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伊本·西那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生平和著作

伊本·西那(Ibn Sina,980—1037年),全名為艾布·阿裏·侯賽因·伊本·阿卜杜勒·伊本·西那,拉丁名為阿維森那(Avicenna),是繼拉齊之後最著名的穆斯林醫生,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天文學家、詩人和教育家。980年他出生在中亞的布哈拉城(Bukhara,現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附近的阿夫那村,幼年時隨家生活在布哈拉。伊本·西那的父親是位伊斯瑪儀派信徒,長期從事地方行政長官工作,他是位很有遠見的父親,當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優秀的天分時,立即安排了對他的一係列周密的教育。伊本·西那從5歲起,就開始接受教育。當他掌握了阿拉伯語時(他的本族語是波斯語),父親為他聘請了教《古蘭經》和教文學的老師,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10歲的伊本·西那已經能流利地背誦《古蘭經》,同時還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像他在自傳中說的,他當時簡直成了一個“神童”。以後他又以驚人的速度學完了算術、代數和幾何。伊本·西那家中經常有伊斯瑪儀派的優秀思想家進行秘密集會,對他們的精彩討論,伊本·西那很感新奇;從旁聽中他學習到不少伊斯蘭教法和一些哲學觀點。當大哲學家阿布·阿布達拉赫·納特裏來到布哈拉市,他的父親便將之請到自己家中,讓兒子拜之為師。伊本·西那向他學習了邏輯學、歐幾裏得的幾何學,他在學習中又顯示出數學方麵超人的才能。他的積極好學、博聞善記,使得這位教授很快便感到自己所教的內容已滿足不了這孩子的需要了。其後,伊本·西那又被醫學所吸引,並在很短的時間裏學習完醫學,並從臨床治療中得到經驗和能力。當他在醫學上獲得一定聲望時年齡還不足17歲。那時,位於河外地區的地方小王朝薩曼王朝(Samānid,874—999年)的蘇丹努哈·本·奈蘇爾患了重病,宮中醫生們束手無策,經人推薦來的伊本·西那為他治好了病,蘇丹十分欽佩他。伊本·西那由此被允許進入宮中的書庫。當時的薩曼人極為重視阿拉伯—伊斯蘭學問,曾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大量著作,譯為當時已經形成的“新波斯文”。蘇丹奈蘇爾的王宮藏書很多,伊本·西那在這裏閱讀了大量的珍藏書籍,尤其是哲學類的著作。他在以後的回憶中談及這樣一件事:他在這個王室圖書庫裏看到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他反反複複閱讀了40遍,但還感到自己尚未真正地理解它,偶然的機會,他得到法拉比寫的《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讀完後,他感到迄今為止的疑難問題一下子便解決了。在這裏,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閱讀和鑽研,當他18歲時因其哲學和醫學方麵的影響,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學者。在他父親去世後,伊本·西那開始在各地漫遊。

1001年,伊本·西那來到花剌子模,在戈爾甘城結識了富商艾布·穆罕默德·希拉茲,由於他的幫助,伊本·西那在這裏辦了一所學校,收徒講學,同時開始編寫《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一書。學生阿布·奧貝德·朱爾加尼就是從這裏開始終生追隨著他的,最後還為伊本·西那編寫了生平傳記。我們今天了解這位哲學家、教育家,不少內容就是通過這本傳記而獲得的。後來,戈爾甘城發生動亂,伊本·西那到了哈馬丹(Hamadan),在這裏他又為哈馬丹的蘇丹夏姆斯·道萊治好了頑疾,因其博學和才幹被蘇丹任命為宰相。伊本·西那執法十分嚴厲,得罪了軍隊中的武官,這些人極力排斥他。蘇丹被迫將他免職,伊本·西那一度還被囚於監獄,財產被武官們洗劫一空。後來夏姆斯·道萊舊病複發,隻好又請回伊本·西那為之治病,蘇丹向他道歉,又使他官複原職。這以後他度過了一段較為安定的時間。白天,他協助蘇丹治理國事,閑暇時為學生講學,晚上著書立說。學生們請求他寫一本全麵反映亞裏士多德哲學觀的書,於是他開始寫《治療篇》(The Healing),由學生朱爾加尼負責核對,另一位學生校對《醫典》,並將訂正和修補意見補入。999年蘇丹夏姆斯·道萊在征戰中身亡,新君即位,有意對伊本·西那怠慢,於是伊本·西那萌發了離去的念頭,他秘密寫信給伊斯法罕的蘇丹,希望為之效力。事發後他又在獄中度過了4個月。在獄中,他寫了第一篇蘇非派論文《哈伊·本·耶格讚》(Hayy Ibn Yagzan),還有《治療篇》的邏輯學部分。後來他設法越獄,喬裝後逃到伊斯法罕,在那兒他受到蘇丹阿拉渥·道萊的歡迎,並受重用達13年之久。1030年,伊斯法罕城一度失陷,占領軍搶劫了伊本·西那的住宅,他寫的《公正書》這部大型百科全書全部失落,這部書共20卷,有2800個哲學命題,其中包含被稱為“東方哲理”的關於他個人的哲學思想,以後流傳下來的隻有一些片斷章節。1037年,他在陪同阿拉渥·道萊出征哈馬丹時,患病不愈,去世後被安葬在哈馬丹城郊,終年57歲。

伊本·西那的一生十分坎坷,數經動亂和戰爭,顛沛流離,但他意誌很堅強,精力旺盛。他在擔任幾個蘇丹的幕僚時,都未中斷對科學和哲學的研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邊總有自己的學生和研究圈子。他一直堅持講學和著書,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思想文化財富。伊本·西那的著作很多,1950年為紀念他誕辰1000周年,埃及國家圖書館出版了該館保存的伊本·西那著作書目和評注,共收入150餘部著作和手稿,其內容涉及他那個時代所能有的各種知識門類。他的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是哲學和醫學部分。《治療篇》(又譯作《治愚書》或《醫經》)是部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巨著,包括邏輯學、物理學、數學和神學(形而上學)四大部分,共18卷。伊朗、埃及、捷克均出版過該著作的部分篇章。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藏有該著作全套18卷的手抄本。歐洲和阿拉伯一些國家的圖書館裏藏有該套書的部分手抄本。《拯救篇》(The Deliverance,又譯作《解愚書》)是《治療篇》的縮寫本,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這本書是他為那些“想超出一般老百姓,靠近上層,掌握一些哲學基礎知識的人”編寫的。該書與《醫典》於1593年在羅馬出版過。1912年埃及出版過《拯救論》的單行本。《指示與說明》(The Directives and Remarks,又譯作《訓導書》)是伊本·西那的晚期著作,包括邏輯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其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是他晚年哲學思想的代表著作。該書被譯成英文和法文,19世紀在歐洲出版。《醫典》是伊本·西那最重要的醫學著作,全書共5卷。他在哈馬丹時開始撰寫,到伊斯法罕後才完成。這部書被譽為“一部中世紀真正的醫學百科全書”[79],12世紀被譯成拉丁文廣泛出版,訖於17世紀末,一直是歐洲各大學的重要教材。該書使伊本·西那享譽阿拉伯世界和歐洲各國。伊本·西那還是一位詩人和文學家,他的醫學《千行詩》和長詩《靈魂頌》不僅是醫學和哲學的重要著作,也是極優秀的文學作品。他用塔克文撰寫的《知識論》係統地論述了各門類的知識。

二、教育觀的哲學基礎

(一)心理觀

伊本·西那非常重視在今天被列為心理學範疇的一些問題的研究,“以致他名列古代和中世紀史上從事心理學問題研究學者的前茅”[80],並由此成為中世紀對該問題研究的佼佼者。伊本·西那關於心理學問題的研究是以靈魂論的形式出現的。

靈魂是古希臘哲學家們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中世紀的伊斯蘭哲學家們也研究了這一問題。雖然《古蘭經》不鼓勵穆斯林深入研究這一問題,一些教律學派還反對這類研究,但也有不少的穆斯林學者對此感興趣,有著不同程度的研究。伊本·西那對於靈魂的分析和論述,是他哲學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他有關這方麵的專著和論文很多,如《論人的靈魂及其表現》《論靈魂》《靈魂潛力分析》《靈魂與肉體》以及長詩《靈魂頌》。伊本·西那在研究靈魂問題時,除了借鑒前人的學術成就外,還很注重借鑒亞裏士多德之後醫學發展的成果。他從形而上學、神學和醫學生理學三個方麵研究了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價值有特色的觀點和思想,並以此為基礎研究教育理論。

伊本·西那認為,人包含公開的和隱蔽的兩種因素。在《醫典》中他談到,我們對自己所能確實了解的是包括器官和細胞組織的可感知的人體,當然這些是借助於解剖學,人還有隱蔽部分——人心靈的構成。伊本·西那從靈魂的存在、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及靈魂的功能三個方麵闡述了這一問題。

1.靈魂的存在

為了說明靈魂是存在的,伊本·西那不厭其煩地從五個方麵予以證明。

(1)生物運動的證明

伊本·西那提出,人和動物自身的意識的運動,是靈魂存在的證明。他認為按自然本性,人因其自身的重量應呈靜止狀態,卻在地上行走,鳥在空中飛翔而不跌倒地麵,都是由於他們自身具有一種特殊的力的作用,這就是靈魂。在《靈魂潛力分析》一文中他說,靈魂是這種自覺運動的內在推動力。

(2)生理意識和感情的證明

伊本·西那認為人的感情和意識是靈魂存在的表現和證明。在《靈魂潛力分析》中他說:“人對事物表現出的驚訝、歡笑、痛苦、羞恥等,這些心理意識是人的特征。人還可以說話,可以利用各種手勢,最重要的是人可以體會到純理性概念的含義,可以從已知中接受和意識到新的知識,這一切隻存在於人,因為人有靈魂。”[81]

人有了靈魂才能接受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才能進行思維、想象和判斷,從而認識新的未知的事物。

(3)人的本質延續的證明

伊本·西那提出,使人的本質得以延續的是靈魂。他說人的肉體處於不斷消耗和補償過程中,由於新陳代謝,人的肉體在20年內是完全更換過的,它實際上已不是原來的那部分了。而人的靈魂自出生後就有了,是不變的。所以這個人才能延續下來,才能回憶起過去許多事情來,才能使自己的本質延續下去。本質雖不像肉體可以看見,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它就是靈魂。在《靈魂潛力分析》中他提出,人和動物的感覺、意識、成長、繁殖等這些行為之原就是靈魂。

(4)“我”的證明

伊本·西那提出,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我看見、我喜歡、我走了、我用耳朵聽、我想到了……”,這些意識和動作中的“我”並不是指人體的某個器官,而是聯係這些意識和行為的共同點,它起著支配作用。所以伊本·西那提出,能夠支配人的意識和行為,但又超出這些意識和行為的“我”就是靈魂。

(5)抽象“人”的證明

伊本·西那提出一個設想,當一個人剛被完整地創造出來,沒受外界一切影響,也不受感覺影響時,他是意識不到任何其他事物的,但他仍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這種自我意識就是靈魂。

伊本·西那關於靈魂的分析和論證,實際就是在研究人精神的存在和作用,是在分析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例如,他從認識論的角度談靈魂時就提出,人最初的認識來源於實踐,是通過感官接受的,但人的視、聽、嗅、味、觸五種感官是彼此獨立、互不支配的,因此它們需要把自己得到的外界信息傳遞給一個總調度、總指揮,從而進行協調。伊本·西那將這個總調度、總指揮稱為“共感官”。他又通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發展和轉化過程,論證了這個“共感官”就是人們的靈魂。今天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的語言、思維、實踐、認識和判斷等,都是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活動的表現。伊本·西那所說的“共感官”或曰“靈魂”實際上就是指人的“高級神經中樞”。盡管由於當時科學實驗的局限,他的觀點存在許多缺陷,但他能運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對人進行研究,也構成了中世紀哲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靈魂與肉體的關係

伊本·西那認為,靈魂和肉體是並存的,而且兩者密切相連,不間斷地相互協作。沒有靈魂就沒有肉體,因為靈魂是肉體生命之源,是肉體運動、感覺的動力源泉,是肉體生命力之所在。反之,沒有肉體也沒有靈魂,因為靈魂是隨肉體的產生而產生的。但靈魂與肉體並不是因果關係。在論述靈魂的本質時,伊本·西那提出,靈魂是一種單純的本質。[82]它是超越物質的,是不滅的。他認為靈魂不同於肉體,例如人的軀體和器官在40歲以後便停止發育並開始萎縮,而靈魂的潛能卻恰恰相反,如人的認識、思維、判斷的能力在40歲之後反而表現出更健全和強大的傾向。所以靈魂完全不同於肉體,否則它在40歲以後也應該衰退。伊本·西那也看到年邁者或病人所表現出的健忘、思維力減弱等現象,但他將之歸咎於肉體器官的影響。他認為這是靈魂忙於安排肉體而顧不上思維所致。

在靈魂的歸宿上,他繼承了法拉比的思想,認為靈魂並不隨肉體的毀壞而消失,它也不會從一個肉體轉向另一個肉體。所以他對“轉世說”或“輪回說”持否認態度。伊本·西那還提出靈魂具有個性,其個性特點取決於他的質料,即與肉體結合時的物質靈魂。當肉體消失後,不亡的靈魂仍保留著與肉體結合時留下的個性痕跡。

3.靈魂的功能

伊本·西那提出靈魂具有一定的功能,他稱之為“力”。靈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即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整到完整。對此,伊本·西那做了詳細的分析。

首先,靈魂具有植物性功能。它表現為消化力、繁殖力和生長力。這類功能關係到人類的生存、營養攝取、發育成長以及通過繁殖達到人類的繁衍。

其次,靈魂具有動物性功能。它表現為能動力、感覺力。感覺力又分為外部感覺力和內部感覺力。外部感覺力是通過五種器官——視、聽、嗅、味、觸,對外部世界所產生的感覺功能。內部感覺力是通過想象、記憶、模仿等方式由內心支配的感覺功能。

最後,靈魂還具有區別於動物的人性功能。人性功能又可稱為靈魂的理智,它包括了實踐理智和理論理智。實踐理智又叫道德理智,它是指導人實際行為的主動能力,屬於實際智能。理論理智是指導人思維的認知能力,屬於思辨智能。

伊本·西那是位名醫,他在分析人的靈魂時,與醫學觀點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人靈魂的感受功能(植物性功能)是大腦的前部,靈魂的意識功能(動物性功能)是大腦的中部,靈魂的理智功能是大腦的後部。他還提出,人的靈魂從誕生起就形成了,但這時靈魂的功能並不能全部表現出來,它的植物性功能和動物性功能先發揮作用,而它的理智功能,則要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才能表現出來。第一個階段為理智的原質狀態,處於這個狀態時,理智本身不能轉變為行動。例如,未經啟蒙的兒童不能讀書、寫字,但這也並不等於他不會讀書寫字。第二個階段為理智的潛在狀態,在這一階段,它本身具有了轉變為行動的條件和工具,但尚未發揮出來。例如,經過啟蒙的兒童,會知道簡單的道理,像全體大於部分,等於同一個量的兩個量也相等。第三個階段是理智的完備狀態,這時的人便有了完全思維和抽象的能力。理智的最後階段是實踐和運用。作為醫生的伊本·西那還研究過人的心理疾病,如他描述過一種心理錯亂的病症——相思病。這種病的症狀是體重和氣力消減,並伴有發燒。對這種心理疾病的治療,應從精神上去解決而不是依靠藥物治療。對其他一些疾病,他也主張用心理療法配合藥物治療。他認為最好的療法是增強病人心理和精神力量,鼓勵他和疾病鬥爭,美化環境,欣賞悅耳的音樂,和親人團聚等。伊本·西那的靈魂功能說剖析了人學習的潛在能力和發展規律,這些思想為中世紀的教育學說奠定了一定的科學基礎。

伊本·西那對靈魂的論述屬於“二元論”,前部分他從醫學角度出發,帶有一定的唯物因素,後一部分即“靈魂不滅”的結論卻是從神學和宗教的立場出發的,帶有時代和社會的局限性。

(二)認識論

伊本·西那指出認識就是對事物的抽象。他將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類,並認為人的認識過程經曆了從感性知覺、想象、推測到理性思維四個從低到高的階段。與這四個階段相應的人的靈魂也處於四種理智狀態,它們分別是物質的理智、習慣的理智、現實的理智、獲得的理智。物質的理智是一種能夠接受知識的潛在能力,習慣的理智是不自覺地接受知識的過程,現實的理智是對已接受知識的思考和理解,獲得的理智是從被認識的對象中抽象出的普遍概念。伊本·西那的知識觀是建立在其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所以他很重視感覺的作用。他說感覺到的一切事物圖景被傳送到感覺器官,產生很深的印象,然後被感覺機能所接受。感性知識是一種獲得的知識,它源於感官刺激。理性知識則是依靠真主賦予人的思辨能力而獲得的。

(三)社會政治觀

伊本·西那認為,社會是由眾多具有不同技藝和能力的人組成的集體。它是以專業分工為前提,同時又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聯係為基礎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將是混亂無序的,社會則可能被解體。國家是社會的管理手段,是在正義名義下的一種強製性工具。它主要用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持久,使人人能夠各司其職,各得其所。社會的運轉和眾人的各種活動是需要法律來進行協調和製約的,對伊斯蘭社會而言,是必須服從真主的神聖正義的法律。伊本·西那還認為具體法律的產生是由先知在神啟的指引下製定出來的,真主掌握著永恒不變的總體,但因社會是較為複雜的,加之法律也應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先知依據神啟界定出事物的總原理,製定出法律的總綱。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給執法人以一定的解釋權。對先知的繼承人或是哈裏發來說,其職能是在任何有法律條文存在的地方執行法律原則,而在無法律條文存在的地方,他則是一個與當權者們進行磋商的獨立解釋人。因為哈裏發擁有相當大的權限,所以應被嚴格挑選。他可以由民眾選舉產生,也可由執政者們共同商議後確定。當選的哈裏發應具有勇敢、無畏、適度和正義等美德,而最重要的是他應具有淵博的伊斯蘭法典知識和實踐的智慧。伊本·西那十分痛恨專製獨裁的執政者,他提出應對專製獨裁者處以嚴刑甚至死刑。

伊本·西那的社會政治觀與其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聯係。伊本·西那深深地感到,基於伊斯蘭宗教信條的阿拉伯社會已經衰落了,想要使伊斯蘭社會重新振興,出路在於用理性改造人與社會,宗教的信條隻在其中起輔助作用。因此,他排除了真主對現實社會細節上的“全知”“全能”屬性。在這一點上,他與法拉比是一脈相承的。伊本·西那提出應通過教育使社會上各階層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智慧和道德,例如,執政者有理性,擁有淵博的知識,並具備熟練的管理才能。在執政者的管理下,民眾也都具有伊斯蘭倫理道德觀並以此規範各自行為,人人遵守伊斯蘭法律,能為公眾的利益履行各自分內的職責。

三、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伊本·西那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一個人的身體、智力和道德。它應依據每個人不同的能力和愛好,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實施不同內容的教育,使每個人都掌握一定的專業和技能,成為自食其力、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他認為對一個人來說,其身體、智力和道德都很重要,所以教育不能偏重哪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那些隻著眼於智力發展和知識積累,或隻重視道德、僅局限造就完善公民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的目的應是通過德、智、體三個方麵形成完整的人格。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他論述教育時,既重視人的身體發育和與之有關的體育鍛煉、飲食、睡眠和衛生,也重視智育和德育。另外依據他的社會觀,他認為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礎上的社會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均需相互交換服務。雖然各人的天資是有差別的,但教育可以賦予每個人適合自己才能的謀生技藝。每個人都應掌握一種專業技能,才能為社會公益事業服務,對社會做出貢獻。所以他也很重視職業能力教育。

伊本·西那和古希臘的學者一樣,認為哲學家優越於其他任何人,但他並不認為教育的目的僅限於培養哲學家。他將哲學家的教育列為專業教育階段中諸多專業教育中的一種,這是他與其他伊斯蘭教育家的重要區別。伊本·西那的教育目的說,與他個人的職業和經曆有關。他是個優秀的醫生,並長期從政,對社會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的教育目的說,不是從純抽象的思維中得出的,而更多地體現出社會現實的一麵。他從一個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的多重角度提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身心都健康的正直公民,培養他們去從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這的確是他高於不少穆斯林教育家的地方。當然伊本·西那的教育目的說帶有時代的局限,比如,對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教育在他那兒就有了極大的差別。

(二)論各階段教育和方法

1.兒童階段

伊本·西那將6歲以下兒童的教育劃為兩段:嬰兒期(0~3歲)、兒童期(3~5歲)。

嬰兒期的主要任務是身體發育。他對嬰兒的每一種活動都給予了關注,如睡眠、洗澡、哺乳以及適合於嬰兒年齡的體操。他十分重視母乳喂養,強調母親應親自哺乳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樣對孩子的健康和性格有直接的影響。即便母親不能親自喂養,也要精心挑選奶娘,應盡量避免喂養動物奶汁。對嬰兒哺乳的時間、每天的進食量以及如何斷奶,他都做了詳細的論述。他說:“嬰兒吃奶後睡覺時,不可劇烈地搖晃嬰兒的小床,否則會震動嬰兒胃中的奶水,隻宜輕輕地搖。哺乳前嬰兒哭一會兒對嬰兒進食有益,不必緊張。母親哺乳期一般是兩年,這期間嬰兒若想吃其他食物,可以搭配著喂給,但不能強迫。當幼兒開始長牙時,可以從吃母乳逐步過渡到吃硬些的食物,最初可以喂成人咀嚼過的麵包,以後可以吃在水、蜂蜜或在果汁中浸泡過的麵包,喂食量應慢慢增加,使之逐漸地脫離母乳。”他說:“斷奶應逐漸來,不要突然全斷掉。”

3~5歲為兒童期。伊本·西那指出這個時期兒童身體強壯了,舌頭能夠運用自如,兒童的聽覺也能夠集中起來了,這一切為學習做好了準備。這個時期的教育應側重三個方麵:兒童的道德;身體的發育和運動;情趣和行為舉止的培養。伊本·西那認為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為孩子創造童年的幸福,使兒童在身體、精神和道德上健康地成長起來。所以他不主張在這個時期對兒童實施任何專門化的教學,他重視的是兒童遊戲性的運動和音樂教育。他指出遊戲對兒童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遊戲中兒童既可以鍛煉體力,也可以學到各種運動技能,同時還能學會怎樣過集體生活。遊戲的形式和運動量可以視兒童的年齡和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遊戲對每一個兒童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兒童的情操,音樂能給兒童帶來愉悅、高興、純真和激動人心的情感。他以一個作曲家、演奏家的眼光,提出兒童有能力掌握辨別協和弦、不協和弦、高音、低音的方法,可以掌握發聲的原理,所以應注意讓兒童聽音樂。孩子從被放入搖籃起,就應該聽著音樂入睡。略大些的孩子可以學習有簡單韻律的詩歌,這些可以為他們將來學習欣賞音樂或作曲、演奏樂曲奠定基礎。伊本·西那關於兒童階段的教育思想,不少是從一個醫生的角度出發而闡述的,含有相當的科學性。他認為兒童期的教育重要的是遊戲性運動和音樂教育,而不是專門知識的教學,也適應了該階段兒童身心發育的需要,體現出伊本·西那對兒童發育特點的正確認識。

2.初級教學階段

伊本·西那將6~14歲兒童的教育定為初級教學階段。在《醫典》一書中,他規定孩子從6歲開始進入“初級階段”,應該跟從家庭教師或學校的教師接受正規的教育,並要逐漸遠離遊戲和活動,開始有組織的學習。伊本·西那認為這個階段實施的是初等的普遍教育,所以學生們學習的內容是大致相同的。

伊本·西那指出,這個階段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虔誠的信仰和完善的倫理道德,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和書寫能力。孩子首先學習的是《古蘭經》。他說:“當孩子們的關節長結實了,舌頭也靈活自如了,就有了受教育的條件,他們能專心聽講了,就應開始學習《古蘭經》,接觸字母表……”[83]

阿拉伯的書法一般是由《古蘭經》教師教授的,往往先由教師寫出字母,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在木製的“石板”上進行書寫,並用心和手記住它們,直到能正確地寫出這些字母並掌握發音。然後是遣詞造句,這以後學生就能試著在石板上寫出他們已經背會的《古蘭經》韻律詩了。除《古蘭經》外,學生們另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是阿拉伯詩歌。教師首先讓孩子們背誦一些語言簡單、詩節較短、節奏輕快的詩,以便學生記憶和理解。一般是先吟誦韻律詩,然後再讀古曲詩。伊本·西那提出,教給孩子的詩歌的內容應有所選擇,要挑選那些抑惡揚善、具有高尚道德含義的詩,因為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而言,他們讀到的或聽到的詩句對他們有強烈的影響。兒童從背誦的韻律詩中了解到人應具有的高雅舉止,了解無知和愚昧的恥辱,學會尊敬父母,崇尚公認的良好行為,養成慷慨好客的品性,具備良好的道德準則。伊本·西那認為,有啟迪作用的文學佳作,會使孩子受到道德教育,從而為他們將來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對於詩歌,阿拉伯人有一種特殊的喜愛,伊本·西那在《醫典》中說:“詩歌是影響想象的語言。”所以他對詩歌的教學給予了很大的重視。

對於教學的組織形式,伊本·西那認為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最好是進行集體教學而不是個別教學。他說,當一群行為優秀、有良好習慣、情操高尚的孩子們在一起接受教育時,一個兒童會去教另一個,並向他學習,成為他的朋友。如果一個兒童隻和教師在一起,可能兩個人都不會滿意。教師麵對的不隻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厭煩情緒會減少,活動的節奏會更快,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時也會有較大的學習興趣,相互競爭,渴望成功。集體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有益,所以他鼓勵這個階段的孩子應在集體的學習和活動中共同成長。

3.專業化教育階段

伊本·西那認為,學生在完成普通教育之後,各自的才能開始顯現出來,這時應開始專業化教育。他所確定的專業化教育,是指與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的教育。伊本·西那認為,因為每個人的靈魂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所以每個人所表現出的才智、能力和興趣都是不相同的,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也不相同,所以在完成普通教育後的專業化教育不應是千篇一律的。如何確定學生的專業教育方向呢?伊本·西那提出應尊重年輕人的意願,應依據他們各自的才能、興趣、愛好以及將要選擇的職業,接受不同的專業教育。在這個問題上,父親和教師隻能是指導者,而不是指揮者。他說,年輕人不應接受任何強加給他們的、與其能力和愛好不符的教育,教師應在仔細觀察了解學生之後,並依據社會上行業和專業群體的發展和需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使他們能正確選擇一個既適應個人才能和愛好又是社會所必需的職業。教師應該明白:“並不是孩子想要從事的手藝都有其可能性並適合他們,唯有滿足其性格、對他們適合的手藝才是如此。如果技能技藝隻需提出要求便可得到,而沒有什麽適合和不適合的問題,那麽人人都可掌握它們,而人們將不約而同地選擇去從事最高尚的技能和最高級的手藝。”[84]

伊本·西那在闡述因材施教的思想時,還談到特殊教育的問題。他看到社會上有“智力缺陷’和“頭腦簡單”兒童的存在,並指出這些人“沒有能力從一般的教育和理論學習中獲益”,所以應提供一種適合於他們的教育,使他們在監護人的指導下學會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並通過教育和治療逐步康複。對那些康複無望的孩子“則應保證對他們的照顧”。

伊本·西那將專業教育劃分為兩大類,即實用技藝教育和理論教育。

實用技藝教育主要培養手工藝者,如從事貿易、珠寶製造或具體一門手藝的人。這類教育主要依靠勤勉的實踐,在具體的操作中邊幹邊學。但伊本·西那認為這類教育的作用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謀生之計,同時還可完美人格。他說:“如果孩子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他選定的行業,他就有了靠此為生的好機會,因為這有兩個好處。第一,當他嚐到靠自己的技藝掙錢的快樂,並認識到其技藝的潛力時,他會珍惜它,為了取得優異成績,探索該技藝的一切秘訣的動力會更大。第二,他會對靠自己掙錢謀生變得習慣起來。”[85]由此可見,伊本·西那認為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自食其力的人,不僅可以獲得錢財,同時還可具有獨立的人格,還具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也是伊本·西那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理論教育主要培養社會上的腦力勞動者。這種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的。伊本·西那籠統地提出這種教育有兩種形式,即傳遞式和學術式,但沒詳細介紹具體內容。我們通過介紹他在自己的研究圈內教授學生的史料可以看到,他喜歡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他有時為學生講解,有時讓學生聽寫課文,組織學生討論,有時也用書信解答學生的問題。他重視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調查和思考來掌握知識,為此他還確定了各科專門的參考書籍。在理論知識掌握之後,伊本·西那同樣重視實踐環節,他認為:“如果學生是學醫的,他就應通過臨床實踐更好地掌握知識,積累經驗;如果是學文學的,他就應嚐試用自己的筆去掙錢謀生。”

伊本·西那關於專業化教育階段的論述很具特色,在基礎教育後的分科教育中,他不僅重視哲學家、醫生、科學家的培養,還同等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特別是他在當時就看到了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緊密的聯係,看到個人的才能愛好在專業化教育與職業選擇中的重要作用,並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擇業指導,這在中世紀確屬高見。但因時代的局限,伊本·西那沒能正確地認識到學生才能及興趣、愛好有別的根本原因,他認為這是一種難以了解的潛在原因,對此人是無法識別的,隻有全能的真主才知曉。

伊本·西那關於三個階段的教育,主要是針對男孩進行的。在女孩的教育上,他認同社會上的習俗,即女孩在家中,由家人或家庭教師將道德、宗教及必需的文化知識傳授給她們。按照伊斯蘭社會的習俗,丈夫應當保護和照顧妻子,應在經濟上供養她們,所以婦女不必像男人那樣為養家糊口而去從事各種工作,也就不需要專業化的教育。雖然當時阿拉伯世界曾出現過不少著名的女律師、女詩人和女歌唱家,但伊本·西那認為,這主要歸功於婦女沒有養家的重擔,可以輕鬆地致力於感興趣內容的學習。對婦女來說,她們主要的任務還是做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

(三)道德教育

伊本·西那和其他伊斯蘭教育家一樣,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他認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個人修養,以求得道德完善。能夠提高個人修養,促使道德完美的學問有三種,即個人道德學、家庭道德學和公民道德學。個人道德學是教導人類自己如何生存,為了今世和來世的幸福,人必須具有什麽品質,個人道德學常常把一個人怎樣才能保持靈魂純潔作為課題來研究。家庭道德學是教導家庭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的正確方法。公民道德學是教導人們如何過好公共生活的學問。在伊本·西那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家庭倫理、家庭生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夫妻生活是人類種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障,家庭是構成國家軀體的細胞。所以他強調應保持夫妻關係的純潔,以維護健康的家庭關係。他要求城邦嚴厲製止一切****的生活和私通行為,以免給家庭婚姻關係帶來損害。應教育丈夫和妻子各自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丈夫應保護、照顧妻子,承擔起養家糊口教育子女的重擔,而妻子則應細心周到地服侍丈夫,精心喂養和教育兒女。父母親都應承擔對子女的撫養和教育職責,但當孩子長大結婚後,應讓孩子去獨立生活。若子女繼續和父母親生活在一起,會使年輕人失去進取心,增加依賴性,這樣會給雙方帶來苦惱和麻煩,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不利。孩子獨立生活後仍需孝敬父母,承擔贍養年邁父母的責任。伊本·西那還談到,如果夫妻感情破裂無法調和,也應允許離婚,但他指出這樣會給子女造成不良的影響。

伊本·西那認為,道德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形成的。他說:“一切德性,好的或壞的,都是後天養成的;當一個人尚未形成一定的德性時,會自己養成這些德性,當他的心靈在某種特定的道德特性下發生改變時,他可依靠自己的意誌拋棄它而趨於其反麵。”[86]對人的天性,他認為既非善亦非惡,然而更近善而遠惡。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會促使人發生改變,達到完美。對兒童來講,其可塑性最大。所以他提出對人的道德教育,應從他誕生之時開始。孩子從出生到早期童年階段,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和性格,會影響到他們的道德培養,所以應從兒童尚未養成不好的品行和性格之前就加強教育和培養。他說:“孩子一斷奶,其教育和道德培養就開始了——這發生在他受到應該譴責的道德和討厭性格的侵襲或被其戰勝之前。”由於邪惡的道德會很快侵蝕年幼的孩子,惡習極易獨占上風,如果有任何邪惡的道德和惡習對其施以影響,就會主宰他,到那時他就難以掙脫這些邪惡的道德和惡習,亦無法與其抗爭。伊本·西那認為在人們的品行形成中,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很重視童年時期對兒童所能造成影響的一切,如乳母、教師、朋友。他還談到擇友的問題,指出一定要選擇誌同道合、品行高尚的人做朋友,將之作為自己的鏡子,以他們的優良品質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才不致誤入歧途。也正因為如此,教師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他認為教師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遠不止把知識傳授給他們,學生還從教師那裏獲得許許多多的習慣、思想和價值觀。當教師在認真履行職責,傳授知識的同時,學生會不費力地、無意識地在模仿中效仿了教師的行為舉止和品性。為此,伊本·西那對從事教師的人提出了嚴格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之前,應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當自己有了良好修養後才能去要求別人。這也正如我國所說的:正人先正己,己不正,也不能正人。

對道德教育的方法,伊本·西那提出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榜樣發揮作用,二是道德行為的實踐。伊本·西那主張讓孩子在榜樣的影響下堅持日常道德行為的練習。他和法拉比一樣同意“習慣成自然”的說法,因為道德價值僅為理性所承認是不夠的,它必須在人的心中紮根,通過模仿、習慣獲得良好的品德,使人們心中的“道德感”成為行為結構的一部分,才能達到最後的道德完美。

道德教育還需要獎賞、鼓勵和懲罰。他認為當心靈遵循道德之路時,就應給他們以獎勵,當人的心靈為邪惡所蒙蔽時,也需要懲罰心靈,如生氣的警告和具體懲罰。他說:“人必須準備獎賞和懲罰心靈,以此對其加以調控。”他認為體罰會導致對孩子的傷害,因為過分的打罵會導致仇恨,並得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他提出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使用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