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一十一章 決戰烏桓山 五

字體:16+-

在馬超牽製住了蘇樸延親衛的同時,蹋頓忽然對胡車兒喊道:“黑塔,保護好主公,俺去去就來!”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蘇樸延就在眼前,蹋頓怎能忍下胸中長久以來的一口惡氣?父親、胞弟在天有靈,且看俺蹋頓手刃仇人,為你們報仇雪恨!

挺刀躍馬,借助戰馬的速度,蹋頓單刀直入,殺入了烏桓人的核心戰陣中,盡顯漠南第一勇士的威風,無人能擋!

一路血光衝天中,蹋頓來到了蘇樸延的麵前,大聲暴喝道:“賊子,納命來!”

手起刀落,驚慌失措的蘇樸延人頭落地,竟是毫無還手之力。

看著蘇樸延落地的斷頭,胡車兒氣惱的嘀咕道:“說得好聽,還不是去搶功勞麽,欺負俺沒有戰馬是不是,哼,回頭俺讓主公給俺也找匹好馬來!”

蘇樸延一死,烏桓人失去了統一的指揮,顯得更為混亂了……

日落時分。

硝煙,依舊還未完全消散,烏桓山下的決戰,卻已經落下了帷幕。

當關羽和趙雲切斷了烏桓人的退路,蹋頓凶猛如虎般殺入烏桓人核心陣營,並斬殺蘇樸延的時候,這場戰鬥,就已經分出了勝負。

十幾名烏桓首領,無一例外的被關羽等大將斬殺,在失去了各自的部落首領之後,原本就沒有多少抵抗決心的烏桓大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十餘萬大軍,有五分之一被馬超所部將士斬殺,其餘的人,則全部變成了義勇軍的俘虜。

以八萬兵馬擊敗二十萬烏桓騎兵,並且擒獲了超過十萬的俘虜,馬超再次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十餘萬烏桓人,甘心丟掉武器請降,除了馬超長久以來積累起的威望,讓他們生不出抵抗之心外,還有另外的原因在內。

在這十多萬烏桓人中,不少人是被部族首領們挾裹來的,他們本就不是心甘情願踏上戰場的,現在各個部族的首領,已經被斬殺殆盡,他們也就沒有了繼續戰鬥下去的欲望。另外,馬超善待俘虜,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們相信馬超不會殺掉自己,就以蹋頓為例,隻要是投降後肯接受漢化,忠貞不悔的,馬超非但不會殺他們,還會十分善待。

蹋頓部下不願繼續當兵的,馬超也發放給他們一筆安家費,讓他們到內地更好地生活下去,能夠告別艱苦的遊牧生活,也是促使這些俘虜甘心請降的原因之一。

盤踞大漢北邊數百年之久的烏桓,在曆經無數次的輝煌和低穀之後,終於落下了帷幕,以被馬超率軍擊敗、被動接受漢化的方式,正式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成為繼羌、氐之後,第三個融入大漢的少數民族。

經過戰後的清點,在這一戰中,烏桓戰死的將士,達到了四萬多人,誰也沒有辦法去挽回。這就是戰爭,烏桓人既然在袁紹的挑唆下,主動出兵威州、奔襲長安,那麽他們就必須要承受義勇軍的怒火。

投降的十多萬烏桓俘虜以及他們親屬,在戰後被馬超全部召集了起來,告知他們順從漢人的領導,就會得到和漢人一樣的待遇,不會遭遇任何不公共的待遇。但是如果懷有別樣的心思,一經發現,殺無赦!

見識過義勇軍悍勇的烏桓人們,根本就沒有人敢站出來反抗,十多萬降兵連同他們的家屬親眷,共計四十餘萬人,表示此生絕不會再做出違逆神威天將軍、違逆大漢朝廷的事情來,一切,皆由神威天將軍做主。

恩威並重的收服了烏桓人後,馬超下令將漠南與並州交界的數萬漢人遷徙過來,與烏桓人雜居,共同建設新的家園。馬超這樣做,在最大的程度上消弭了烏桓人心中的仇恨,讓他們開始逐步接受漢化。逝者已矣,而未來的生活卻是美好的,馬超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日後,馬超還會讓更多自願來漠南定居的漢人們過來,促進漢人與烏桓的融合進度,這是後話。

漢軍的戰損被清點了出來後,馬超感到一陣心痛。

奔雷騎和破軍陣這兩隻精銳部隊仗著鎧甲堅固,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損傷,加起來損失了三千多人,對這些精銳的死亡,馬超雖然心痛,但還在可接受接受範圍之內。相對於精銳部隊,張濟帶來的普通義勇軍,卻出現了較大的傷亡。

盡管張濟帶兵的水平不低,但他也不能代替每一名新兵去戰鬥,在戰火和生死之間的洗禮下,兩萬多的普通義勇軍士兵,死傷高達一萬五千人多人,幾乎要全軍覆沒了。

死亡,是新兵向老兵蛻變的最昂貴代價,在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之後,馬超相信,剩餘的五千多普通義勇軍,很快就會破繭成蝶,在血與火的洗禮下,完成自身的轉變,向老兵,甚至是向精兵的轉變。

每一次這樣的轉變,都會讓大量的新兵失去生命,倒在戰場上再也不能夠站起來,這一點,就算是馬超也無法改變。

在擊敗烏桓大軍的同時,賈詡負責的神機營密探,第一時間把戰果迅速傳遞回了長安,坐鎮長安的鄭泰和鍾繇,在與其他文武商量過之後,決定派出太史慈帶領第二支新兵部隊趕赴烏桓山。

馬超不可能在烏桓山無限期的逗留下去,冀州那邊,袁紹又已經蠢蠢欲動了,對剛剛穩定下來的並州虎視眈眈,馬超肯定要回到並州去抵禦袁紹。所以,回到長安沒多久的太史慈,就又被派了出來。

烏桓剛剛平定,的確需要一位強有力的大將坐鎮,大局的走向才不會出現偏差。

在太史慈到來之前,馬超還要留下兵馬駐守在烏桓山,負責戍衛烏桓的工作,並對烏桓子民進行漢化。他留下的人,是公孫瓚力諫的田豫。

田豫本是公孫瓚的部下,文武雙全,和劉備部下的陳到有些相似,無論是治政之能,還是弓馬槍法,都是一流的人才。當初在公孫瓚執掌幽州的時候,便是他來負責處理幽州邊境所有異族人事宜的。後來公孫瓚莫名其妙的失蹤,田疇誓死不想袁紹,袁紹又不想殺了田疇落下一個不能容忍的名聲,便讓田疇解甲歸田了。

馬超出征烏桓之前,公孫瓚便向馬超提到過田疇,見公孫瓚推崇備至,馬超毫不猶豫的命神機營密探全力尋找田疇的下落,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烏桓山大勝之後,田疇終於被神機營密探帶到了馬超的麵前。

田疇早已解甲歸田,此番願意重新出山,顯然是不排斥馬超的,認為馬超和袁紹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經過一番深談之後,馬超也確定田疇的確才華出眾,便任命他代領護烏桓校尉之職。

護烏桓校尉,是個武職,負責監督烏桓境內的子民,對內能夠奉公守法,對外不得私通匈奴人。而護烏桓校尉部,其監管地,基本就是漠南境內,相當於一州刺史的地位,是俸祿千石的大員。把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田豫,是馬超在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決定的。田豫是公孫瓚的部下,可是公孫瓚卻力薦田豫,即便田疇的地位在自己之上也不在乎,這就已經說明田豫的能力和魅力,讓公孫瓚讚賞不已,不願意看到田豫這樣的大才埋沒在人間。同時也說明,公孫瓚在“死”過一次之後,心態確實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然了,是好的變化。

而就馬超自身來講,他手上也沒有太多的人選可以勝任這個職務。馬超手下的能人雖多,可是隨著對外的擴張,現在馬超擁有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已經大到讓他在使用人才的時候,出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

單就地域來講,馬超儼然已經是天下第一大的諸侯了。至於他麾下的賈詡、周瑜等人,雖然完全可以勝任一州刺史的任務,但是馬超卻不想把他們放到偏僻的烏桓校尉部,他們真正施展才華的地方,應該是在大漢的腹地,在中原!

尤其是周瑜,馬超真心想給他一個更大的舞台,讓他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根本不可能讓他來管理邊疆事務。而田豫不同,他久居邊塞,精通多個少數民族的語言,而且協調能力極強,極為善於溝通,是處理少數民族漢化的不二人選。

再說以馬超對曆史的熟悉,他知道田豫在曆史上就是治理少數民族的能手,是曹魏帝國中後期常年鎮守北疆的領軍人物。在他的管理下,少數民族的子民和漢人和平相處,幾乎沒有爆發過任何的暴動,這在漢代,甚至是在整個古代,都是極為罕見的政績了。

將護烏桓校尉部交給田豫,馬超是真的很安心。當然,護烏桓校尉部這個名字,馬超認為也需要改一改了,就像護鮮卑校尉部一樣,應該正式被命名為屬於大漢的官職,至於到底該怎麽命名,馬超依舊決定讓劉協來處理,他已經上書給了劉協,請劉協再次為新州命名,把護烏桓校尉部,變成大漢的第十六個州。

同時,西域那邊,馬超也順帶在奏折上提了一嘴,西域都護府這個地域性極強的名稱,也該改一改了。西域之地,將以大漢第十七州的名義,重新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