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七節 曆史地位

字體:16+-

洛克是17世紀英國卓有建樹的思想家。他以其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自由主義政治學說、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學說、功利主義學說和紳士教育學說,在西方思想史上建立起自己崇高的學術地位。“約翰·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91],其學說在當時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反封建的革命思潮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武器,並作為一種係統的世界觀,長期地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精神和製度。

一、主要貢獻

從16世紀到17世紀,隨著文藝複興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進行,這一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一種進步特征:宗教感情的淡漠,對宗教異端的寬容,對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視以及世俗傾向的加強。歐洲中世紀大一統的思想控製已不複存在,每個人都必須在複雜的情況下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獨立的選擇。在當時,雖然社會上所有的人都生活於這種時代的氛圍之中,但是隻有像洛克那樣傑出的人物才能更好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才可能成為自己那個時代的思想代表。“少獨斷精神為洛克的特質,由他傳給了整個自由主義運動。……這種精神氣質顯然和宗教寬容、和議會民主政治的成功、和自由放任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整個一套準則都有連帶關係。”[92]洛克在個人意見上抱試探態度,根本沒有權威主義氣派,而寧願讓每個問題憑自由討論來解決。這使得洛克的體係包含不斷適應學術發展的各種需要的可能性。這“在每一派別都認為自己是絕對真理的唯一代表的時代裏,大可證明洛克的創見”[93]。

洛克的主要貢獻應當說是他的哲學著作《人類理解論》。他對培根的思想加以進一步的發揮,係統地表述了整個經驗主義思維方式。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說培根指出了感性的存在是真理,那麽洛克就證明了共相、思想一般地包含在感性存在之內,或者說,他表明了我們是從經驗獲得共相、真理的。”[94]黑格爾認為,這種形而上學化的經驗主義一般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都認為是最好的考察和認識的方式。科學,尤其是經驗科學是源於這種經驗的進程的。羅素稱讚洛克的經驗主義學說是具有革命性的新說,指出:

在洛克時代,心靈據設想先驗地認識一種種類的事物。他倡導的認識完全依賴知覺作用,還是一個革命性的新說。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曾著手批駁認識與知覺作用的同一化;從柏拉圖時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最後直到笛卡兒和萊布尼茲,都論說我們的最可貴的知識有許多不是從經驗來的。所以洛克的徹底經驗主義是一個大膽的革新。[95]

洛克的哲學為他的教育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思想方法深受當時自然科學所建立起來的數學—力學的世界圖景的影響。一方麵,他強調當時自然科學中所用的觀察、實驗的方法和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因素,就形成了他的經驗主義理論。另一方麵,洛克也重視自然科學中所用的邏輯推理和數學因素,受到笛卡兒幾何學方法的深刻影響,又從經驗論立場對其進行改造。雖然洛克哲學雜有二元論成分,但在教育方麵的運用卻得出了積極的結論:其一,從“白板論”出發,洛克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認定在人的形成方麵,教育的力量比別的事情影響都要大。他的觀點後來被愛爾維修(C. A. Helvétius)發展成為“教育萬能論”。其二,洛克認為我們天生就有幾乎能做任何事情的諸多官能和諸多能力。這種說法與 “白板”說之間存在的矛盾,洛克似乎沒有意識到,但他據此卻提出了必須培養人的理解力、判斷力和思考力的積極主張。洛克指出,要想學會生活就不能隻盲從權威和書本,隻有思考才能使我們在閱讀中獲得真實的知識,從而將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洛克是重視形式教育、重視智力發展思想的先驅。

洛克對教育的另一個貢獻是係統闡述了紳士教育理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他的教育思想屬於貴族教育傳統。洛克受到卡斯底格朗和蒙田等人貴族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這突出表現在他希望通過教育形成完整、全麵的人格,把教育視為一種在本質上是性格陶冶、性格訓練的活動,而不隻是知識的傳授。因此,洛克把德行的培養放在首位,禮貌教育和人情世故的教育也受到較多的關注。但另外,洛克的教育理論又超越了貴族教育傳統。他受到培根和當代科學家如他的好友波義耳和牛頓等人的影響,十分重視科學和各種工藝技術。洛克對貴族教育傳統的激進的背離,最突出地反映在學習計劃方麵。傳統的貴族教育的中心內容是古典文學和騎士製度的混合物,而洛克學習計劃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實用性”,把它作為評判和選擇學習科目的主要標準。雖然按照慣例,他不得不承認拉丁文、擊劍等是“上等人”的教育所不能缺少的,但在進一步的討論中,他實際上又否定了這些隻具有“裝飾”作用的教學內容,從而使教育進一步擺脫了古典主義和習俗的束縛,發展了為紳士的現實生活服務的新教育,並因此被譽為“穿著貴族外衣的新興中產階級”的教育思想的代表。[96]即便在紳士風度的培養方麵,洛克也不同於傳統的貴族教育。他反對禮儀太煩瑣和矯揉造作,也以實用、功利為原則。在他看來,講究禮儀和風度翩翩是為了獲得人們的尊重和好感,從而有利於紳士的事業發展;而過分地講究禮儀隻會招致厭惡,其結果適得其反。

洛克對於教育的又一個重要貢獻是發展了人文主義教育家關於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將教育的方法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自然主義人性論和唯物主義經驗論是洛克心理學思想的兩個主要理論依據。文藝複興以來,人文主義運動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就是自然主義人性論。人文主義者把人類本性看作一種自然的本性,它既不是神給予的,也不是人造的,而是一種天性;其基本傾向是要求“自我保存”。洛克無疑受到當時的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方式的影響,企圖在直接的觀察和比較中探求人的一般本性。他的人性論成為他的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的重要根據。洛克認定本性“不可改移”,並強調這種本性在不同的兒童身上存在著極大的個性差異;因此,他認為有必要細心觀察、深入研究各個兒童的個性特征,然後因勢利導,使其向善。如果說在德育方法上洛克注重研究兒童的個性差異,他的智育方法則更多地基於對兒童一般的年齡特征的研究。

二、對後世的影響

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從洛克時代以來到現代,在歐洲一向有兩大類哲學,一類學說與方法都是從洛克得來的,另一類先來自笛卡兒,後來自康德。”[97]他認為,洛克的繼承者首先是貝克萊和休謨,其次是法國哲學家中不屬於盧梭派的那些人,再次是邊沁(J. Bentham)和哲學上的激進主義者,最後是馬克思及其門徒。由於洛克哲學存在著內在矛盾,動搖於唯物主義一元論與二元論之間,沒有徹底貫徹唯物主義原則,因而他所留下的哲學遺產既是以狄德羅等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淵源,又成為以貝克萊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思想淵源。

在整個18世紀,洛克被視為教育方麵的權威,其思想不斷地被援引。《教育漫話》一書被譽為“標誌著西方哲學、社會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轉折點”[98],和17世紀學校教育的“大憲章”。“通過這本書,大部分教育哲學的精髓就能夠帶到即將來臨的新時期。”[99]17世紀末,洛克著作最早的法文翻譯者認為,盡管洛克關心的隻是一部分社會精英的教育,但他的所有原則幾乎都是普遍適用的。

洛克的教育思想對18世紀英國的家庭教師教育和學園教育產生重要影響。17世紀後期,文法學校仍強調古典語言的教學,與社會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教師和學園應運而生,將埃利奧特、培根、彌爾頓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進步教育思想付諸實踐,提供工商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實用課程。洛克以 “功用”作為選擇學習科目的主要標準,主張文實結合。他的教育思想成為這種新教育的理論支柱。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對文法學校的批評和對紳士私人教育的倡導,引發了 18世紀英國關於 “公學教育和私人導師的教育,何者更可取”的熱烈討論。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洛克的影響。拉夏洛泰(L. La Chalotais)、孔狄亞克(E. B. Condillac)和愛爾維修等人都受到洛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影響,認為個人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受的教育,並根據這種觀點推論出國家的性質依靠於其公民所受教育的性質,教育對國家的支持是社會改革的基本條件,因而倡導國民教育。他們的主張為西方國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盧梭的教育思想也受到洛克的深刻影響。他對許多教育問題的討論大都基於洛克提出的問題,或是異議,或是修正和發展。例如,關於鍛煉的思想,關於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的觀點,以及培養感覺等主張,是對洛克有關思想的詳盡發揮。盧梭關於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亦與洛克關於兒童的本性“不可改移”的觀念相聯係。盧梭對“事物”及其效用的重視,更是受到洛克的很大影響。因此,盡管盧梭的教育體係與洛克的教育體係有很大區別,如前所述,洛克的教育體係總體上是建立在“白板說”基礎之上的,由此而傾向於外鑠論或形成說,而盧梭的教育思想則傾向於內發論或發展論。但毋庸置疑,二者思想中仍不乏相通之處。洛克教育思想中的不少觀點在盧梭那裏得到重要的發展,成為西方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淵源之一。

[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34頁。

[2] 洛克偶爾也論及平民教育。如1697年,他曾為英國“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定《工人學校草案》。此方案並未施行,但從中可以看出作為資產階級貴族代言人的洛克對於工人子弟教育所持的態度與對資產階級子弟教育(紳士教育)所持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洛克有關這方麵的論述本書暫付闕如。

[3] W. 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上冊,李珩譯,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270頁。

[4]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第1卷,王佩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27頁。

[5] 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頁。

[6] 參見《文明的進程》,第1卷,第122頁。

[7] 《西方教育史》,第208頁。

[8] G. H. Bantock,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eory,Vol. I,Artifice and Nature,George Allen & Unwin,1980,p.227.

[9] 蒙田:《蒙田隨筆全集》上卷,潘麗珍、王論躍、於步洲譯,譯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頁。

[10]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34頁。

[1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26頁。

[12] 參見呂大吉:《關於洛克與天賦觀念論的論戰》,載《外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經驗論與唯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頁。

[13] 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頁。

[14]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頁。

[15] 索利:《英國哲學史》,段德智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頁。

[16] 洛克:《論宗教寬容》,吳雲貴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2頁。

[17] 《論宗教寬容》,第1~2頁。

[18] 呂大吉:《西方宗教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頁。

[19] 洛克:《人類理解論》上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70頁。

[20] 洛克:《教育漫話》,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頁。

[21] 洛克:《教育漫話》,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頁。

[22] 洛克:《理解能力指導散論》,吳棠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頁。

[23] 陳修齋:《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頁。

[24] 《教育漫話》,第23頁。

[25] 《教育漫話》,第27頁。

[26] 《教育漫話》,第71頁。

[27] 《教育漫話》,第223頁。

[28] 《教育漫話》,第97頁。

[29] 《教育漫話》,第96頁。

[30] 《教育漫話》,第96頁。

[31] 《教育漫話》,第24頁。

[32] 《教育漫話》,第25頁。

[33] 《教育漫話》,第25頁。

[34] 《教育漫話》,第33頁。

[35] 《教育漫話》,第42頁。

[36] A·古謝伊諾夫、Г·伊爾利特茨:《西方倫理學簡史》,劉獻洲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91頁。

[37] 《人類理解論》上冊,第199頁。

[38] 《人類理解論》上冊,第329頁。

[39] 《教育漫話》,第43頁。

[40] 《教育漫話》,第47頁。

[41] 《教育漫話》,第51頁。

[42]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45頁。

[43] 《教育漫話》,第123頁。

[44] 羅國傑、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頁。

[45] 《文明的進程》,第1卷,第155~156頁。

[46] 《文明的進程》,第1卷,第91頁。

[47] 《教育漫話》,第61頁。

[48] 《教育漫話》,第61頁。

[49] 《人類理解論》上冊,第103頁。

[50] 《教育漫話》,第50~51頁。

[51] 《教育漫話》,第55頁。

[52] 《人類理解論》上冊,第250頁。

[53] 《教育漫話》,第151頁。

[54]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94頁。

[55]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35頁。

[56]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7頁。

[57] 《人類理解論》下冊,第644頁。

[58]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00頁。

[59]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39頁。

[60]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95頁。

[61]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35頁。

[62] 《西方教育史》,第275頁。

[63]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94頁。

[64] 《教育漫話》,第189頁。

[65] 《教育漫活》,第191頁。

[66] 《教育漫活》,第187頁。

[67] 徐輝、鄭繼偉:《英國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2~93頁。

[68] 《人類理解論》下冊,第596頁。

[69] 《人類理解論》上冊,第376頁。

[70]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73頁。

[71] 《教育漫話》,第196頁。

[72] 《教育漫話》,第125~126頁。

[73] 《人類理解論》下冊,第666~667頁。

[74] 《人類理解論》下冊,第676頁。

[75]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9頁。

[76] 《教育漫話》,第59頁。

[77] 《教育漫話》,第164頁。

[78] 《教育漫話》,第166頁。

[79]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59頁。

[80] 《教育漫話》,第197頁。

[81]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頁。

[82]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24頁。

[83]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7頁。

[84]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53頁。

[85]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65頁。

[86]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62~63頁。

[87]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17頁。

[88]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90頁。

[89]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93頁。

[90] 《理解能力指導散論》,第39頁。

[9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2頁。

[92] 《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36頁。

[93] 《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上冊,第272頁。

[94]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第137頁。

[95] 《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40頁。

[96] 參見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eory,Vol. l,p.244.

[97]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174頁。

[98]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Vol. 3,p.176.

[99] 《西方教育史》,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