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三百三十九章 偷天換日

字體:16+-

天色大亮,萬物蘇醒。

公孫瓚在兩名神機營密探的陪伴下,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來到了易京與上穀郡交界的地方,暫時脫離了袁紹的兵力部署範圍。

穿過上穀,便是代郡了,過了代郡,就將進入並州的境內了。

相對冀州來說,袁紹在並州的勢力還是要弱上一些的。

冀州地廣糧多,人口稠密,袁紹把冀州當做大本營來經營,親自坐鎮在冀州的鄴城。而並州是大漢正北邊的一個州,比鄰鮮卑等異族部落,和西涼一樣,常年遭受異族人的侵襲,呂布生前剛出道時,便是在並州常年與這些異族人作戰,才創下無雙戰神的美名的。

因為並州特殊的地理條件,袁紹隻是把並州當做訓練兵馬的搖籃,重視程度自然就比不上冀州了,鎮守在並州的,是袁紹的外甥高幹。

袁紹其人,表麵上重視人才,舉賢不避親,可實際上,被他視為心腹之人的,都和他有親眷的關係。相比外人,袁紹還是覺的自己的親人更靠譜一些,所以高幹才能坐上並州牧之位,袁紹的幾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兩個兒子尚且年幼之外,也都是身居要職。

袁紹的這種想法,和當初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十分相近。認為血緣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牢靠的一種關係,可是他卻渾然沒有想到,在劉邦死後,被劉邦封王的幾個兒子爭相奪權,誰都想坐倒大漢天子的龍椅上瀟灑一番,引發了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

現在袁紹還處於正值巔峰的年齡,可若是他年老力衰或者一病嗚呼之後,他那幾個被他嬌慣壞了的兒子,是不是會讓悲慘的曆史重演呢?袁紹可並沒有想那麽多,以他的智慧,也想不到那麽長遠。

總而言之,相比冀州,並州顯然更容易讓公孫瓚他們逃出去,所以神機營密探們毫不猶豫的便選擇了這條路。

對於他們的選擇,公孫瓚內心中也是認可的,不然的話,他早就開口反對了。

直到這個時候,易京城中的大火方才漸漸熄滅,可見公孫瓚之前為了自焚,準備了多少的易燃之物了。

等高台之上的濃煙漸漸變淡,袁紹才在傘蓋的遮擋下,來到了高台之下。

心中的急切,令袁紹有些激動地問向身邊的顏良:“汝說公孫瓚那莽夫是在高台之上自焚的,可曾查證了嗎?”

顏良清楚袁紹對公孫瓚的忌憚和重視程度,不敢怠慢,急忙答道:“回稟主公,按照公孫瓚所部降兵所說,的確如此,不過大火方熄,末將還未上去檢查。”

“那便一起上去吧,吾倒是想看看,自焚後的公孫瓚,是個什麽模樣!”袁紹戲謔的說了一句,然後翻身躍下馬車,按劍向台階上走去。

從他這個小動作就可以看出,對於公孫瓚,袁紹卻是是很忌憚的,哪怕是一場大火之後,袁紹依然加倍小心。

畢竟,公孫瓚叱吒風雲十餘年,武藝精熟,一杆長槍不知刺落了多少英雄豪傑,這樣勇猛的人,看不到他的屍體,總是不能讓袁紹完全放心的。

作為袁紹的哼哈二將,顏良和文醜急忙一左一右跟了上去,緊緊守護在袁紹的兩側。他們二人的動作,令袁紹很是滿意。

其餘的將校、謀士也不敢落後,急忙亦步亦趨的跟著袁紹,一起向高台之上走去。

越過九十九階寬闊的台階,來到了高台的頂端,袁紹發現頂端的麵積極為寬闊,簡直都能建造一座小型的城塞了。

再向遠處看去,原本依附著高台所建造的一些房屋,大半已經被燒毀了,變成了一堆瓦礫。

在高台正中央的一塊空地上,躺著一具已經燒焦的屍體,麵目全非到已經無法分辨了。這具屍體身上是被燒壞的鎧甲,從散落的甲葉來看,這副鎧甲的做工很是精良,用料也極為考究,倒很像是公孫瓚平日裏所穿的鎧甲。

在這具屍體的旁邊,不足一步遠的地方,橫放著一柄寶劍。曆經大火的灼燒之後,這柄劍的劍柄已經不見了,顯然是毀於烈火之中了。但是這柄劍的劍身還保持著完整,那麽大的火,竟然也沒有燒壞這把劍,劍刃兩側依然散發著寒光。

袁紹見到這把劍,心中一陣激動,連忙快步上前,在身邊隨從的身上私下一塊披風,仔細的對著地上那柄劍擦拭起來。

隨著袁紹的動作,劍身上附著的汙穢之物很快被他清理幹淨,如同一泓秋水的劍刃顯得越發的明亮了,在劍身的正中間處,袁紹分明看到了用篆體刻著的兩個字:思召!

沒錯!這就是公孫瓚的佩劍!這把劍,公孫瓚可是從不離身的!

名劍思召,與漢高祖劉邦的赤霄、馬超的巨闕一樣,位列十大名劍之一,天下聞名,乃是可遇不可求的寶物。

對於這把劍,袁紹可是垂涎已久了,更知道公孫瓚對這把劍的重視,現在既然見到思召件安靜的放置於此,那說明,旁邊這具被燒焦的屍體,必然便是公孫瓚無疑!

“哈哈哈——公孫匹夫,你終究還是死了。臨死前還送給吾這樣一件寶物,好,好啊。看在這把思召寶劍的份上,吾就留你個全屍吧,來人啊,將公孫瓚的身體搬下去,依照諸侯之禮厚葬!”

袁紹開心的做出了自以為正確的決定。

在他看來,思召寶劍舉世聞名,公孫瓚定是在準備自焚之際,特意將這柄劍留在身邊的,為的就是希望袁紹在得到這把劍之後,能夠善待他的後事。

這是一個交易,嗯,一定是這樣。

處理好了“公孫瓚”的屍體之後,袁紹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思召劍的鋒刃上。

在這個世上,就沒有人不喜歡能夠斬金切玉的寶劍的,尤其是武將。

袁紹今時今日的地位,已經超脫了武將的範疇,早已是實力強勁的大諸侯了,可這並不妨礙他對思召的喜愛之情。

當下,袁紹便吩咐身邊的審配,讓他將思召劍收起來,請能工巧匠進行修複,無比要給思召劍安裝上一個合乎他身份的劍柄,另外還要在配備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劍鞘。

究竟什麽樣的標準才算符合袁紹的身份呢?他雖然沒有明說,但審配卻是很清楚的。在一眾謀臣中,沮授不善逢迎,田豐太過剛直,郭圖生性貪財,許攸不拘小節……要說最能揣摩袁紹心意的,那便是審配了。

所以,袁紹才會把修飾思召劍的任務交給了他。

審配已經想好了,按照最高的標準,采用最好的木料,命工匠們精心打造一個奢華到極致的劍柄,還要在劍柄上鑲嵌一些瑰麗的寶石,之後再用鱷魚皮做一把劍鞘,劍鞘內用金絲纏繞,外麵灑上金沙,非如此不能讓好大喜功的主公感到滿意啊。

噢,對了,秉承著自家主公好大喜功這個脾氣,審配還格外細心的想到,再給思召劍做一個劍穗,劍穗的材料一定要使用碧玉絲絛才行,在劍穗靠近劍柄的位置上,綁縛上一大塊兒用和田玉打磨的玉佩,這樣就完美了。

這樣才能彰顯袁紹的身份地位嘛!

對,就這麽做!

就在審配想入非非之際,袁紹再次開口,做出了一個他自認為深思熟慮,實則極為輕率地決定:“待幽州事畢,便班師回鄴城。幽州的事,今後便交給熙兒全權處置吧。”

袁紹口中的熙兒,便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袁熙了。

在此之前,袁紹已經上表朝廷,任命他的大兒子袁譚為冀州牧了,現在顯然是有意要讓二兒子袁熙來擔任幽州牧。

袁紹一共有三個兒子,他最喜歡的,其實並非袁譚,也不是袁熙,而是他的小兒子袁尚。隻是袁尚年紀尚小,今年還不滿十四歲,還擔不起一個大州的擔子來,所以袁紹這次便讓袁熙來代理幽州了。

等日後以後袁尚成長一些,再給他分一個錢糧豐足的大州便是了,袁紹可是打算在徹底解決了公孫瓚之後,便向盤踞中原的曹操用兵的,等打敗了曹操,他所占據的青、徐、兗、豫四個州,還不是任由袁紹分配嗎?

袁紹的這個決定一出口,令他的部下們幾家歡喜幾家愁。

歡喜是因為有些人早已在暗地裏支持袁熙了,他們鼎力幫助袁熙,希望袁紹可以立袁熙為繼承人。而憂愁的,自然是相反的觀點了,他們不是支持袁譚,便是支持袁尚的,如今見袁熙得勢,自然眼紅。

還有少數幾個人,例如田豐和沮授,這兩人不屬於任何的陣營,他們隻是覺的,袁熙沒有經過曆練,如今袁紹貿然將偌大的幽州交到他的手裏,怕是在日後會引起不利的影響。

性格剛直不阿的田豐,稍作思考之後,舉步便要站出來,勸阻袁紹剛才的決定,卻不料身後有人猛地拉了一下他的袖子,硬生生的將他拉了回去。

田豐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知己好友沮授。

不明所以的田豐以眼神做出詢問,得到的回答,卻是沮授緩緩地搖了搖頭。

袁紹剛愎自用的脾氣,他們都清楚。剛直的田豐可以不管不顧的進行勸阻,但是比田豐要圓潤的多的沮授卻認為,此刻並非是勸諫的最佳時機,一個弄不好,還容易激怒袁紹,反而得不償失。

試想,剿滅了公孫瓚,占據了整個幽州,袁紹此刻正誌得意滿,又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思召,正是心情大好之際,豈能容得旁人在這個時候潑冷水?

表麵上看,袁紹禮賢下士,性格豁達,實則剛愎自用的很,而且外寬內忌,心胸其實並不寬闊,若在這時惹惱了他,田豐還能有好下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