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章 18世紀法國的國民教育思想

字體:16+-

18世紀中後期,在極具穿透力和感召力的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法國教育思想發展的一個突出的特色在於法國國民教育體係的建立與為國民教育實踐大發展所做的理論準備——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的逐步成熟。

為把教育製度從教會的控製下解放出來,拉夏洛泰、杜爾閣、米拉博、塔列蘭、雷佩爾提等相繼對法國國民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主張建立一個完整的國民教育體係,為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強盛提供合格的高素質的國民。

1763年,拉夏洛泰的《國民教育論》、1775年杜爾閣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呈遞的《回憶錄》、米拉博的《國民教育工作》、塔列蘭的《教育改革計劃》、雷佩爾提的遺作《創建國民教育體係的計劃》均成為顯示這一時期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的主要文本。這些著作或教育改革計劃就國民教育性質、民族國家的國民教育權利與職責、國民教育的目的、國民教育與國家發展、國民教育體係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成為構築法國國民教育思想寶庫的直接理論源泉。

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經受了法國大革命血與火的洗禮與考驗,而且一些關於法國國民教育理論的探索正是在大革命期間進行的,在大革命中獲得了直接的生長性營養。相對於這一時期法國國民教育思想所作出的世界性貢獻來說,法國國民教育實踐則顯得相對滯後。法國國民教育在實踐方麵的一個直接表現為:1795年,議會在疲倦不堪的情況下接受了一項很粗略的計劃,規定在每個縣或鄉的一所或數所學校進行讀、寫、算和共和國的道德教育,不過教師要完全依靠學生交納的學費生活。但這種狀況並不意味著法國國民教育思想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次。法國國民教育的偉大理想在拿破侖時期及其以後逐步演化為現實,隻要仔細研究這一時期法國國民教育家或熱心於國民教育的人們所提出的發展國民教育的原則和建議,就能明白這些原則和建議多已包括在拿破侖時期中央集權製國民教育體製的建立中,包括在基佐的教育改革事業中,包括在費裏所追求的法國國民教育免費、義務、世俗化三項基本原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