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三百三十七章 舉火自焚

字體:16+-

亂世之中,天下各處爭鬥不休。

劉表所在的荊州遠離中原,亦曾有過數次戰鬥,就更不要說中原以北的地方了。

眼下這個階段,各地的諸侯包括馬超、曹操在內,都暫時結束了戰亂,但在幽州,戰火卻依舊如火如荼。

袁紹和公孫瓚在幽州的戰爭,持續了三年的時光了。起初,公孫瓚是占據優勢的,但是袁紹在逐漸收複了冀州豪強們的歸心之後,得到眾多冀州文武將官、當地豪強支持的他,便逐漸扳回了劣勢,開始逐步對公孫瓚形成了壓製的局麵。

公孫瓚苦苦支撐了三年之後,幽州的地盤大部分都被袁紹奪走了,袁紹麾下的“河北四庭柱”,即顏良、文醜、張合、高覽四人,作戰英勇,輪番上陣,殺的公孫瓚叫苦不迭,更兼袁紹麾下有沮授、田豐、審配、郭圖等謀士為其出謀劃策,接連讓公孫瓚鑽入圈套之中,前前後後損失了許多的兵馬,導致公孫瓚嘴周隻能固守在幽州的治所易京,在易京築造了一座高台,以此做著最後的掙紮。

其實公孫瓚也很明白,再這樣下去,即便袁紹隻是圍而不攻,公孫瓚所囤積的糧草也早晚有吃完的一天,等到那個時候,袁紹便可輕輕鬆鬆的攻破易京了。

為了能生存下去,公孫瓚先後派出了百餘名心腹,包括他的兒子公孫續在內,喬裝改扮之後到各地去求援,希望可以有人能幫助他擊敗袁紹。

然而,世態炎涼,往日裏那些和他稱兄道弟的人,懾於袁紹的兵威,竟是無一人敢前來營救,哪怕是仁德之名聞名天下的劉備亦是如此。

公孫瓚對待劉備這位昔日的同窗,不可謂不厚道。早期的時候,便是公孫瓚最先收留劉備的,為了給劉備提氣,公孫瓚還曾在當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之際,向與會的各路諸侯力薦劉備,最終幫助劉備坐到了第十九路諸侯的位置上。

後來劉備意欲前往徐州救助陶謙,向公孫瓚討要趙雲,公孫瓚明知趙雲的重要性,但還是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甚至還無償借給了劉備數千的兵馬……林林總總,這些恩情,便是石頭人,也會融化了吧?

可是劉備呢?是怎麽回報公孫瓚的?公孫瓚的求救信明明已經送出去了,劉備卻像是沒看到一樣,直如泥牛入海一般毫無音訊,怎麽能讓公孫瓚不寒心呢?

城內的糧食日益減少,城外的圍兵卻是越聚越多,內憂外患下,公孫瓚的心理防線,終於崩潰了。

萬念俱灰中,公孫瓚獨自一人帶著佩劍來到了易京城中的高台之中,盤膝坐在正中間,開始回憶起自己的一生來。

這一生中,他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什麽?

大概是拜入盧師門下,成為鴻儒季長公(馬融的字)的再傳弟子吧。若沒有馬融留下的那些文稿,以及盧植的悉心栽培,公孫瓚絕然無法取得今日的成就。自己這一身本事,都是從這兩位長者處得來的。

這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又是什麽?

未能將一生所學好好的運用,在攀上人生的巔峰之後,因為性格上的固執,導致自己的勢力迅速的滑落,或許,曾經輝煌一時的幽州勢力,明天便會煙消雲散了。可恨自己還想再為大漢盡一份心力,卻是做不到了。如果有來世,一定要改掉自己固執的毛病,那樣才能活的更長久一些。

這一生中,看錯的人都有誰?

首當其衝的,他想到了劉備。看似滿口仁義道德的劉備,竟然見死不救,時至今日,公孫瓚才逐漸納過悶兒來,當初劉備要去徐州救援陶謙,怕也是別有用心的吧?或許是看到了袁紹的強大,不願和公孫瓚一起玉石俱焚,或許是貪圖徐州牧的寶座吧?後來陶謙暴亡,劉備在三推五讓中坐到了徐州牧的位置上,難道真的隻是巧合嗎?

……

良久良久之後,公孫瓚緩緩站起身來,麵帶淒涼的看了一眼腳下的幽州大地,緩緩的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斬落了擺放在高台之上的燭台,眼看著那落地的燭火,將附近的東西點燃,漸漸地燃燒了起來。

生死有命,強求不得。

自古成王敗寇,既然上蒼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公孫瓚認栽!隻是,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在袁紹的手裏,公孫瓚自己的命,必須由他自己來終結!

這一場大火之後,自己便會被燒的屍骨無存了吧?那樣也好,至少不會被袁紹侮辱自己的屍體了。

就讓這一切都塵歸塵,土歸土吧。

不知為何,在這個時候,公孫瓚的心中,竟是忽然變的通透起來,以前很多他想不明白的、看不透的事情,在這一刻迎刃而解。或許,這便是馬超口中所說的“境界”吧?一個人的境界高低,將決定著他看待事物的透徹性。

這是很久之前,馬超對公孫瓚所說的話。

想起馬超來,公孫瓚忍不住側目看向了西北的方向,他忽然很想知道,那個少年英雄,此刻在做著什麽樣的事?

大火,越燒越旺盛了,高台之上,一股股熱浪升騰而起,炙烤的公孫瓚感到身上滾燙了起來。

見到高台之上的大火衝天,且愈演愈烈,大有將附近建築悉數燒毀的趨勢,公孫瓚部下的將士們頓時慌張了起來。他們都知道,那座高台是公孫瓚日常居住之所,平日裏隻有他的兒子公孫續以及一些侍者生活在那上麵,其他人是不允許登上高台的。

也就是說,這把大火,定然是公孫瓚自己引起來的,他要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一些忠於公孫瓚的將士,紛紛感到高台附近,想要將大火撲滅,可是,公孫瓚蓄意縱起來的火,哪裏是他們一時半刻之間便能撲滅的呢?要知道,在此之前,公孫瓚秘密命人在高台上下,足足潑灑了近百壇子的火油和數十壇子的西風烈酒啊!

此外,城中還有一些心思活絡之人,眼見大勢已去,心中開始快速的為今後的前途思考起來。在他們看來,公孫瓚一死,幽州軍勢必難以固守,不日便會被袁紹軍所攻破,既然如此,還不如趁著公孫瓚將死未死之際,打開城門方袁軍進城呢,也好為日後搏一個好前程。

於是,不少懷著同樣心思的人湊在了一起,悄悄地靠近易京的城門,殺死了守護城門的士兵,將城門打開,呼喊駐紮在外的袁軍入城。

駐守在這個方向的袁軍,主將是袁紹麾下的頭號大將顏良,得知公孫瓚縱火自焚之後,顏良立刻率兵殺入了城中,在城中見人就殺。同時他還命人趕到各個城門處,通知其他方向的幾部人馬即刻攻城。

在四麵合圍的袁軍將士激烈的猛攻下,困受多日的易京終於失守。公孫瓚的幽州勢力,至此便宣告滅亡了。

高台之上,呼吸變的逐漸困難的公孫瓚,聽到城中喊殺聲四起,便已猜到是城中出了叛徒,打開城門引袁軍進了城。對此,他也隻能無奈的露出一絲苦笑。

是自己的固執,是自己不肯聽人勸諫,才導致的敗亡,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開城投敵。

烈火,越來越旺盛,眼看著就要將公孫瓚完全吞噬了。

啪!

忽然,在烈火燃燒的駁雜聲中,一個輕微的聲音傳入了公孫瓚的耳中。

緊接著,公孫瓚便看到數名身穿黑衣、頭戴麵罩、身披蓑衣的身影,斬斷了高台上的一扇鐵門上的鎖鏈,快步向著自己的方向跑來。

即便是虎落平陽,也絕不是小魚小蝦便可以隨意欺辱的!公孫瓚怒了,攥緊手中被烈火炙烤的有些發紅的佩劍,目不轉睛的看著麵前的幾人。

卻不料,這幾人再來到公孫瓚身前五步遠的地方,並沒有向公孫瓚出手,反而是整齊劃一的倒轉刀刃,以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而後右手握拳,重重的擊打在了自己的左胸上。

這是……西涼軍禮?

他們,不是袁紹派來的,而是……馬超的人!

“將軍,時間緊迫,請將軍速速雖我等離去,君侯還在長安城中等著將軍呢。”

短短一句話,來人便將身份來曆和此來的意圖說的清楚明白了。

沒想到,在大難臨頭之際,派來救援的自己人,竟然是馬超!公孫瓚心中五味雜陳,很是感慨。

隻是,就這麽幾個人,如何便能救得了自己?當數十萬袁軍全部是耳聾眼瞎不成?

看出了公孫瓚心中的疑惑,那幾名黑衣人卻沒有時間解釋了,紛紛上前,架住公孫瓚的手腳,不由分說的便帶著他從高台的另一側退走,其中一人,還將自己身上濕透的蓑衣披到了公孫瓚的身上,以防他被烈火灼傷。

順著不知合適拴在高台上的一根鐵鏈,公孫瓚被這幾人帶下了高台,之後那個讓蓑衣給他的黑衣人,抖手之間便將鐵鏈取了下來,丟入了附近的一個深坑之中,隨後帶頭來到一扇石牆之前,伸手一推,石牆上便現出了一道門戶,公孫瓚向裏麵一張望,發現之門後的通道斜著向下延伸,顯然是直通地下的。

怎麽這幾個人,對自己府中的情況如此熟悉?這條密道,又是何時建造的?為何自己竟一無所知?

公孫瓚大感迷惘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