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古代波斯述略

字體:16+-

今伊朗地區已發現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跡。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結束,進入新石器時代。公元前4000年進入金石並用時代。公元前2000年時,原來居住在裏海、鹹海以北草原上的印歐語係諸部族向外遷移。向西遷移的一支後來成為希臘人、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向南遷移的一支人進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成為伊朗人、印度人。伊朗人包括許多部族,其中最強大的是米底人和波斯人。米底人首先建國,公元前612年,米底王國聯合迦勒底王國消滅亞述帝國。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居魯士二世(Cyrus Ⅱ,前590/580—約前529)推翻米底人的統治,建立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奠定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的基礎。公元前330年,波斯亡於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後來,由阿達希爾一世(Ardashir Ⅰ,224—240年在位)重建波斯國,創立薩珊王朝,至651年(一說是642年)被阿拉伯人征服,結束了古代波斯的曆史。1935年,波斯定國名為伊朗。

古代波斯的文明,是與瑣羅亞斯德(希臘文Zoroaster譯音,按古波斯文應是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的名字分不開的。瑣羅亞斯德約生活於公元前7世紀20年代至前6世紀50年代,他創立的一種宗教,依其創立者稱為瑣羅亞斯德教;依其所奉的經典《阿維斯塔》,稱為阿維斯塔教;依其所崇拜的主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稱為瑪茲達教。因為該教崇拜聖火,又稱為拜火教。該教於唐代傳入我國後稱為襖教或火襖教。651年阿拉伯人滅波斯後,一部分不願改信伊斯蘭教又不願交付罰款的波斯人逃亡到印度帕西地方,他們依然堅持原來的宗教信仰,這批人稱為帕西人,他們所信仰的瑣羅亞斯德教稱為帕西教。波斯人模仿蘇美爾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波斯文以後,便追記了口頭流傳下來的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宗教傳說和讚美詩。古代波斯文字原來已經不能釋讀。19世紀上半期,英國考古學家兼外交家勞林遜(Henry Rawlinson)發現了古代波斯國王大流士用波斯文、埃蘭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為自己刻石記功的“貝希斯登銘文”(Behistun Inscription)。經過十多年研究,勞林遜終於釋讀了古代波斯文,後來又釋讀了古巴比倫文,促進了亞述學的興起。

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時代,波斯的文化、文學開始發展,阿契美尼德王朝曆代諸王不僅崇尚武功,也重視文化,大力扶持瑣羅亞斯德教,組織人力收集、整理、編輯、抄寫《阿維斯塔》這部古代波斯的詩文總匯。以後,波斯產生了很多文學作品。享譽世界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素材都是來源於波斯。古代波斯的這種文化氛圍必然影響到古代波斯的教育思想。

古代波斯學校教育不發達,對年青一代的教育是通過國家、社會和宗教團體進行的;所謂“學校”,也不是後世人所理解的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的地方,而是進行政治教育和倫理教育的場所。公元前5世紀時的希臘人在被稱為“曆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Herodotus)關於古代波斯的教育中曾有過記載。他寫道:“他們(波斯人)的兒子在5~20歲受到教育,他們教給他們的兒子的隻有三件事情:騎馬、射箭和說老實話。孩子在5歲之前不能見到自己的父親,而是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2]希羅多德的記述並不十分準確。說古代波斯人的年青一代在5~20歲受教育,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實際上,他們要受教育到26~27歲。說古代波斯人教給他們的兒子的隻有三件事,也未免以偏概全。

關於古代波斯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和古代波斯文獻中反映的教育實踐,可以窺知其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