽、鐵更為嚴重。

身為穿越者,馬超怎能不明白其中的厲害之處?鹽和鐵,看似隻是簡單的兩個物品,可這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和矛盾,若是處理不好,很有可能便會顛覆一個王國!這還隻是鹽和鐵所體現出的問題,稀有金屬、綾羅綢緞和棉布、麻布等等,哪一個不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

由此,鹽鐵律和金布律等律法便應運而生,在馬超所占據的地盤上廣為推行起來。

民生的問題不可不考慮,官員的問題同樣也是重中之重。作為領袖,馬超的一切政令都是由各級官員們去執行和落實的,他們同時也各司其職,負責著某一個方麵的事宜,對麾下各級官員們的監察與敦促,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馬超根據後世的一些經驗,製定出了百官律,來加強自己這個雖然無名、但卻有實的大漢屬國的官僚係統,令各級官員們的分工更加明確,使他們的工作更加有效,將龐大的官員係統逐漸向一個完成的國家機器進行捏合。

加上之前的幾種律法和法製,冠軍侯府共計推出了兵馬製、代田製、科舉製三種法製,刑律、民律、鹽鐵律、百官律等九種律法,這些律法被合稱為“三製九律”,成為了雍涼等地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所遵行的法規,凡是觸犯律法者,必定會受到相應的懲處,無論涉罪者是普通百姓還是高官大員。

自此,馬超所掌握的大漢屬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清明的高速發展階段。

等馬超等人連續忙碌了數個月,眼看快要到年關的時候,許都的朝廷,卻因馬超的奏折掀起了一片狂潮。

在接到馬超的奏折之後,劉協的內心中其實是十分喜悅的。劉協是天子沒錯,但他首先是一個漢人,開疆擴土是每一個漢人內心中,尤其是大漢天子都希望看到的。如果後世的史書這樣寫道:漢冠軍侯、驃騎大將軍馬超,在天子協的指令下,一舉掃平漠南,使為禍大漢邊疆數十年的羌氐人俯首稱臣,納土而降。那將是多麽美好的事情啊?他劉協不就名垂青史了麽?甚至比中興大漢的光武帝還要尊崇的多。

欣喜之餘,劉協立刻召集丞相曹操和文武百官來德陽殿議事,把馬超的奏折讓貼身侍衛大聲念誦了一遍。在侍衛高聲念誦的同時,劉協第一次感覺到,他在麵對文武百官尤其是曹操的時候,是如此的有底氣,是如此的驕傲和自豪。大漢,還是有忠貞之士的,縱然有權臣曹操把持朝政,仍有威震四方的冠軍侯在關中為大漢征討四方,一想到這裏,劉協的嘴角便忍不住彎起了一個弧度。

漠南被馬超收服之事,已有數年之久了,但此刻聽到為患邊陲已久的羌氐融入到了漢人的血脈之中,滿朝文武仍是禁不住麵露震驚之色,即便是曹操亦是如此,他至今仍想不到,馬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換了是他曹操,縱然能征服羌氐人的刀劍,怕是也征服不了他們的心。

看著滿朝文武的表情,劉協笑著說道:“諸位愛卿說說看,新州應該叫什麽名字好呢?丞相,你說呢?”最後,劉協刻意問向了曹操,話語之中難掩樹立天子威嚴的意思。被曹操壓製了這麽久,終於能在他的麵前揚眉吐氣一回了,劉協怎能不一吐心中的怨氣?哪怕征服漠南的榮耀,跟他劉協並無半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