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九十七章 劉璋獻城

字體:16+-

荊州兵圍困成都的第十日,成都城內的衰敗之氣,到達了頂峰。

早已暗中投效劉備的張鬆等人,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好友,越城來投奔劉備。他們開了這樣的先河之後,成都城中的其他官員人心惶惶,不少人紛紛效仿,趁夜潛出成都城,到劉備的軍中請降。

眾將官出城投降,本就在情理之中,劉璋的暗弱人盡皆知,稍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劉璋並非明主,與其和劉璋死守成都,最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不如出城歸降劉備,越早歸降,以後也就越能博得劉備的信任。在這樣的思想之下,短短十日之間,成都城內的官員十成中有六成都歸順了劉備,最後連頑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蜀郡太守許靖都趁夜來到劉備軍中,向劉備投誠。

州牧府的大廳中,劉璋坐在高堂之上,雙手撫在座位的扶手上,不斷地輕輕摩挲著,臉上帶著無盡的落寞之情。

在劉璋的下首,昔日濟濟一堂的眾多官員,如今隻剩下了三十餘人,他們一言不發的站在下首,等待著劉璋的決定。是戰,是降,劉璋一言而決。

雙手不斷地撫摸著座椅,這個小動作,顯示著劉璋對益州統治者寶座的戀戀不舍。在益州生活了這麽多年,習慣了榮華富貴、掌管益州生殺大權的劉璋,從內心中來講,是多麽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在這個座位上坐下去啊……可惜,世上的很多事情,並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

良久,在眾人的注視下,劉璋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寂寥的說道:“罷了,罷了。吾父子入川數十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現在又和劉備發起爭端,血肉捐與草野,都是吾之罪過,愧對益州的老少啊。不如投降,讓益州軍民免去這場動亂,便算是吾送給益州父老最後的一份禮物吧。諸位,隨吾出城納降吧。”

黃權站出來勸道:“主公不可!城內尚有數萬精兵,糧草足備,足以抵擋荊州兵!待成都被困的消息散布出去,各地駐軍聞訊必定前來救援,屆時,荊州兵將不戰自退也!”

深深地看了黃權一眼,劉璋感慨的說道:“當初吾目光短淺,一意孤行要引劉備入川,汝與王累等人苦苦相勸,吾卻並未聽從,是吾識人不明,委屈爾等了。今日之事,吾意已決,爾等不必再勸了。”

頓了一頓,劉璋繼續說道:“獻城納降後,還望諸公在益州新主麾下好生效力,造福益州的百姓,便算是對的起吾了。”

言罷,劉璋蕭索的站起身來,雙手捧起桌案上的益州牧大印,在大印上撫摸了一下,舉步向外走去。

劉璋身後,一眾文武官員,落淚哭泣者不在少數,麵色悲戚的跟在劉璋之後。

不管怎麽說,劉璋主掌益州這許多年,對麾下眾人還是不錯的,眼看著他要交出大印,成為階下囚了,大家的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難過的。

一路走出府衙,來到城外,劉璋坐在一輛馬車上,在眾文武的陪伴下,來到了劉備的麵前。

“兄長,季玉向你納降來了。”劉璋望著對麵的劉備,聲音中略帶苦澀。

劉備一直在注視著成都城的情況,在劉璋打開城門的第一時間,他其實便已經看到劉璋了,從劉璋手中捧著的大印來推測,劉備知道劉璋是要做什麽了。

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狂喜,在劉備的心頭勃然而發。辛苦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要取代劉璋坐擁沃野千裏的益州了!

與心中真實想法成絕對反比的,是劉備此刻的表情。

遺憾、惋惜、愧疚……各種情緒融合在,出現在劉備的臉上,把他內心的歡樂,完美的掩蓋了下去。

策馬上前,來到劉璋的馬車前勒住戰馬,劉備翻身下馬,對劉璋說道:“賢弟,並非是愚兄貪心不足,實乃形勢所迫也,還望賢弟勿怪。”

“兄長這是說的哪裏話?自古成王敗寇,天經地義。季玉隻希望兄長今後,能善待益州百姓便好。”劉璋有些厭倦劉備虛假的嘴臉了,話語之中帶著一個軟釘子。

劉備卻不以為意,展演笑道:“那是自然。”

說著,劉備下意識的伸出了雙手,遞到了劉璋的麵前,目光眾更是帶著灼熱的光芒,死死地盯在劉璋手中的大印上。

他心中的欲望,已經超出了他所能克製的範疇。

劉璋默不作聲的把大印往前一送,遞到了劉備的手上。從這一刻起,劉璋便失去了對益州的掌控權了,劉備則是成為了新的益州之主。

益州沃野千裏,糧草儲備豐足,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又有劍閣、巴水、長江等天險,易守難攻,乃是成就霸業的絕佳之所,兼之益州與荊州相連,互為屏障,二州內一條長江貫通東西,把這兩個大州攥在手裏,劉備終於是鹹魚大翻身,成為天下的一方霸主了。

單以紙麵實力而論,現在的劉備,比起曹操亦是不遑多讓了!

接管了益州之後,劉備也沒讓劉璋再返回成都,當日便讓人護送劉璋離開益州,到荊州的長沙去隱居與山野之間了。至於劉璋能否像劉備說的那樣,在青山綠水間頤養天年,還有誰肯去關心?敢去關心?

隨後,劉備就對成都的官員們進行了一番整頓,屬於劉璋死忠的那部分人之中,肯真心投效的,劉備也不為難他們,官職照舊;而稍微表露出不服之色的,劉備二話不說,輕則罷免官職,重則斬首示眾。

早已暗中投效了劉備的張鬆等人,則是被劉備引為了心腹肱骨。各自被劉備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在張鬆、法正、李嚴、孟達等人的幫助下,劉備在短短半個月之間,便穩定住了成都的局勢,然後把觸手伸向了整個蜀郡,再以蜀郡為跳板,蔓延向了偌大的益州。

益州遼闊,人口眾多,各級官吏自然也就要多一些。

劉備想把這些官吏係統的梳理一遍,是需要大量時間的。好在法正、李嚴這一文一武,在益州的影響力頗為深遠,再加上益州豪強嚴顏、孟達等人的幫助,讓這個過程大大的被縮短,劉備的一項項政令,得以順利的傳達到了各地。

老將嚴顏,前幾日被張飛生擒活捉後,感念張飛的不殺之恩,已經投效於劉備的帳下了。

除了少數一些地方,起兵反抗之外,大部分的地區,均是開城納降,表示願意臣服於劉備。

可即便如此,想要徹底掌控益州,劉備仍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沒有一年半載的時光,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接下來的日子之中,劉備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了整頓益州上來,對益州的官吏、民生、兵馬、農業、商業等各個方麵,進行著不同深度的整頓。

至於荊州方麵的事宜,劉備暫時是沒有精力去管了,他把陳到派回了荊州,讓他代領荊州牧,輔以馬良等文武官員,鎮守荊州,防備江東孫權的入侵。陳到文武雙全,心思縝密,武藝精熟,深通韜略,沒有人比陳到更適合坐鎮荊州的了。

隨著各郡的將官紛紛投降,益州的大局稍微穩定下來之後,劉備至此徹底掌控了益州的局勢。之後,劉備上表劉協,自請封為益州牧,把荊州牧的職位正式轉封給陳到。

對劉備來說,劉協答不答應都已經無所謂了,反正益州已經在手,即便劉協不答應他的請求,他也是當之無愧的益州牧了。隨後,劉備對蜀中眾將官和麾下原有的班底都進行了封賞,封張飛為征虜將軍、新亭侯;陳到為鎮遠將軍;劉封為揚武將軍;其餘馬良、廖立、馬謖、伊籍、孫乾、簡雍、糜竺、糜芳、向寵、廖化、刑道榮、陳應等荊襄舊部都得到了官聲一級的封賞。

益州新近投誠過來的官員們,法正被封為蜀郡太守,加封軍事中郎將,填補了龐統死去後的空白;嚴顏受封為前將軍;許靖為掌軍中郎將;龐義為營中司馬;張鬆為左中郎將;黃權為右中郎將;孟達為後將軍,其餘吳懿、吳班、張嶷、張翼、彭羕、泠苞、雷銅、李恢、秦宓、譙周、霍峻、費禕、劉巴等六十多名官員盡皆得到了重用。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張鬆之兄張肅不願輔佐劉備,自刎於家中。一母同胞的親生兩兄弟,在人生的道路上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張鬆選擇了投靠劉備;而張肅選擇了為劉璋盡忠。誰是誰非,唯有留待後人評說了。

對於張肅、王累這兩位死忠與劉璋的官員,以及一小撮不願輔佐劉備辭官而去的人們,初得益州的劉備為了穩定局勢,虛情假意的表示出了大度的胸懷,表示不會追責於他們的家屬,反而還把他們的家屬供養了起來,並在成都郊外給張肅和王累立碑,厚葬了他們。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再次印證了曆史不會因為馬超一個人的改變,而發生太大的變化,盡管馬超明知劉備想要占據益州,並已經竭力阻止,但還是沒能阻擋住曆史前進的腳步,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劉備這個一代梟雄,最終還是占據了益州,站到了權力的頂峰,和馬超、曹操以及孫權,共同分享了諸侯中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