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思想

字體:16+-

雷佩爾提(Louis-Michel Lepelletier,1760—1793),法國政治活動家,早年曾以貴族代表身份進入法國議會,力主處決國王。1793年1月20日,遭狂熱的保皇黨人暗殺身亡,年僅33歲,成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英雄和共和國的殉難者。

羅伯斯庇爾與其他5位委員受國民公會之命負責教育發展期間,在雷佩爾提的遺作中發現了一份關於創建國民教育體係的計劃。1793年7月13日,羅伯斯庇爾在國民公會上宣讀了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羅伯斯庇爾懇請大家認真傾聽雷佩爾提創建國民教育體係的建議,並聲稱自己完全讚同雷佩爾提的建議,認為雷佩爾提的被害使共和國國民教育事業的發展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雷佩爾提在自己的計劃中,首先對孔多塞所提出的國民教育原則表示讚賞,同時接受了孔多塞把國民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的思想,即國民教育體係由初級小學、高級小學、中等學校及專門學校組成。但同時指出,孔多塞隻是宣布了普及初等教育的美好理想,而對實施普及初等教育的物質條件卻未能進行認真考慮。

一、“國民教育之家”的教育

為真正實現國民初等教育的普及化,雷佩爾提力主創建“國民教育之家”,招收所有5~12歲的男孩和5~11歲的女孩入學;學生的一切費用由政府負擔,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在於向富人征收的累進所得稅以及兒童自己勞動的收入。

在兒童教育問題上,雷佩爾提認為兒童不僅僅屬於他們的父母,更屬於國家。為了國家的利益,家長有義務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必要的教育,而不應該將孩子的教育視為個人的私事。兒童進入“國民教育之家”後,必須過一種簡樸而有序的集體生活。兒童們穿同樣的衣服,吃相同的食物。“國民教育之家”為把兒童培養成為身體健康、熱愛勞動、遵守紀律的公民和愛國主義者,須向兒童實施包括智育、德育、體育及勞動教育在內的全麵教育。在智育方麵,雷佩爾提要求“國民教育之家”向兒童提供閱讀、寫作及算術教育,男孩子在這裏還要學習基本的測量及設計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麵,注重教兒童學唱國歌及其他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向兒童講述法國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重大曆史實踐;講授憲法的基本原則,以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撒下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種子。雷佩爾提主張道德教育應追求實效,道德教育的實施必須適應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應從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雷佩爾提反對向兒童進行宗教教育,在兒童的教育內容中不應包含宗教內容。在體育方麵,雷佩爾提認為教育者應重視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引導學生開展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雷佩爾提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他主張在“國民教育之家”內不設服務人員,一切事情皆由兒童自己完成,可以讓兒童參加適合他們的勞動,以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這類勞動包括平整路麵、打掃衛生、粉刷牆壁等以及到田野中從事較輕的農業勞動。女孩子則可以參與洗衣、縫補之類的勞動。通過參與這類勞動,逐步培養兒童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關於勞動教育的意義,雷佩爾提曾有如此的認識:“我在這裏談的不是某種專門手藝,但是我要求培養開始作難活時的勇敢精神,在執行艱難任務時的毅力,在進行勞動時的堅決性,以及將它進行到底的頑強精神,所有這些都是一個愛勞動的人的特點。”“應當給你們的學生培植這種愛,應當在你們的青年學生身上發展這種趣味、這種要求、這種勞動習慣,到了將來,他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容易起來,他們除自己本身以外將不去依靠任何別人。”[27]

二、“國民教育之家”的管理

由於“國民教育之家”擔負著為共和國培養合格國民的職責,如何加強“國民教育之家”的管理就成為雷佩爾提著意思考的問題。接納學生家長參與“國民教育之家”的管理,是雷佩爾提提出的一項主要措施。他建議每所“國民教育之家”成立一個由52名學生家長組成的家長理事會參與教育行政事務管理。理事會每月召開一次會議,討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每位學生家長一年要在“國民教育之家”生活一周,參加全部的教育活動,並在每月召開的家長理事會上提交自己的觀察報告。在學生管理上,雷佩爾提師法古希臘城邦斯巴達的學生管理模式,實行統一平等的管理。“國民教育之家”的孩子“由共和國撫養,在神聖的平等法律之下,兒童們穿著一樣,同桌吃飯,受同樣的教養,得到一樣的關懷和愛護”[28]。“國民教育之家”的學生滿12歲之後開始分流,成績優秀者通過考試進入中等學校和專門學校深造,其餘的則步入社會就業。

三、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的命運

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被羅伯斯庇爾在國民公會上宣讀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讚成者與反對者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讚成者認為實施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可以滿足廣大民眾對知識的渴望,能夠切實提高教育民主化水平,最終極大地提高法國國民的素質。反對者則認為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脫離了當時法國的社會實際,計劃耗資過大,且可能剝奪家長讓孩子在農忙季節參加農業勞動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深受羅伯斯庇爾的重視,最後經過部分修正後在1793年8月13日以國民公會法令的形式頒布。可惜的是,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計劃在實施了兩個月之後又因故被廢止。然而雷佩爾提的國民教育思想卻為後人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他希望通過“國民教育之家”的開辦,“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他們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成長;鍛煉他們的耐力、靈活性與運動技巧;增強他們忍耐疲勞、忍受惡劣氣候及適應艱苦生活的能力,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國民。[29]雷佩爾提國民教育理論的全部認識基礎在於:“兒童的一切屬於我們……所有屬於共和國的一切均須置入共和國的模子鍛造。”[30]

不同的學者對18世紀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的認識是不一致的。阿蘭(Allain)主教認為這一時期對知識與真理的追求及由此產生的富有成果的觀念,並未被所有的黨派所認識、所接受。考姆培瑞(Gabriel Compayrè)則認為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主張國家保證個人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接受盡可能多的教育的國民教育計劃身上。由於當時的法國社會資金匱乏、內外交困、社會動**不安,許多國民教育計劃未能得到實施,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些國民教育計劃的思想價值。這些國民教育計劃既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發展教育的願望,又適應了法國為新的國家培養新的國民的實際需要。在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感召下,法國國民教育思想家們將國民教育理解成一項由國家負責實施、並對國家發展發揮重大作用的事業。法國國民教育思想家們在國民教育問題上形成了這樣一些認識:國民教育是國家與政府的一項不可推卸的神聖職責;國民教育的開展有賴於完整的國民教育體係的確立;國民教育體係必須彼此銜接、互相促進;初等教育實施義務製,不論兒童出身、性別、家庭背景,一律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國民教育應盡可能地與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聯係起來,以體現國民教育的實用價值。同時,國民教育還應實現理性能力訓練的目標;接受國民教育既是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個人對國家所承擔的一項義務。應通過國民教育的實施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學生對政府負責、對國家忠誠的態度。關於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的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馬林森在《西歐教育思想》一書中所做的評論:“法國的國家主義強調公民在政治活動中所承擔的責任,公民的成就必須與國家、民族的利益保持一致。社會向兒童提供教育,主要原因在於孩子們將在未來成為法國國民,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從教育中獲得利益。學校教育所承擔的兩項最重要的任務是造就國民,培養孩子們具有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31]

[1] 吳式穎:拉夏洛泰及其《論國民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第20頁。

[2] 朱旭東:《歐美國民教育理論探源——教育製度意識形態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頁。

[3] 《歐美國民教育理論探源——教育製度意識形態論》,第88~89頁。

[4] 約翰·S·布魯巴克著:《教育問題史》,單中惠、王強譯,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頁。

[5]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p.156~157.

[6]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67.

[7]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74.

[8]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77.

[9]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79.

[10]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81.

[11] French 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182.

[12]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p.64~65.

[13]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67.

[14]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64.

[15]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64.

[16]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64.

[17]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68.

[18]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0.

[19]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0.

[20]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1.

[21]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2.

[22]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2.

[23]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3.

[24]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6.

[25] 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28頁。

[26]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79.

[27] 曹孚編:《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頁。

[28] 邢克超主編:《戰後法國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頁。

[29]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121.

[30] Educ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p.121.

[31] M. A. Vernon Mallinson,The Western European Idea in Education,N. Y.:Pergamon Press,1980,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