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我教你一個乖
包大農歎了口氣,道:“海大人一片為民之心,我是絲毫也不懷疑的,可是若說恢複剝皮之法便可以根治此事,我卻不信!”
包大農搖頭晃腦道:“古往今來,有幾樣行當是難以禁絕的,便是孔聖人再世,也隻能徒喚奈何!”
包大農伸出一根手指,道:“這第一樣,便是那做強盜的,不管是堯舜在時,或是明主治世,那世上的大盜毛賊,何時都不曾少了!”
“沒錯!”
海瑞黯然點頭,他是熟讀經史之人,自然知道包大農說的不錯。
“這第二樣麽,就是青樓!”
包大農嘻嘻一笑道:“這行當自古至今,何時少了?便是當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可也不過是禁了官麵上的,這私底下的卻難以禁止,便是當年孔聖人治魯,也不曾聽說魯國便絕了這個行當!”
“沒錯!”海瑞忍不住歎了口氣。
“還有一類,便是貪官!”包大農繼續笑道。
包大農上前兩步,盯著海瑞道:“你們這些儒生天天讀什麽聖人之書,說什麽立誌而聖則聖矣,可是這幾千年的聖人書讀下來,我倒想問問海大人,這古往今來,是賊多,還是君子多?是壞人多還是聖人多?”
“這這這!”海瑞一時瞠目結舌。
他一生所修所想,都是如何靜心誠意,格物致知,一心往聖賢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可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孔老夫子也說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最後,包大農拋出了殺手鐧。
連你們頂級膜拜的老祖宗都說了,這人啊,都好色,至於好德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老鼠就是老鼠,不管什麽時候,那都是藥偷糧食吃的!絕不因為多讀了幾本書就寧可餓著肚子!海大人以為區區一個剝皮之法便能禁絕此事?你倒試試看將老鼠放到糧倉裏,看他偷吃不偷吃!”
海瑞突然挺直了身子,道:“我海瑞……”
“閉嘴!”包大農忍不住翻了翻白眼,這抬杠也沒有這麽抬的!
這聖賢書讀了幾千年,也不過出來你海瑞這麽一個奇葩!
再說了,自己要做貞潔烈婦就一定要逼著別人殉夫,也虧你海瑞想的出來。
“可是,可是!”海瑞歎了口氣。
其實他豈不知包大農說的是實話,正因為這事難以禁絕,他才想起要用重典。
“所以啊!”包大農搖搖頭,道:“海大人,我勸你止了這個念頭才好,否則的話,不但你要一直受人排擠,便是皇上開了天恩,同意你的主張,你又能如何?這天下人如此之多,難不能你能一個個都拉去宰了?再說,便是你宰了一批,不過趕走一批,又來了一批,可又能如何?”
“這個……”
海瑞直翻白眼,這些天來,他天天想著恢複剝皮實草之法,憋著法的想在朝堂之上挑起事來,好與人爭論一番,將這道理辯得明明白白,可是旁的大臣隻要看他一張嘴,便轉身溜了。
他自從上了《治安疏》以來,雖然嘴裏不說,心裏也多少有些驕傲,覺得這大明朝上下,俱是碌碌之輩,堪與言者無二三。
沒想到今天,自己居然也有被懟的說不出話的時候。
可包大巴所說的,實在是打在了他的要害上。
孔子一生走遍列國,可到底不見重用,後世儒家雖然大行其道,可距離孔子克己複禮,恢複大道的理想卻是越來越遠了。
曆朝曆代,長久者兩三百年,短者十幾二十年的也有,可曆朝曆代,說來說去,害民者多如牛毛,愛民者屈指可數,便是海瑞,也無法否認。
更讓海瑞尷尬的是,曆朝曆代那些害民的蠹蟲,說起來個個是飽學之士,無論是宋朝的蔡京,還是後來的秦檜,一個個都是進士甚至狀元出身。
便是當今的內閣首輔嚴嵩那也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之人。
海瑞想到這裏,忍不住歎了口氣。
按說聖賢說的話自然是不差的,按照聖人指點去做人自然也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為什麽那麽多讀了聖賢書的人,一旦中了舉當了官,就把自己讀過的書忘得一幹二淨呢?
聖賢書裏說的句句在理,可讀了聖賢書的人做的卻是缺德帶冒煙。
海瑞簡直是難以理解。
海瑞皺緊了眉頭,他自幼便讀聖賢書,將這書中的一字一句當做自己行事的標準,做人的準則,這些年來,雖然屢屢碰壁,卻從未質疑過聖人的言語。
“可是……便沒有辦法了嗎?”海瑞皺緊了眉頭,一滴豆大的淚珠流了下來。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海瑞仰天歎息。
包大農嘻嘻一笑,道:“要我說,海大人是讀錯了書,這天下第一等的書並非四書五經。這天下第一等的道理並非孔夫子的道理!”
“哦?!”
海瑞忍不住冷笑道:“不是四書五經,難道是小包先生讀的《道德經》和《南華經》嗎?難不成似令尊一般,每天燒香念經,就能拯救天下百姓嗎?”
包大農正色搖頭道:“要說這天下第一等的書,非太史公的《史記》莫屬!太史公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震鑠古今的話,一句話道盡了古往今來所有之事!至於這第一等的道理嘛!”
包大農搖頭晃腦地道:“我平素裏沒事,便喜歡翻看史記,我倒不是要做學問,隻是覺得裏麵的故事好看的緊,尤其是有一段,講漢武帝削藩的故事!”
包大農看了一眼海瑞道:“想必海大人也知道推恩令吧?”
“推恩令?”
海瑞就是一愣,他自然知道這推恩令乃是漢武帝所頒布的一道法令。
漢朝初年,劉邦分封諸侯,後來雖然剪除了異姓諸侯,卻不料劉姓諸侯勢力越來越大,漸成尾大不掉之勢,一直成為漢朝朝廷的心腹大患。後來經過了漢文帝削藩,繼任者漢景帝又強力削藩,逼出了七王之亂,差點搞到不可收拾。
剛才包大農所提到的晁錯,便是在漢景帝時丟了腦袋。
可是這各大諸侯國的麻煩,到了漢武帝時,隨著漢武帝手下大臣主父偃的一篇上書,就徹底解決了。
這一篇上書便是《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