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投向何方
話說甘寧究竟是何方神聖?
當初,恢複州牧製時,劉焉便被朝廷任命為益州牧,治所定在了蜀郡的成都。
與蜀郡一郡之隔的,便是巴郡,長江的上遊,便在巴郡境內穿行而過。
彼時,甘寧嘯聚大江之上,從者八百餘人,以豪俠自居,專門劫富濟貧。甘寧率眾往來於大江之時,所乘的船上,都以錦緞製成纖繩,船帆上亦縫製華麗的錦緞。
每每有大型的船隻沿江往來,甘寧便會提前探聽虛實,隨後便乘錦帆之船而來,對普通的商賈,甘寧隻會收取少量的錢財,對那些吸食百姓血汗錢的奸商,甘寧便會將其洗劫一空,把劫來的錢物發給沿江兩岸的老百姓們。其中,有些罪大惡極的奸商,甚至會被甘寧將船隻鑿穿,沉到江底去喂魚。
便這樣,因甘寧深諳水性,武力過人,兼之為人豪爽,百姓們對其甚是敬愛。而往來的商賈們可就對他沒什麽好印象了,遂送於了他“錦帆賊”之稱。
後來甘寧的名聲越來越大,驚動了益州牧劉焉,劉焉便將甘寧招攬到麾下,任命其將軍的職位。再後來,劉焉去世,劉璋子承父業,坐上了益州牧的寶座,年輕氣盛的劉璋不滿漢中太守張魯日益做大,便欲暗中除去張魯。
在和張魯戰鬥的過程中,甘寧亦曾參與其中,他發現原來事情並非是表麵看上去那麽簡單。
劉焉在世的時候,經常以其夫人的名義,召張魯的母親來到成都,而後暗中做下苟合之事,張魯母親趁機在劉焉的耳邊大吹枕邊風,這才令張魯逐漸在漢中崛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這件事,劉璋心知肚明,所以在父親劉焉去世後,劉璋迫不及待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張魯及其母親一並處死。
甘寧得知事情的原委以後,覺的以私事而大動幹戈,實為不治之舉,於是便脫離了劉璋,帶著八百“錦帆賊”沿江而下,投靠了劉表。劉表因甘寧之勇,將其安排到江夏,成為了黃祖的部將,幫助黃祖鎮守江夏。
等到孫策以詐死之計奇襲江夏,黃祖在戰鬥中被孫策斬殺,其部下勢力大半被孫策降服,小半兒則是投降了後來趕到的陳到。甘寧不願為殺死黃祖的孫策效力,更不願為謀取劉表基業的劉備效力,於是便獨自一人離開了荊州,一路向北來到了伏牛山,卻不料在這裏撞到了魏延。
同是天涯淪落人,魏延和甘寧在一番激戰之後,本就惺惺相惜,在各自道出自己的遭遇之後,更是生出了同病相憐的感覺。
兩人都是豪爽之人,當下便插草為香,結拜為了異姓兄弟。甘寧年長一歲為兄,魏延次之為弟。
結拜之後,二人一起商議今後該何去何從。
經過一番商議,兩人覺的亂世之中,決不能獨善其身,而是要重新回到戰場上建功立業。
那麽問題來了,當今世上的諸侯多如牛毛,他們又該投向何方呢?
商量來商量去,兩人也未能商量出個結果來。畢竟他二人都是武將,沒有謀士、文臣那麽多的彎彎繞,在選擇君主這個問題上,自然也就十分困難了。
不得已之下,魏延提議,到戰場上去碰碰運氣,讓一切順其自然。屆時,碰到哪個諸侯,若是看的對方順眼,便投效到他的麾下。
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了,甘寧和魏延擁有一身武藝,可不想活的如同路邊的野草一樣卑微。
南邊的戰場,他們肯定是不會回去了,在他們看來,劉備和孫策都不是什麽好東西,此生是絕不會投靠他們二人的。
那麽就隻剩下北方的戰場了。
在北方,馬超、曹操、袁紹,交戰不休,正是武者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不若,便到北方戰場去!
定下了大方向之後,二人不再耽擱,徒步北上,越過伏牛山,跨出荊州的境內,穿過馬超占據的雍州,再取路東北,向那片錯綜複雜的戰場走去。
北方戰場上,晉陽城中。
馬超麵色肅殺,端坐高堂,一份由神機營密探手繪的地形圖,擺在他的麵前。
這是一份漠南的地圖,上麵表標注著山川草原,湖泊水流,各個部落的劃分和實力的大小,亦標注的很詳盡。
烏桓人**,殘害威州、雍州的百姓,此事,就像是一根刺,刺在馬超的心頭,不將烏桓人連根拔除,便一日不痛快!
當然了,彼時的烏桓峭王丘力居已經身死,逝者已矣,他的兒子蹋頓又投降了馬超,所以在馬超的計劃中,是不會報複蹋頓這一支血脈的,況且,除了蹋頓以及他帶過來的兩萬烏桓人,在漠南,已經沒有丘力居的半點勢力了,就是馬超想要做點什麽,也無從談起。
對漠南最為熟悉的蹋頓,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根據自己的記憶,對神機營密探手繪的地形圖進行了完善,使之更加的翔實,有了這份地形圖,便等於漠南的一草一木,悉數被馬超提前掌握在了手中。
擊退了張合之後,義勇軍稍作休整,馬超便將遠征烏桓的事情提到了日程上。
他要讓所有的異族人知道,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異族人在大漢境內造成的殺戮,馬超要代替大漢子民們,十倍的討回來!
被太史慈接替了長安的防務後,趙雲本已經帶著兩萬奔雷騎東進,意欲與馬超匯合,結果半路上接到了馬超的通知,讓他進入威州境內,與駐紮在烏鞘嶺的張濟兵合一處,整頓人馬,為義勇軍征討漠南的先鋒軍。
趙雲心知,這是馬超要征討烏桓的前兆了,在他的印象裏,馬超從來不會容忍異族人肆意踐踏大漢的土地!
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宣言,馬超直接下達了進兵的指令。
義勇軍一分為二,馬超親自率兵前往漠南,關羽、太史慈、張繡、公孫瓚,黃忠,蹋頓、胡車兒為將,司馬芝、賈逵為參軍,半數奔雷騎與破軍陣悉數相隨,起兵六萬,劍指漠南。
另外的兵馬,分別由徐晃、賈詡鎮守晉陽,張遼、郝昭鎮守雁門,馬休、馬鐵、馬岱以及楊秋鎮守上郡,三部人馬形成三叉戟之勢,牢牢地遏製在袁紹進兵並州的咽喉要道上,以防止袁紹軍死灰複燃。
出征之前,馬超悄悄做了兩件事。
他心係父親馬騰,暗中命神機營密探潛入許都,看看是否有機會接觸到馬騰,就算不能把他帶回長安,至少可以確保他的安全。
第二件事,在蹋頓的提醒下,馬超再次給奔雷騎精銳配備了第三匹戰馬,令奔雷騎達到了一人三騎的誇張配備。
漠南多地荒漠,地形複雜,尋常的戰馬極易在沙地中失陷馬蹄,且存有水土不服的風險。將蹋頓帶來的那些戰馬交給奔雷騎,便是為了減低各種風險。畢竟,馬能識途,這對奔雷騎而言,有利無害。說不定,還能在無形之中減少奔雷騎的損失。
蹋頓現在是真心實意的歸順了馬超,除了為父報仇的執念之外,大多數事情思考的角度,都是站在馬超這一邊的。
馬超也能感受到蹋頓的心意,與出征之際,將蹋頓的校尉之職提升到了偏將軍,令其本部兵馬增長到了一千人,算是對蹋頓的一個獎賞。
數萬兵馬出征,不可能一點風聲也不漏出去,在馬超離開晉陽的數日之後,遠在鄴城的袁紹便收到了馬超進兵漠南,前往征討烏桓的消息了。
正如草廬中諸葛亮、龐統所料,袁紹絕不是一個氣度恢弘、心胸寬廣之人,袁熙和袁尚的死,時時刻刻刺激著袁紹的神經,得知並州的義勇軍走了一半,袁紹便再也無法壓抑心中瘋狂的報複之意,不顧眾人的反對,再次糾集起十二萬大軍,親自率兵向並州殺去。
袁紹派出的前鋒大將,依舊是張合。
自從張合慘敗與馬超之手,狼狽的回到鄴城,袁紹便一直對他不聞不問,似乎是在埋怨他沒有保護好袁熙,導致袁熙身死於馬超之手。可是在大軍出征之際,袁紹卻又不得已而再度啟用了張合,將三萬先鋒軍交到了他的手裏。
再度啟用張合,實屬袁紹的無奈之舉。因為袁紹發現,昔日自己帳下的大將們,包括名震天下的“河北四庭柱”在內,如今便隻剩下一個張合了,實在是沒有人能比張合更勝任先鋒主將的了。
袁紹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外寬內忌。表麵上看上去很大度,實則心眼小的很。他也在審配的敘述中,得知了張合敗退之際的事情,知道馬超曾在陣前親口招攬過張合,張合當時雖然拒絕了,可這件事在袁紹看來,卻沒有那麽簡單。
在任命張合為先鋒主將的同時,為了防止張合叛離,袁紹還任命郭圖為監軍,隨同張合一並前行,名為輔助,實則乃為暗中監視張合。
不得不說,自古以來,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
曹操的疑心病很重,但是他從來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絕不會像袁紹這樣,明裏一手,暗裏一手,像防賊似的防著自己的部下。
袁紹此舉,無疑取禍之道也,可笑的是,袁紹之間卻渾然不覺,猶自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出了十分英明的一件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