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毒五百六十六章 荊州爭鋒

字體:16+-

順流而下,總要比逆流而上容易。

三十萬江東軍還未到達荊州,順流而下的周瑜,便已經來到了目的地,與陳到之間的激戰,一觸即發。

自劉禪向馬超獻上降書的那一刻起,陳到便已經厲兵秣馬,時刻做好死戰的準備了。他跟隨劉備這多年,是絕不會投降大梁的,就算周瑜不來,他也要整頓兵馬,殺到成都去,恢複蜀國的國號。

此番與周瑜可謂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當然了,周瑜也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荊州乃是四戰之地,開啟戰端容易,想要占據荊州卻難。強盛的大梁、殘存的蜀國,新興起的吳國,各占荊州的一部分,誰都不想看到任何一家在荊州獨大,稍有風吹草動,必然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所以周瑜在抵達荊州之後,隻是奪下了連山接水的天門寨之後,便不再向前了,擺出了一副全力防守的姿態來,以逸待勞的等待著陳到的大軍。

周瑜相信,吳國之主孫權、大都督魯肅等人,是絕不會眼看著他擊敗陳到,配合龐統占據整個荊州的,一定會派兵前來蹚這趟渾水,好渾水摸魚。

既然如此,那就找個機會,挑起陳到與吳國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先大打出手再說。即便不能令他們兩家反目成仇,也要等孫權的江東軍亮出獠牙之後,周瑜才能伺機而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等摸清了吳國的兵力部署,周瑜才好製定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既然吳國敢派兵前來,那就要承受大梁的怒火,周瑜已經決定,不管吳國派來多少人,都不要想著能夠再回江東了,荊州,便是吳國將士們的埋骨之所。

在這個問題上,駐守荊州的大梁大司馬龐統是支持周瑜的。他們二人已經達成默契,等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二人便將分頭出兵,進擊陳到和孫權的兵馬。

正如周瑜和龐統所料,得知周瑜拿下了天門寨之後,陳到怒不可遏,起荊州兵十萬來攻打周瑜,並留下同等人數的將士鎮守半部荊州,以防孫權在陳到身後遞刀子。

然而陳到低估了孫權對荊州的覬覦之心,陳到率兵剛剛抵達天門附近,吳國的大都督魯肅、副都督呂蒙,便率領三十萬江東軍,**,自長沙出兵,襲取陳到手中的半部荊州。

陳到留下的十萬荊州兵,抵擋不住江東軍的猛攻,節節敗退,接連喪城丟土,被魯肅率部連克數十縣。

陳到聞訊後,放棄了和周瑜決一死戰的打算,連忙率部回援襄陽,在襄陽一帶集結起重兵,抵抗魯肅的兵鋒。

他在荊州盤踞數年之久,在軍中威望甚高,荊州二十多萬將士在陳到的帶領下,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憑借著地利,死死地扛住了魯肅的猛攻,令魯肅一時之間找不到破解之法。

戰況陷入膠著之後,最先進入戰場的周瑜,卻忽然化身為黃雀,於螳螂捕蟬之際,猛攻陳到的身後,陳到不敢離開襄陽,隻能任憑周瑜攻城略地,眼睜睜的看著周瑜將兵線從天門,一直向東推到了襄陽附近。

與此同時,大梁大司馬龐統,忽的率部出現在了長沙郡之北,閃擊吳國的補給線,一舉拿下了長沙,令魯肅的三十萬江東軍,成為了深入的孤軍,再無後援可以支撐。

如此一來,荊州局勢就像是一塊巨大的夾層糕,吳國三十萬江東軍,成為了最裏麵一層的夾心,陳到的蜀國殘部與龐統的部眾,把吳國將士包夾在其中,是為第二層;而周瑜的十五萬水軍,則是位於最外圍,又把陳到的兵力圍困在了其中。

在這三層勢力之中,形勢最不利的,反而是兵力最多的吳國了。

魯肅一路突飛猛進,所帶的糧草並不多,結果被龐統斷了後路的補給,一下子就沒了糧草的支撐,隻能靠到手城池的存糧度日,舉步維艱。

陳到的二十多萬荊州兵也不好過,襄陽城中的糧草豐足,他們沒有糧草上的困擾,可他們時刻要麵臨腹背受敵的窘境,既要小心外圍周瑜的侵襲,還要防備肘腋之間魯肅的猛攻。

相比這兩支人馬,周瑜和龐統無疑要好過很多,他們既沒有糧草的壓力,也不擔心對手的反撲,悠然自得的很。

當荊州的局勢傳到孫權的耳中之後,孫權當即大怒,破口大罵馬超無情無義。

在孫權看來,馬超身為大梁之主,即將和江東郡主孫尚香結為夫妻,那怎麽說也算是自家人了,雖然這種婚姻不會牽扯到國事太多,可馬超理應給他這個大舅哥幾分麵子啊!怎麽能堵截江東軍的糧道補給線呢?

當初,孫權可是看準了這一點,認為有機可乘,才肆無忌憚的出兵的,他覺得堂堂大梁之主,還不至於如此翻臉無情吧?

如今可倒好,三十萬江東軍圍困荊州,進退不得,孫權可是再也坐不住了,立刻以吳王之名,給龐統寫了一封信,要求龐統看在兩家乃是秦晉之好的份上,讓出糧道來。

誰料,龐統給孫權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了兩點:第一,江東郡主孫尚香還沒有正式嫁給大梁之主,因此大梁與吳國,還算不上秦晉之好,龐統此刻出兵,絲毫沒有背信棄義之嫌;

第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龐統身為大梁的大司馬,有在軍事戰鬥中臨機專斷之權,他所指揮的戰鬥,不必經過梁王馬超的許可,也就是說,龐統切斷吳國的糧道,馬超並不知情,是龐統自作主張的,如果孫權認為不妥,可以向馬超遞上國書,等待馬超的裁奪。

受到龐統的回信,差點把孫權氣的昏死過去!

誰不知道馬超如今在北方和曹操開戰嗎?這個時候,讓孫權把國書遞到哪裏去?等馬超打完仗回到長安,至少也要到一年之後了,黃花菜都涼了!

憤怒的孫權很想不顧一切的調集兵馬,把龐統圍殺在長沙。可是他又不敢,他忌憚大梁強盛的國力,唯恐馬超在擊敗曹操之後,向他孫權開刀。

這個時候,江東的一班老臣,以張昭為首,又站了出來,勸說孫權與大梁修好,召回魯肅所部撤出荊州,把荊州割讓給大梁,換來兩國的安寧。

孫權考慮再三之後,接受了這個建議,再次向龐統寫了一封信,表明願意將歸屬於吳國的荊州三郡割讓給大梁,之保留對長沙的管轄權。畢竟,孫策、孫權之父孫堅,曾在長沙擔任過太守之職,關係到孫家和整個吳國的顏麵。

這封信自發出之後,便如同泥牛入海,孫權始終未能收到龐統的回信。

自長沙到建業石頭城,一來一去,便是一個多月之久,再加上龐統刻意耽擱的十幾日時光,近兩個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兩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他和周瑜運籌帷幄了。

江東軍的駐地上,毫無征兆的出現了大量的流寇,令人奇怪的是,這群流寇,竟然有男有女,更奇怪的是,無論男女,都有著遠超常人的戰鬥力,在江東軍的地盤上興風作浪,時常暗殺江東軍派出的探馬。

本就陷入糧草危機的江東軍,怎能再失去探馬的耳目?大都督魯肅立刻派人清繳流寇,副都督呂蒙親自出馬,四處剿殺可疑之人。先後有數十人,相繼死在呂蒙屠刀之下。

同時,襄陽城中,流言四起,不少襄陽百姓奔走相告,傳言江東軍慘無人道,屠殺城外的平民百姓,搶奪糧草以補充即將告罄的糧草,並欺男霸女,以供江東軍將士們的**樂。且大放厥詞,欲要在踏平襄陽城之後,屠城十日!

這樣的消息在襄陽城中越演越烈,到了最後,城中的耆老望族們,可就坐不住了,紛紛請求陳到出兵,肅清城外的江東軍。陳到起先以大局為重,不肯輕易發兵,以免落入未知的圈套之中。

偏偏這個時候,大梁大司馬、領荊州牧龐統,代表大梁發聲:隻要襄陽城內的耆老、望族、百姓們,願意接受大梁的管轄,大梁可發兵襄陽,肅清為禍一方的江東軍。

此言一出,不少襄陽城中的父老,都動搖了。大梁的強盛,人盡皆知,而蜀國早已是名存實亡,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並不難。

陳到感受到了襄陽百姓的動搖,情知在不做些什麽,襄陽的百姓,恐怕就真的要民心不穩了。到那個時候,陳到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無法在守住襄陽,守住蜀國最後的一塊版圖了。

於是,陳到暗中咬牙做出了決斷,趁夜出兵,準備一舉擊敗魯肅的部眾,重新贏得襄陽百姓們的支持和擁戴。

當夜,陳到率荊州兵,與魯肅的江東軍大戰於襄陽城外,一場廝殺,從深夜戰到天明,雙方將士死傷無數,血染大江。

等到天色大亮,雙方將士都無比疲累之時,周瑜忽的率十五萬大梁水軍自天門方向,從西向東殺來;龐統則是帶著五萬義勇軍,自長沙方向,由東向西殺來。

兩路包抄之下,陳到戰死沙場,殘餘的荊州兵悉數投降。

吳國大都督魯肅,在副都督呂蒙的拚死斷後下,逃離了戰場,但三十萬江東去,卻是有來無回,被斬殺了十餘萬,餘者皆降。

吳國上將呂蒙,被大梁水軍副都督甘寧梟首,斬殺於戰場之上。

此役,蜀國殘餘的勢力被徹底清除,吳國實力遭受了空前的打擊,兩國徹底失去了對荊州的統治,偌大的荊州落入了大梁的版圖之中。

戰後,大梁大司馬龐統留在襄陽整頓荊州,水軍大都督周瑜則是馬不停蹄,率領十五萬水軍進駐長沙,在長沙繼續訓練水軍,對吳國虎視眈眈。

而逃回吳國的魯肅,自覺無顏麵對孫權,更無言麵對江東父老,回到建業後不久便病倒了,僅僅一個多月後,便撒手人寰,駕鶴西去了。

至此,南方的戰事便告一段落,以大梁剿滅蜀國殘部,大敗吳國主力軍告終。強盛的大梁,再次引得世人矚目,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