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六十章 曹操震怒

字體:16+-

數日之後,曹操剛剛集結三十萬主力軍離開鄴城,前鋒探馬的戰報便傳到了。

夏侯惇,卒。

十五萬魏軍,十不存一。

“元讓……元讓啊……馬兒,你怎敢!孤與你勢不兩立!”曹操不顧形象,在三十萬大軍之前,當眾泣血哀號,那聲聲悲戚的哭聲,令三十萬魏軍心生激憤,氣氛悲壯到了極致。

足足痛哭了半個時辰,曹操才在一眾文武將官們的勸阻下,止住了悲戚的哭聲。

不用回頭去看,曹操已經感覺到了身後三十萬將士的心裏變化,無盡的悲壯疊加到一起,形成了一股衝天的戰意。

哀兵必勝!

夏侯惇的戰死,的確令曹操痛心,但還不足以讓他如此痛哭哀號。當初曹嵩身死徐州,身為兒子的曹操也不過是痛哭了半個時辰而已。今日曹操這樣做,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

大軍出征,最忌諱的便是出師未捷。夏侯惇身為魏軍大將軍,在軍中的威望無人能比,他被關羽力斬於陣前這件事,若是處理的不好,便會直接動搖軍心,令三十萬主力軍喪失鬥誌和勇氣。

所以曹操隻能哭,使勁的哭,用自己的哭聲調動起部下將士們同仇敵愾之心,化悲痛為力量,把將士們的戰意推送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上,以此來化解夏侯惇身死的負麵影響。

能在不利的情況下,輕而易舉的把不利因素轉化為優勢,曹操不愧是當世之梟雄。

反手拔出倚天劍,直指天際,曹操揚聲怒吼道:“殺!殺!殺!為元讓將軍報仇雪恨!”

曹操的呼吼聲中,罕見的帶上了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以往在他的身上,可並不常見。感受到曹操的怒火,三十萬魏軍將士齊齊舉起手中刀槍,聲嘶力竭的回應著曹操:“殺!殺!!殺!!!”

當下,在曹操的率領下,三十萬將士戰意激昂,怒火滔天,自鄴城直奔常山殺去。

在曹操出征後不久,鄴城的北門打開,一隊隊衣甲鮮亮的魏軍將士,魚貫而出。

須臾之間,二十萬魏軍在北門外集結完畢。為首的大將,便是曹操從行伍中選拔出來的戰將李通。

威州之戰後,李通不敵諸葛亮,繞路大草原逃回了冀州。按理說他是敗兵之將,理應受到重罰,可曹操並沒有對他做出任何處罰,反而還大大的獎賞了他,甚至還給他的爵位提升了一級。

因為夏侯淵慘死於在諸葛亮的奇謀之下,李通臨危受命,還能帶領部分魏軍退回鄴城,這本身就是一件功勞,為魏國保存了有生力量。其次,李通在繞路逃回鄴城的過程中,繞過了幽州公孫瓚的圍追堵截,反而再這個過程中,將幽州與冀州接壤之處的兵力分布,摸了個大概,可見李通不但武勇過人,而且心思細膩,眼光看的很長遠,早已猜測到日後必會與梁王馬超麾下的幽州牧有一場激戰。

最主要的,李通繞路到大草原上之後,憑著個人的武力和出眾的指揮能力,硬是降服了三個鮮卑人小部落,帶回來了八千鮮卑精銳,還在鮮卑人中留下了赫赫威名。要知道,鮮卑人可是天生的戰士啊!

這一點,不但讓曹操的虎豹騎變的更加充實,而且還為日後降服、利用鮮卑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為以上一些原因,李通被曹操拜將封侯,一躍而成為魏國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當曹操決定征討常山的時候,便已經安排下了李通這步暗棋,讓他統軍二十萬,出北門,奔幽州,攻打盤踞幽州的公孫瓚。

幽州的地利位置,其實並不算重要。可隻要幽州一日被馬超握在手裏,魏國就要時刻提心吊膽,提防陷入三麵受敵的窘境。所以曹操很想拿下幽州,解除冀州東北方的威脅。

而征討幽州,最合適的人選,非李通莫屬。

一來,李通熟悉幽州西南部位的兵力部署;二來,李通在鮮卑人那邊還有點關係,必要的時候,可以在不暴露的情況下,利用一下鮮卑人,讓鮮卑人對幽州造成一定的衝擊。

現在,李通的身上,又多了一個任務:斬殺公孫瓚,為夏侯惇報仇!

關羽力斬曹操的頭號心腹大將,曹操在憤怒之下,立刻傳令李通,務必要斬下公孫瓚的人頭,來告慰夏侯惇的在天之靈!

雖然公孫瓚不算是馬超麾下的頭號大將,甚至連前十都排不進去,可公孫瓚畢竟出師於鴻儒馬融的再傳弟子門下,與馬超有些淵源,算起來也算是馬超的同門師兄了,代替馬超鎮守幽州,足見馬超對公孫瓚的信任。

若能斬殺公孫瓚,想必也會讓馬超心痛莫名,嚐一嚐得力大將被殺的痛苦滋味。

李通率領二十萬大軍,在半個時辰後出發,悄無聲息的趕往幽州西南部,也就是與冀州接壤的地方——涿郡。

在率軍前行的過程中,李通秘密叫來幾名心腹之人,讓他們帶著李通親筆書寫的一封密信,脫離了大隊部,改路西北,向大草原而去。

曹操已經暗示李通了,可以借助鮮卑人的力量,一起攻打公孫瓚。李通把首要目標盯在涿郡,便是想讓鮮卑人東進幽州,攻打幽州的代郡,雙管齊下,逼迫的公孫瓚自亂陣腳。

因夏侯惇之死,曹操憤怒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哪怕是勾連外族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也不在乎了。當然了,曹操還是比袁紹要高明不少的。當初官渡之戰,袁紹明目張膽的勾結烏桓人,最終導致身敗名裂,為天下人唾棄,曹操可不會重蹈袁紹的覆轍,所以他特意叮囑李通,這件事一定要做的隱蔽再隱蔽一些。

魏軍湧動,馬超的義勇軍也在快速接近戰場。

馬超正在急速趕往常山的路上,在他的身周,左、右、後三個方向的義勇軍,與馬超的中軍遙相呼應,保持著統一的速度。

在大漢的北方草原上,俄何燒戈與北宮伯玉,正在率部急速飛馳著。駐守伏州的俄何燒戈先行一步,自威州出兵的北宮伯玉則是落後百十裏之遙。前者已經穿過了並州的一半路途,並州牧田疇給俄何燒戈的部隊一路開了綠燈,並提前準備好了糧草。

落後一些的北宮伯玉也已經快要踏入並州的境內了。兩支部隊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幽州!

他們自接到神機營密探傳來了馬超的命令之後,便用最快的速度集結兵馬,完成了備戰。如今,他們二人以及部下的將士們,已經完全融入了漢人的血脈之中,把自己當做大梁的一份子了。他們願意遵從梁王馬超的召令,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犯我大梁者,必殺之!

幽州與冀州接壤的地方,涿郡城內。

公孫瓚仰望蔚藍如洗的碧空,幽幽的歎了口氣:“新的殺戮,即將開始,這天,怕是又要變了!也不知,這碧藍的天空,是否會變成一片血色啊……”

他不傻,他知道幽州的重要性,並且準確的判斷出,如果曹操要破解被三麵圍攻的態勢,最後可能的做法, 便是出兵拿下幽州。把冀州與東北之地連成一片,才是最穩固的做法。

所以,公孫瓚也做好了準備,在涿郡屯駐了重兵,安靜的等待著魏軍的到來。

大漢之南,孫權也不甘寂寞,任命魯肅為兵馬大都督,呂蒙為副都督,起江東子弟兵三十萬,直奔半部荊州而去。

隨著劉禪向馬超獻降,曾烜赫一時的蜀國,已名存實亡。陳到鎮守的荊州四郡,已成為了名不正言不順的無主之地。一向對荊州垂涎三尺的孫權,終於忍耐不住,悍然出兵荊州,意欲將陳到消滅,進而全據荊州。

孫權判斷,北方第二次大戰即將爆發,馬超必定會抽調兵力與曹操爭鋒;而在益州,諸葛亮的大軍正在向益州南部進發,很快就會和蠻王孟獲的三十萬蠻兵相遇;分割荊州兩郡的龐統,為了防止魏軍自豫州出兵,定然不肯輕易動兵。

就各方的情況而言,孫權是有信心拿下荊州的。

按照正常的發展,孫權的判斷是沒有錯的。可是他忽略了一點,屯兵成都的大梁水軍。

在江東軍出發的同一日,補充了新鮮血液的伏波銳士,再次整張待發。大梁水軍大都督周瑜在當日的正午,集結起馬軍兩萬,步軍三萬,水軍五萬,再加上五萬人滿編的伏波銳士,共計十五萬大軍,祭師出征,沿著長江,分水陸兩路,向陳到駐守的半部荊州進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稍有些見識的人們,都已經預感到,真正的大亂,來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大漢的每一寸土地上,幾乎都有人在觀望著,不遺餘力的打探著任何一點消息。人們在關注著,這場牽動整個大漢的亂戰,最後會是怎樣的結局。

或許,這一場亂戰之後,亂世便會行將結束,真正的太平盛世,便不會太遠了。

此刻的大漢,猶如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段時光,夜色撩人,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