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劍問明月

第五百二十九章 鹹陽宮的心機

字體:16+-

馮去疾身後的馮家在秦國並不算什麽特殊的存在,但與華縣楊家一樣,馮家在秦國也是累世高官,每一代又有著身居兩千石高位的人,算是真正的老秦人,在秦國還有不少像馮家這樣的家族,雖然未必將官當的多大,但在官場中層的影響力卻非同小可,而馮去疾如今能夠成為秦國禦史大夫,就是馮家這麽多年來厚積薄發的結果。

要知道禦史大夫現在在秦國的權力格局中固然還沒有達到在未來的帝國權力序列中那般重要,位列文臣第三,但在最近幾年中,隨著秦國國界的擴張,其重要性逐漸增加,隱隱已經超過了九卿。

馮去疾此時說出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著大部分老秦人的看法。

聽著馮去疾的陳述,秦王政也能想到馮去疾為什麽這麽說。

隻不過馮去疾在表明態度的同時,也在想著自己是否要繼續說下去,現在他還不想得罪楊明這樣的出將入相的存在。

“繼續。”馮去疾想的雖好,但秦王政卻不願意就這麽輕易地放過馮去疾。

秦王政知道楊明為什麽將這麽多的施政紀要送來鹹陽宮,而馮去疾這些人的態度也能讓秦王政看到很多東西。

秦王政都發話了,馮去疾自然不敢再保守下去,他固然不想得罪楊明,但卻更不敢觸怒秦王政,於是馮去疾隻能說道:“不說別的,僅僅隻是這科舉製一項,就不切實際,秦國向來以法治國,以吏為師,以軍評功,若是以科舉製取官,那讓秦人怎麽看,讓那些修習法學,讓那些在軍中拚殺以換取功名的見識怎麽看?”

聽到馮去疾的話,秦王政露出了思索的神色,馮去疾確實是直擊要害,官吏的位置是有限的,楊明那種以科舉製為手段,將諸子百家的精英招納入官僚體係的做法,在秦王政看來並不可取,那已經直接動搖了秦國的立國國策,尤其是那些人未必就真的認可秦國……

見秦王政絲毫沒有打斷的意思,馮去疾隻能繼續說下去,將其中各種的問題挑選了出來,一時間整個大殿都隻剩下了馮去疾一人的聲音。

“不過左丞相的施政九章中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左丞相對稅賦體係的構建以及運行方麵就很厲害,條例清晰,運轉高效,這一點也遠勝現在秦國現行的賦稅體係,還有這刑部的巡察司,與禦史的職能多有重合,但卻比禦史更加有效,這一點禦史府也是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調整的。”

在此時的大殿中,馮去疾成了真正的主角,直到半個時辰後,馮去疾才將自己的話給說完了。

對此秦王政並沒有發表意見,而是又看向了李斯,李斯是最懂他心思的人,也向來是站在他立場上的人,在稱心方麵,李斯足以與趙高並肩。

見秦王政看向自己,李斯隻能硬著頭皮道:“大王,正如禦史大夫所說,左丞相的施政九章隻能在燕地推行,若想推及全國卻是萬萬不行的。”

李斯知曉秦王政的心思,秦王政是要建立全國隻有一個聲音的國家,但楊明所推行的策略,雖然也做到了集權於這朝廷,但卻並非是集權於一人,秦王政能願意?

秦王政想的是以秦國的方式改造整個天下,又豈會願意用楊明的方式去改變秦國,秦王政要做的是去改變六國,將其變成現在的秦國,可不是讓自己被改變的,其中看似差別不大,是實則卻是大了去了。

尤其是秦王政也不可能以科舉製動搖秦國的現行的官僚體係,他還要靠這些人去統治天下的,讓諸子百家的人來,他可不會放心。

隻不過在李斯看來,科舉製卻是一件好東西,固然在短時間內會帶來許多麻煩,但從長遠來說卻是有利於天下的,不說別的,哪怕是最淡泊名利的道家與根本看不上名利的墨家,其內部也有不少想要當官的人,而科舉製就為這些人開了一道口子。

更重要的是,現在諸子百家之人因為諸國的存在,哪怕在秦國找不到出路,卻可以在別的國家找到出路,但是,很快這個天下就隻有秦國了,如果秦國不用諸子百家之中,諸子百家的人就失去了上升的通道,這些人被壓製的民間,對秦國就真的是好事嗎?

況且,李斯本就是出身儒家,雖然以法家之學在秦國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但想到自己早年的艱辛,想到自己當年與韓非這些出身王族之人的差距,李斯又怎會不想看到科舉製的出現。

可惜,現在的李斯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苦苦求職的青年了,現在的他已經是秦國的官僚,所考慮的事情隻能是秦王政的所思所想。

所以在李斯這裏,秦王政聽到了自己想要聽到的東西。

“廷尉如何看?”在李斯說完自己的看法之後,秦王政又問向了韓非。

“大王,臣並無高見,要說的話,也隻能用馮禦史大夫的那句話,不切實際。”韓非直言道。

此時韓非真正關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在楊明送來的竹簡中,韓非看到了一個更大宏大的國度,那是一個從未出現過,是一個跨越時空的國度,但是想要構建這樣的國度,必須在秦國推行比之當年商君在秦國的變法更加宏大,更加徹底的變法,但與之相對應的,在變法的過程中也會得罪更多的人。

當年商君因為變法之事,固然強大了秦國,一舉推動了眼下秦國的新生,但自己卻是慘遭車裂之刑,變法是要變動原有的秩序的,而在原有秩序中得利的人豈會願意,其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噬。

因為紅蓮的關係,韓非雖然不太喜歡楊明這樣的人,但也不能不含淚認下自己這個妹夫,哪怕是為了紅蓮,韓非也不願意讓楊明走上變法者的道路。

隻是,當韓非的話落在秦王政的耳朵時,卻讓秦王政想到了更多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支持的東西,秦王政未必會認同,每一人都反對的東西,秦王政也未必會完全否定。

哪怕再睿智,秦王政依舊改不了性子中多疑的,從馮去疾再到韓非,這幾人盡數反對,難道是真的因為那些東西不可行嗎?

秦王政已經不受控製地已經想多了。

“右丞相,你的看法呢?”秦王政將目光轉向了熊啟,兼聽則明的道理現在的秦王政還沒有忘記。

“大王,變法是為萬世之基,不是為了眼前之利。”熊啟回答道。

在眾人的看法之中,馮去疾是出於立場,李斯是為了名利,韓非是為了妹妹,以至於得出了不同的看法,而熊啟自然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在楊明送來的竹簡之中,熊啟出於自己身上一半的楚國血脈看到的另外的東西,他從竹簡中看到的是楊明想要改變的燕地,是齊國,是楚國這樣的地域。

從燕地這幾年的變化,熊啟清晰的認識到一個現實,若是用楊明的方式去統治秦國攻滅的諸國之地,完全是可行的,燕地隻是先例,未來的楚國也未必是例外。

在未來,若是秦國真的能夠用楊明的方式去治理六國故地,隻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六國故地真的會被秦國給徹底消化了,近些年來,心中對楚國的定義逐漸清晰的熊啟下意識地就不想看到它們的發生。

而且熊啟還更了解秦王政,從秦王政在方才聽著馮去疾等人看法時的一係列的微妙的表情變化,他已經知道,如果自己再反對的話,很有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秦王政的自信有時候會讓他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產生逆反的心思,甚至是一意孤行。

所以當秦王政問到自己時,熊啟的回答是肯定,而且還在其中耍了一個小花招,說了一些話,又隱藏了一些話。

思索著眾人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吟之中,熊啟這些人能夠看到的東西,秦王政當然也能看到,而且秦王政也有著自己的看法,楊明的做法固然現在看起來不錯,但在秦王政的眼中,卻有著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時間成本。

秦王政要創造的是屬於自己的帝國,他沒有那麽長的時間去步步為營的推行楊明的策略,倒是在未來,或許可以實行,但不能是他秦王政自己去推行。

秦王政沉思著,手指下意識地扣在書案上,他在權衡,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得失,隨著秦王政的沉思,大殿內的氣氛也陷入到凝重的氣氛之中。

此時大殿中所有的人都知道,眼下秦王政的抉擇將會決定未來秦國的國策與道路,甚至是國運,容不得他們不緊張。

“左丞相在燕地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吧?”在沉思良久之後,秦王政開口道。

“自十六年出征趙國後,時至今日,左丞相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不曾回鹹陽了。”第一時間揣測到秦王政目的的李斯巧妙地修改了一下秦王政的問題,將那個時間又加長了不少。

“左丞相該回鹹陽了,要不然他家裏的孩子都要不認識他這個父親了。”秦王政難得地開啟了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