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八十六章 威州大捷

字體:16+-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曹操連戰連敗,打輸了這一場他準備了數年之久的戰鬥,在有著諸多先手、埋下諸多後手的優勢情況下,仍是被馬超給硬生生的翻了盤。

戰鬥的初期,曹操率軍突飛猛進,在常山水淹七軍,陣斬龐德;在並州接連攻城略地,奪下半個並州;預伏下的夏侯淵在威州攪動風雲變色;在雍涼挑動起了一大波地方守將叛離馬超;曹丕又在許都戕害了馬騰,令馬超雪上加霜;再加上戰鬥的起源——那一場忽如其來的暴虐瘟疫……

那個時候,曹操幾乎都要把馬超逼迫的走投無路了,形勢一片大好,天下之大,關注著這場戰鬥的人,幾乎沒有人認為馬超還能反敗為勝,可馬超最後還是用一記又一記的重拳,在艱難的局麵中開辟出了一條坦途來,逐漸的扳回了劣勢。

尤其是最近兩個月來,馬超在和曹操的較量中,七戰七捷,殺的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勝負的天平,漸漸從曹操那一頭,悄悄地來到了不偏不倚的狀態,甚至略略偏向馬超這邊了一點。

連續的戰鬥,讓馬超的威望再上一層樓,隱隱壓過了曹操一頭,大有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的勢頭了。

方今天下,無論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山中隱士還是普通的老百姓,人們可能說不出大漢天子劉協的名字,但冠軍侯馬超之名,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起馬超來,連最尖酸刻薄的文人,也不得不伸出一根大拇指來!

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於威州。

在馬超屢戰屢勝,逼迫的曹操接連退兵,眼看著就要推回到常山的時候,諸葛亮在威州可並沒閑著。

趁著馬超和曹操打得不可開交,無暇他顧的機會,諸葛亮以奇謀誘使威州的曹軍主將李通出戰,並以十麵埋伏之計,重挫了李通的力主部隊,一戰斬殺曹軍超過五萬,徹底擊潰了曹軍的兵鋒,主將李通僅僅帶著十多個將官,連同一萬多殘兵敗將逃離了威州。

而且,諸葛亮對整個戰局的形勢,預估的無比清晰,他提前派出一支部隊,死死地堵在了李通的敗退之路上,阻斷了李通逃回冀州的可能,李通無奈之下,隻好涉險北上,進入了大漠,想要從最北邊繞一個大彎兒,這才擺脫了諸葛亮的追殺,但他想要回到冀州,至少也得三個月之後了。

要說李通被曹操拔於行伍,又在夏侯淵身死後,火線掛帥,擔任起了這一部曹軍的主將,組建曹操對他是何等的器重了,從曹操的態度中,也不難看出,李通是有真本事的,乃是曹操麾下為數不多的幾名將才。

可惜,他碰到了諸葛亮。臥龍一出,誰也爭鋒?排名在臥龍之下的鳳雛,都能幫助劉備全據荊州,進擊西蜀,更何況是才華驚豔猶在鳳雛之上的諸葛臥龍呢?

逼迫李通退入大漠後,諸葛亮一麵派人前往伏州,通知各地守將截擊李通,於沿途之中對其展開追殺;另一麵,諸葛亮則是帶著威州三分之一的兵馬,以王雙、成宜為將,帶著大量的諸葛連弩,直插冀州與並州的邊界,北宮伯玉與俄何燒戈,則是率領其餘三分之二的兵力,繼續鎮守在威州。

諸葛亮的直穿斜插,恰到好處的切斷了曹操的後路,和對曹操窮追不舍的馬超,默契的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令曹操陷入了欲進不能、欲退不行的尷尬之境,一時間進退維穀。

其實,這並不是諸葛亮算計好的。他預估到馬超必會擊退曹操,可他畢竟遠在千裏之外,對並州戰場的情況之停留在諜報上,做不到了如指掌,根本不可能在曹操眼看著就要退到常山之前,完成了這次包抄後路的圍堵。

這一次,諸葛亮是碰對了運氣的。有的時候,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可諸葛亮部下的眾將士們,卻不會認為諸葛亮的誤打誤撞恰好碰上的,他們對諸葛亮的本事,早已敬如神明,篤定是諸葛亮早已提前算計好的了,諸葛亮算無遺策的美名,便再次不脛而走,隨著人們的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對諸葛亮的種種神跡,也都是耳熟能詳的了。

諸葛亮的風頭,一時無兩,煊赫一時。

得知諸葛亮神不知鬼不覺的切斷了曹操的後路,馬超實在是也太高興了,親筆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大大的誇讚了他一番。不僅如此,馬超還在信中清楚明白的表明,日後隨著賈詡的年齡增長,當他不願再勞心勞力,安享晚年的時候,他麾下第一謀臣的位置,一定會給諸葛亮留著。

諸葛亮親筆給馬超回了一封信,信中的態度很是端正,認為自己初來乍到,能被馬超授予軍事中郎將的職務,倚重為左膀右臂,與賈詡的官階相同,他已經很是感激了,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和賈詡這樣的老臣、周瑜這樣的後起之秀,都是沒有任何利益衝突可言了。

而諸葛亮唯一的期望,便是希望馬超能不忘初心,時時刻刻牢記住起兵的初衷,乃是為了還給天下眾多生靈一個太平盛世。

諸葛亮在曆史上,因為蜀國的勢力最弱,兵力最少,導致諸葛亮在長年治理蜀國的過程中,養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一起皆以穩重為上,唯恐一個決斷錯誤,讓本就弱小的蜀國變的更加孱弱。

但現在不同了,馬超如日中天,麾下地域遼闊,錢糧眾多,兵精糧足,初登戰場的諸葛亮,沒有了那麽多的顧忌,索性放開了手腳,各種奇謀層出不窮,思維不再拘泥於謹慎,顯得比曆史上奔放、大氣了許多,這才造就了他神奇的事跡。在短短數個月的時間中,從一個藉藉無名之輩,一躍登上了最頂尖謀臣的舞台,要知道,在這個舞台上,舞者寥寥可數,不過賈詡、荀彧、司馬懿等少數幾人而已,哪怕是計略卓絕的周瑜,因為年齡和閱曆的關係,現在也還未能在這個舞台上站穩腳跟呢。

一想到曆史上的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關係,馬超就隱隱有些擔心。唯恐“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劇如曆史上一般的上演。這對於馬超來說,可能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

其實馬超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憂。曆史上,諸葛亮和周瑜各為其主,兩位風華絕代的人物,處於不同的陣營之中,本就是水火不能相容的。現在他們二人共同在馬超的麾下效力,成為半生宿敵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的減少了。

在結合曆史背景而言,曆史上在劉備的麾下,堪稱大才的謀臣,當時便隻有諸葛亮一人,一切的外交、軍事、政治等活動,全由諸葛亮來仲裁,根本就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分擔一部分重任。而周瑜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一切的軍務大事,都是由周瑜來主導的,孫權一直秉承著孫策臨死所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放心的把軍務大權交到了周瑜的手上。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諸葛亮和周瑜要是能合得來,那才叫怪事了呢!現在二人處於同一個陣營,火星撞地球的摩擦,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嘛。

而且,很多的演義家,為了塑造諸葛亮正統的形象,把周瑜描寫成了心胸狹窄的人,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周瑜少時便氣度恢弘,數年後的今天,更是器宇軒昂,儒將的風采,越來越濃鬱,與諸葛亮羽扇綸巾、揮斥方遒的氣度,倒是有幾分相似之處,這樣儒雅、睿智的兩個人,怎麽可能在同一個陣營中窩裏鬥呢?

他們可都不是等閑之輩,能主動投效到馬超的麾下,首先便是對馬超的認可,當然隻會希望馬超的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穩固,根本就不會在私下裏暗中拆台的。

所以說,馬超的擔憂,其實是多慮了。看事情一向很透徹的馬超,隻因身在局中,反而有些當局者迷了。

回到戰場中。

諸葛亮的到來,扳倒了曹軍將士們最後的一點士氣。

曹操好不容易整合起來十多萬潰兵,再加上殘餘的虎豹騎和虎賁軍,重新拉出了一支十三萬的大軍。在馬超的七戰七捷中,曹軍十多萬將士們,士氣低落,曹操用盡手段,恩威並施,軍中將士們的士氣剛剛有了抬頭的跡象,曹操剛要鬆一口氣,誰料諸葛亮的到來,宛如當頭重錘,把曹軍將士們提升起來的士氣,一錘子再次給打落穀底,這一次,曹操再想激勵起將士們來,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為了挽回氣勢,曹操派出曹洪帶著兵馬,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想要把諸葛亮的部隊給擊退。

不料,諸葛亮根本不給曹洪正麵交戰的機會,隻等曹洪率部靠近之後,諸葛亮便讓部下將士們用諸葛連弩招呼曹兵,讓他們寸步難行。

諸葛連弩的威力遠不如紅衣弩炮,但勝在箭矢的數量更多,一弩十矢,密集性和快速性,可要比紅衣弩炮強得多了,填裝也更為便捷。

在這樣的神器威懾下,曹洪連續發起了三次衝擊,在丟下兩千多具屍體後,不得不無功而返,去向曹操請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