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孔狄亞克的啟蒙教育思想
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與法國其他啟蒙思想家不同的是,在啟蒙運動的政治理論上未提出特別有影響的宏論,但他的哲學認識論卻使他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尤其是認識論史上的一個關鍵性的哲學家,成為認識論曆史轉折點上的重要人物。應當說,孔狄亞克在教育問題上的論述沒有其他啟蒙思想家那麽直白,從他的著述中我們也無法進行直接的研究。這裏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實際上也就是研究他的哲學認識論思想如何對人們的教育觀念的變革所起的作用。
孔狄亞克,1714年9月30日生於格榕諾布爾(Grenoble)。他性格內向,喜愛鑽研,涉足的學術領域十分廣泛,因此被稱為18世紀法國的哲學家、語言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深受洛克思想的影響,其《人類知識起源論》(Essai Sur L’ Origine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1746)成為洛克的《人類理智論》之後又一部研究感覺經驗論的重要著作。他的一生與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們過往甚密。伏爾泰對孔狄亞克讚賞備至,甚至將他與洛克相提並論。他與教育相關的事跡可以從他編寫的教材,如《學習教程》《邏輯學》略見一斑。由於他發表了一套為帕爾馬法國宮廷年輕的斐迪南公爵設計的學習大綱,因此有的教育史學家評論說:“孔狄亞克是一位公認的教育學專家。”[40]他於1780年2月逝世。
作為一個感覺經驗主義哲學家,孔狄亞克的哲學認識論思想發揮了洛克的觀點,具有明顯的政治和教育意義。
一、感覺主義思想
孔狄亞克充分肯定人類的認識活動始於感覺,又都可以歸結為感覺,成為感覺轉換了的形式。他極力推崇感覺是人類心靈在認識過程中最初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他認為,感覺可以為我們提供認識真理的材料。它至少包含兩種帶有關鍵件的因素,一是我們感覺到了的感知,這需要感覺器官作為媒介。隻有在具備感覺器官的條件下,才能有感覺經驗,才能對感覺有所感知。二是我們與外界事物的關係。這就是說,必須有外界存在的事物和我們發生關係,我們才能有感覺。外界事物的刺激是產生感覺的原因。感覺為認識活動提供材料,感覺材料是認識活動最初取得的簡單的成果,卻不是認識的對象。認識的對象是真實的客觀事物。
孔狄亞克認為從認識主體方麵看,感覺產生於感覺器官,即感官。一種感官專司一種職能,產生一種感覺,不能兼及別種活動,攝取其他感知經驗。
顯然,孔狄亞克是一個堅定的感覺主義者,一再宣稱感覺是人類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表明,如果我們有特殊的觀念和一般的觀念,我們的理智就能夠進行各種活動,我們就有各種欲望以及或服從或抵製的**;如果愉悅和苦惱是我們能力的發展的唯一的基質,那麽,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我們的知識和**是與感覺相伴而生的歡樂與痛苦的結果。總之,我們的一切理智活動和情緒的變化都可以追溯到感覺。
二、經驗主義思想
在法國曆史的轉折點上,孔狄亞克樹立以經驗為核心的新體係。他勸導人們傾聽經驗,關注經驗和習慣,無論是感性知覺或創製觀念,都涉及經驗和習慣,都來源於經驗,爾後形成習慣。經驗主義重視經驗,緊緊把握經驗而追蹤人類認識的根源,圍繞經驗而展開認識論的探討。他說,我們唯一的目的應該是求教於經驗,根據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來進行推理。孔狄亞克注重活動和環境對人類認識發生的作用,因此他對經驗的解釋含有唯物主義因素。他強調經驗很早就對我們起作用,從那裏可以獲得觀念;觀念來源於感覺,感覺是經驗中的基本因素,一切經驗都可以劃歸為感覺。感覺是外界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的結果;經驗自然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物質的東西作為前提的。孔狄亞克也注意經驗,包括觀察,通過觀察而獲得的事實擁有獨立性和客觀性,這也是對經驗做的唯物主義的論證。
三、知識學思想
哲學史學家們評論17、18世紀西歐哲學家的思想時認為,尋求確定的知識,並為這種知識建立基本原則是哲學家們的一種趨同現象,他們力圖發掘人類認識的基礎,借以構築知識大廈。孔狄亞克就是在這種思想模式下撰寫《人類知識起源論》一書的。在書中他肯定通過感覺產生觀念、概念,觀念、概念可以分解和組合。這部書的主要目的是要研究人類精神,了解人類精神的運動,觀察這種活動以什麽方式而相互結合,注意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以便獲得我們可能具有的一切智慧。孔狄亞克與洛克一樣反對天賦觀念說。他說:“哲學家們從假定天賦觀念出發,開頭就鑄成大錯,是不能得到知識的。他們那些應用在抽象名詞上的原則,隻能產生出一些荒唐可笑的意見,隻能憑借那種必然圍繞著它們的蒙昧來負隅頑抗,抵製批判。”[41]孔狄亞克所指的哲學家就是以笛卡爾為首的笛卡爾派哲學家。孔狄亞克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外界事物、外界環境對人類認識所能起到的作用,堅決反對天賦觀念說。他說:“我不能進一步知道天賦觀念的體係屬於誰,屬於哪個民族或哪些哲學家;但是這些體係大大阻礙了推理藝術的進步,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42]
孔狄亞克強調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感覺,隨著感覺的擴展,人類知識的範圍也日趨擴大,而感覺是人類的感覺器官受到外部事物刺激的結果。在處理知識的問題上,他指出要記取自然的教誨,即進行觀察、分析的教誨,通過觀察、分析而建立科學。觀察、分析是認知主體的心理活動,要實現這種活動,必須有外部事物的存在作為前提。孔狄亞克的知識論思想顯然比洛克前進了一步。因為洛克是這樣規定知識的,即知識同觀念打交道,是對兩個觀念相左與否的知覺,有了這種知覺,才算有知識。如果沒有這種知覺,盡管我們可以猜測和信仰,但那還不是知識,沒有達到成為知識的程度。在洛克看來,知識是認知主體的觀念。事實上,它設定觀念是思想的材料,而不涉及觀念所由以形成的物質事物。經驗不是關於實在世界的經驗,而是關於經驗本身的經驗。
由於在認識論上,孔狄亞克堅持經驗主義、感覺主義路線,反對笛卡爾等的唯理主義者的認識論體係,著重反對他們的形而上學的思想,因此,孔狄亞克說:“要認知風景,驀然看她一下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漸次看它每部分。與其以一瞥而總覽一切,我們不如把眼光連續不斷地落在一個對象、又一個對象上。這是自然教誨我們的一切。如果她給我們立刻觀看許多事物的能力,她也給我們隻注視一件事物的能力,這就是:引導我們的眼睛趨向一個單一的事物,這是一種能力,它是我們組織的結果。依靠這種能力,我們獲得從視覺得來的一切知識。”[43]這裏,孔狄亞克提出了獲取知識的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相對應。分析法重觀察經驗,從觀察經驗中吸取知識。
當然,孔狄亞克把人類的認識歸結為或還原為感覺,使之單一化,成為一維的線性活動,忽視了認知結構的層次性。為此有學者評論說,他的《感覺論》精心定製了一種知識論,這種知識論是完全建立在由感覺提供和由觀察心靈以純粹被動的方式接收來的原始材料之上的。他認為感覺不僅是感官、知覺範圍以內的人類經驗的各種不同的內容的終極源泉,也是人類思維過程的一切更複雜的活動的終極源泉。注意、比較、分辨、抽象,甚至我們最深奧的觀念的組合,都被僅僅看作具有或多或少明顯性質的感覺的變形。
值得注意的是,孔狄亞克的《學習教程》雖然是一個學習計劃,但它具有曆史意義,因為它是早期的一個課程範例。它旨在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而不是去積累。它盡力為兒童把人類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按自然順序排列,從人類最早期的神話開始,直到現代的科學。在這裏,孔狄亞克不僅在近代有關綜合課程的概念方麵,而且在隨後形成的有關兒童應依照自己的發展階段再體驗人類的曆史方麵,都是一位先行者。[44]在這一點上,他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波及盧梭。
四、哲學思想的教育學意義
首先,孔狄亞克繼承了洛克的思想,包括他的白板論思想。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不僅在價值上平等,而且在智慧、才能和稟賦上也是平等的。兒童降生時,頭腦是一張白紙,既無原始的罪惡,也沒有原始的功績。假定世襲的優越性不過是支持貴族特權的一種詭計,如果人確實通過教育培養和環境熏陶全都可以逐漸完善,那麽,就沒有為社會不平等辯護的理由了。[45]
其次,孔狄亞克注意到如何發揮人的才智,也注意到教育和環境對人的決定作用,並由感覺主義引申出革命性的結論。他在《學習教程》中指出,我們應該剖析精神,觀察理智的活動以及心靈的習慣和觀念的形成。人類的知識進步遲緩,正是因為人沒有充分的認識自己的精神,也沒有感到運用這種精神的必要性。理性的出現並不受年齡的限製,需要讓兒童認識自己心靈的能力,使他感到有必要加以利用,因此,必須改革教育,創造環境,為兒童提供進行觀察和開發才智的機會,使之取得經驗,培育良好的習慣。馬克思和恩格斯評論說:“因此,人的全部發展都取決於教育和外部環境。把孔狄亞克從法國各學派中排擠出去的正是折衷主義哲學。”[46]他們正確地闡明了孔狄亞克的觀點,說他證明了不隻有心靈,還有感覺;不隻有創造觀念的藝術,還有感性知覺的藝術關係到經驗和習慣。但既然教育和外部環境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為了適應人的發展需要,政治體製和行政機構就應該實行相應的變革。盡管孔狄亞克在表達這種觀點時有些含蓄,但其思想已經自然地包含著這種邏輯結論。
最後,孔狄亞克認為人才是學習的結果。在人才既然不是天生的,那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問題上,孔狄亞克的回答是:人才是學習的結果。進一步說,人是通過感覺獲得知識、認識真理、增長智力的。人的知識、能力來源於感覺。“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說明我們的一切知識和一切能力如何都來自感官,或者說得更確切一點,都來自感覺。”[47]這是他在《〈感覺論〉的理論節要》一文中的開篇語。
孔狄亞克的啟蒙教育思想是通過他的啟蒙哲學來傳遞的。他的感覺主義經驗論的認識論不僅為人類獲得知識、洞察世界和自然探明了路線,而且也為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方法和途徑。但必須指出的是,他在哲學領域為法國啟蒙運動掃清了道路,奠定了認識論的基礎,實際上為法國18世紀的唯物主義思潮做了重要的準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愛爾維修成為他的追隨者,“直接受孔狄亞克的影響而寫成的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同代人愛爾維修所著的書名難以翻譯的《精神論》”[48]。該書承襲了他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變形的感覺的學說,去掉了他思想中的唯靈主義因素,變更他的體係結構,展現那裏蘊含的革命成分,使之成為有力的鬥爭武器。不僅如此,愛爾維修的倫理唯物主義在邊沁的政治哲學中變成功利原則。這種原則傳播趨樂避苦思想。英國的J. S·密爾以愛爾維修為中介,接受了孔狄亞克的思想,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由經驗派生出來的,人的性格能夠通過教育和社會的改革變更到無限定的程度。傑斐遜在思考教育與民主政治和政體的關係這個最具現代性的問題時,也是通過愛爾維修繼承了孔狄亞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