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裴斯泰洛齊的全麵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一、論全麵和諧發展

裴斯泰洛齊在《天鵝之歌》中總結他一生實踐的“初級教育思想是一種關於順乎自然地發展和培養人的德、智、體的主張”[45];是發展和培養人的“各種能力”和“力量”;人的各種力量的內在聯係體現在人的“腦、手、心”三者的協調、和諧、均衡的發展,以達到“追求人的完善”。

裴斯泰洛齊這一和諧發展的思想基礎是盧梭的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和萊布尼茨的“單子論”“預定和諧的思想”。萊布尼茨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無數的精神實體“單子”所構成的,這些“單子”是上帝所創造和安排的。它們本身要求發展,而且相互依賴。裴斯泰洛齊接受了這些觀點,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發展的能力和欲望,這種永不熄滅的發展欲望“存在於人的各種力量的本質裏”,其本質是“追求人的各種力量的完善”,使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46]

和諧發展的理論依據是裴斯泰洛齊的人性統一性思想。他認為:人的天賦本性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人類才能的整體性是種族的神聖而永恒的天賦。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是人性的整體性。教育必須努力使人的能力得到完善、圓滿的發展。如果“僅僅使人性的某一方麵特殊的發展,這是不正常的、錯誤的”,“它將損害和毀壞人的天性的均衡,它意味著使用非自然的訓練方法產生片麵發展的人”。[47]裴斯泰洛齊指出:“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的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麵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照顧到它們的完全平衡。”因此,裴斯泰洛齊提出:“體力與心靈的培養要和智力培養達到和諧與一致”“這樣我們的各種力量達到了平衡,這種平衡生動地證明了我們的本性的統一,由這種統一產生一種凝聚力。”[48]他還指出:“對這種人的各種力量完善的追求,在初等教育裏實施是不可能完善的,但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則普遍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同樣是確定無疑的。”[49]這裏要求德、智、體和諧、平衡地發展,實際上反映了他那個時代對人的智力、思想、道德和生活能力的全麵發展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以人性的統一為依據的。由於時代的局限,還不可能從大工業社會的要求來認識人的全麵發展,然而不可否認這一思想是他在教育思想發展上的一大貢獻。

腦、心、手三者的發展,如何才能協調起來呢?裴斯泰洛齊認為,大自然所創造的人具有一種自身本體的、把全部能力統一起來的力量,但是如果一個人所想的與行動不一致,行動與感情判斷完全不符,那他是分裂的、不一致的個人,表明三種能力的發展是不協調的。這時需要使他的腦子的能力服從於高尚的心,也就是應該把愛、信仰、道德貫徹到思想和行動中去,思想和行動一旦服從人的道德、意誌和愛,人就能真正取得自身的協調一致。因而人的教育一方麵是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腦、心、手的能力;另一方麵又要求三種能力相互協調發展。裴斯泰洛齊強調德育的地位,對德育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

二、論體育

裴斯泰洛齊非常重視體育。他認為:體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潛能獲得發展的基礎,是人的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體育的任務是發展兒童的身體、力量和技巧。體育的最簡單要素是關節的活動,它表現為最簡單的活動,如:打擊、跳、撞、拉、轉、壓、振動等。它是全身複雜運動的基礎,也是體力活動和體育的要素。以此為體育教學和訓練的起點,從容易進行的運動開始,繼而進行更為複雜、難度更高的運動。

裴斯泰洛齊對體育運動的設計提出了要求,認為應采用從易到難、自然進展的方式來設計體育,循序漸進。體育運動設計應根據兒童年齡和體力強度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多種體育運動。進行體育運動時還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兒童早期,體育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最有益於兒童的運動。例如,身體健康的、體力虛弱的,或是患有某些疾病的,都應按照他們的情況和需要來設計和選擇體育運動。他提出:“體育決不應該局限於目前用‘體操’這個名稱來命名的那些運動,這些運動一般是運用四肢,由此增強了體質,鍛煉了技巧;然而還應該為訓練全部感官設計出專門的運動。”[50]

體育的基本方法是練習。“惟有通過練習,那些看來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產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夠發展起來的。”[51]裴斯泰洛齊還認為體育動作的練習應該與感覺的訓練、思維的練習協調起來;四肢的基本練習,必須很自然地與感覺的基本練習協調起來,也必須與有關思維的機械練習協調起來,以便使體力、感覺、聽覺和思維同時得到發展。

體育運動對於身體和道德教育同樣是有價值的。他認為:“如果體操訓練得當,對於促進兒童的歡樂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歡樂和健康則是道德教育的兩個十分重要的目的。”[52]此外還可以培養“團體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對於兒童的個性和品質的發展也有重大的作用。對兒童進行持久的體育鍛煉,有利於兒童“勤奮的習慣、坦誠的性格、個人勇氣、吃苦耐勞”等個性和品質的培養。[53]

三、論智育

智育是全麵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育問題上,裴斯泰洛齊花費了較多的精力和心血去研究。他竭盡全力去發展教育和研究教學方法,以期“人類能夠自己幫助自己”[54]。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發揮人的才能和天賦。”[55]圍繞這一基本任務,智力教育及有關的文化教育就應該順乎自然地發展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判斷力,學習邏輯規則。“邏輯規則是思維的方法。”[56]顯然,在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問題上,裴斯泰洛齊認為“初級教育一個最基本的目標是把人的思維能力上升為成熟的判斷力”[57],一切教育的目的應圍繞能力的培養而展開。絕不可以往年輕人的腦子裏灌一大堆難以理解的無用的知識。他認為,一個裝滿知識的低能兒是教育的失敗。人應該做到既掌握必要的知識,又有實際工作的能力。

在知識與智力發展問題上,裴斯泰洛齊認為隻有掌握了完美無缺的專門知識,才能具備判斷力。專門的知識是通過各種課程的學習而獲得的,這是能力增長的基礎。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必須同智力緊密相連,不能孤立地傳授知識。“課堂教學最迫切的任務是發展人性中存在的、需要進一步發展的力量。”[58]

如何發展智力呢?裴斯泰洛齊認為,首先要了解智力發展的要素。智力發展是以各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而各學科又是以直覺為基礎的。他說:“每一根可以理解的線,每一個認識的尺寸,每一個有意義的詞都是人們理解的結果,是由成熟的直覺產生的結果。直覺是認識事物的絕對基礎。”構成直覺的要素是什麽呢?他發現每一個通過直覺可以理解的事物都具有數字、形狀、名稱等特性。他說:“我認為,認識一個事物的單麵性和多麵性,它的形狀和名稱之後,對這個事物的認識是肯定的,在逐步認識這個事物的其他特性後,對它的認識是清楚的。在認識這個事物各種特征的內在聯係後,對它的認識是清晰的。”[59]所以,數字、形式、語言(詞、名稱)是直覺的基本手段,每個人也具備與這三種基本手段相應的基本能力,即語言能力、對於形式的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為了抓住基本要素、順應自然發展三種基本能力,知識教學的內容及基本課程應該是語言、唱歌、寫、畫及算術。

裴斯泰洛齊認為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還應以適合和發展人性為基礎。每個人都存在著渴望發展的內在本質,它需要在同客觀外界的實際接觸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但是客觀外界對年輕人的影響是盲目的、混亂的,然而要使兒童的天性獲得自然良好的發展,教育就不應該是混亂的,而應當由人來精心加以引導和安排。這種人為的影響是指必須幹涉自然的影響,不是幹涉孩子的天性的發展;是對外界給孩子感官的那些偶然的、雜亂的印象和影響進行清理分類。裴斯泰洛齊在《天鵝之歌》中指出:“初級教育還應整理感覺印象、協調印象的應用和人的本性的需要。”[60]他在一篇還未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各種教學都是一種用於滿足人的天性發展願望的手段。”[61]在強調適合人的本性時,特別指出因材施教,即人為的影響應適合於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教育手段要因人而異。為了發展兒童的智力,他對智力的組成和教育進行了研究,裴斯泰洛齊提出認識能力、語言能力及思維能力組成了智力。認識能力,最基本的是觀察力。“觀察力是智力培養的起點,語言能力是中心環節,而思維能力則是其最終點”。他說:“我們利用外部器官直觀觀察和激發起對這些事物的印象,則是智育的起點。”[62]因而他很重視感官的訓練和觀察力的培養。這種訓練應“從搖籃時代起把家庭生活中的直觀對象誘人地、生動地和感人地送到孩子的感官前,對孩子施加有益的影響”[63]。在培養觀察力時,孩子生活環境中的直觀對象的範圍應該是廣泛的,以發展孩子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但是,應注意這個範圍,絕不能超過他的生活狀況和他的力量的實際需要,即不要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和認識能力的許可。裴斯泰洛齊認為,觀察力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而語言能力的培養也要適合於其他能力的培養,它是與培養觀察力、直觀能力的自然進程相結合的。語言能力的訓練必須同兒童觀察能力的訓練同步進行。語言器官的訓練同感官緊密相連,兒童觀察事物後,激發起要將事物表達出來的欲望,這時,順其自然地訓練他的表達能力,即語言能力。教師應設法激起兒童本性中的這種欲望。在培養觀察力的同時,使語言能力合乎自然地得到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中間環節。孩子學習語言時,一開始隻是機械地練習說那些描述直觀對象的詞;通過練習,表達這些直觀對象的性質和影響的表現方式,久而久之,直觀能力也自然而然地發展成思維能力。總之,“語言的教育一方麵要服從於永恒不變的語言能力規律,另一方麵也要服從於孩子各不相同的生活環境”[64]。

裴斯泰洛齊還研究了思維能力本身的發展規律。他說:“人是有智力的動物。他要把感性認識上的表象上升為清晰的概念。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綜合直觀的事物,分門別類,加以比較。”“仔細、準確地學習綜合、區分、比較直觀的事物,即自然地發展思維能力。”[65]因而發展思維能力的手段要與這種能力的自然進程相符合,即“從直觀認識的印象自然地過渡到強化和激發思考能力的過程,它將帶來清晰的認識,它基本上是以綜合、區別和比較孩子認識的直觀對象為基礎的”[66],即以直觀觀察為基礎,自然地培養思維。人們對直觀對象加以區分比較時,這些直觀對象就成為人們思維的手段。在初等教育中,裴斯泰洛齊認為,計數和形狀學習是以最簡單的方式激發、綜合、區別和比較直觀對象的基礎。他指出:“初級教育應最高度地簡化教材,特別要把計數學習和形狀學習同孩子們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識結合起來。”[67]這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總之,裴斯泰洛齊在發展智力的教育中,向教師提出了四項任務:第一,他應該尋找產生各種複雜的自然文化現象的要素,並且通過這些要素認識自然和文化之間的嚴密的結構。第二,教師必須研究孩子智力發展的規律。第三,他必須熟悉孩子智力的發展程度。第四,他應該判斷某件事總的發展程度同某個孩子的發展水平是否相適應。這四項任務是要貫徹到發展智力的各科教學中去的。

四、論道德教育

在人的各種能力的和諧發展中,裴斯泰洛齊最注重人的道德的形成,並把它看成“整個教育體係的關鍵問題”。

裴斯泰洛齊認為,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首先要從德育的基本要素,即兒童對母親的愛開始。這種愛的種子生而有之,是人的自然屬性。可以在它的基礎上,通過母親的激發,發展兒童的道德情感。裴斯泰洛齊認為,道德情感的發展過程是以母愛為起點而愛家庭其他成員,愛鄰人,愛一切人,愛人類,愛上帝。在這裏,“家庭影響誘導著他(她),在他(她)內心發展一種他(她)自己的道德力量的內在意識”。裴斯泰洛齊稱它為道德自我發展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是由“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自然關係所揭示的”。因此,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其他各種道德情感發展的基礎,是道德教育的起點。

從德育的基本要素出發,裴斯泰洛齊認為,道德教育的任務就在於促進兒童的愛的種子的發展,喚起兒童的道德情感,使兒童形成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兒童愛所有的人,即博愛,並擴展到愛上帝。裴斯泰洛齊把對上帝的愛和信仰看成最高境界的愛。

為了實現德育的目的,裴斯泰洛齊論述了道德教育的階段。他把整個基本的道德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喚起道德情感階段,其基本點是用“純感情來培訓一種道德情感”[68]。在家庭中,主要在母親滿足孩子身體的各種需要的相互接觸中,用母愛把母親和孩子的心連接起來,並激發兒童的愛、信仰以及感激之類的基本的道義上的感情。在公共教育中,裴斯泰洛齊也堅信這一點。他說:“教育者的力量,必須是純父親的力量。這種純父親的力量由於照料家庭生活而煥發起來,這就是我的根基。”[69]人心都向著善,一個孩子,他希望得到愛,得到別人的幫助,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然而這種願望不是通過言辭在他那裏產生的,而是通過感情和由於教育者的親切關懷而在他身上鼓舞起來的力量產生的”[70]。在斯坦茲孤兒院,裴斯泰洛齊的道德教育首先是要贏得孤兒的信賴。他與孤兒同吃同住,滿足他們的日常需要,像父親般照顧孤兒,激起孤兒心中的愛。他致力於“用共同生活的基本感情和發展他們的心靈力量來使孩子們成為兄弟姐妹”[71]。在這種大家庭中,使愛在他們的內心牢固地紮下根並產生出一種親密和諧關係和精神感情的基礎,以此喚起孩子們的法律和道德情感。第二個階段是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養成。在大家庭的感情基礎上,練習做好事的活動。裴斯泰洛齊在孤兒院一邊教給他們知識和生活技能,一邊在道德行為上加強訓練,以便他們把自己樂於助人的願望變為行動。他培養孤兒對貧苦人民的愛,對流浪孤兒的同情,並把自己的很少的食物、衣服與別人分享。在此基礎上,他“把訓練自我克製同培養感情結合起來”,使感情體現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良好的紀律。裴斯泰洛齊認為,這一階段的基本點是用自我克製和力求正確與完美來進行道德訓練。第三個階段是對道德品質問題的議論和思考。這一階段的基本點是有意識地表達道德概念,讓孩子們對他們所處的法律和道德環境進行思考和比較,從而培養對道德的理解力。同時,裴斯泰洛齊在孤兒院裏,勸導孩子們將對道德的理解與他們自己的經驗聯係起來,向他們指出什麽是美,什麽是醜;什麽是合理的,什麽是不合理的;什麽是真與善,讓兒童去比較、思考和議論。相反,“真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真實的背景,那它在多數情況下,對孩子們來說,就像是一個不合適的令人討厭的玩具”[72]。

裴斯泰洛齊在斯坦茲試驗了這個道德教育的三級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在這個實踐的基礎上,裴斯泰洛齊進一步論述了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應該在家庭中奠定兒童道德行為的基礎。

裴斯泰洛齊認為,不能用道德的訓教作為啟蒙教育的內容,而心靈的培養則應該在孩子沒有可能理解道德訓教的年齡時打下教育的基礎,而這個教育的基礎應該在家庭中奠定。根據裴斯泰洛齊的道德自我發展的原則,愛的種子是在母親的懷抱裏發展起來的。兒童在母愛的熏陶下培養了愛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是其他道德品質發展的基礎。裴斯泰洛齊曾說:“父親的家——你是培養道德的學校。”

第二,學校教育必須模仿家庭式的教育,使愛的道德情感通過學校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裴斯泰洛齊說:“我要用實驗來證明,如果公共教育對人類有任何價值的話,它必須模仿家庭教育的優點。”因此,他要求學校特別是幼兒學校要按照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即教師要像慈母一般關心和愛護兒童。因為,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這種母愛“將如春天的太陽使冰凍的大地蘇醒”,使兒童感到溫暖,可親可愛,並能“迅速改變孩子們的本性”。

裴斯泰洛齊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有一個家長訪問了他的學校後說:“這不是一所學校,簡直像一個家庭。”裴斯泰洛齊聽到這種評語後非常高興,認為自己一生的心血沒有白費,把這位家長看作他的知音。因為裴斯泰洛齊的目標,就是要使學校像家庭一般,到處充滿著愛,這樣就可以培養出有道德修養的兒童。他甚至這樣說:“有愛的學校,絕不會產生有問題的學生;有愛的家庭,也絕不可能出現有問題的孩子。愛才是品格陶冶的最大推動力。”他自己與孤兒相處時建立的就是類似父子的關係,以此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他強調,學校按家庭方式進行教育是培養兒童良好品行的一個主要途徑。

第三,裴斯泰洛齊認為,教師的無原則的愛和單純的慈愛是不能培養出有德行的人來的。

教師和父母在兒童犯錯誤時,要有點威嚴,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單純靠慈愛是不可能達到教育目的的,應該把慈愛與威嚴結合起來。

第四,反對強製、規則和單純“說教”。特別重視將教師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與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實際練習結合起來。

裴斯泰洛齊認為,如果“運用了強製、規則和說教,那麽,我就不能使孩子們心服,不能使他們有高尚的胸懷”,反而會遠離教育的目的。因此,裴斯泰洛齊自己在教育實踐中以身作則,與孤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用愛去感化孤兒,激發他們愛的情感。同時還把道德教育落實到行動上,讓孤兒與路過孤兒院流落他鄉的難民接觸,以此喚醒他們的道德情感。另外,裴斯泰洛齊還注重培養兒童的自製力和忍耐精神。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隻有當教師的以身作則與兒童道德行為的練習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兒童的良好道德傾向。

裴斯泰洛齊的道德教育理論,不僅適用於學校教育,也適用於家庭對幼兒的教育,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盡管他把德育與宗教聯係起來,顯示了一定局限性。但是從道德倫理觀來看,他的主張在某些方麵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共同規律。他以愛的教育為原則,以愛為起點,並貫穿到整個道德教育中去,要求教師用愛去關心和愛護兒童,並以此影響兒童,這正是兒童道德教育取得成功的一個主要條件。他在道德教育的三個階段裏,很重視情感(心)、思想(腦)、行動(手)的結合,重視德育與智育的結合。他說:“不管你的內心有多少同情,如果你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你還是無助於人。”[73]德育、智育的訓練,“在孩子們身上,不但培養了不斷發展的思維力,而且使他們全部心靈力量增長和普遍產生一種情感,在這種情感中,我看到,人的智慧的基礎得到了多方麵發展”[74]。他這種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主張,對於我們當今的教育仍很有意義和啟示。

五、論勞動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

勞動教育是裴斯泰洛齊全麵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說的勞動教育,包括了身體器官的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和職業訓練,以及其他一切實踐技能訓練。

勞動教育的任務是獲得謀生所需的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在新莊,在斯坦茲,裴斯泰洛齊都很注重勞動教育,孩子們要參加田間的勞作、紡紗、織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們還得靠勞動的收獲來維持生活,但是他認為勞動是一種教育手段。他關注的是“以適應勞動和取得謀生本領來看待孩子們的勤勞,而較少從勞動所獲方麵考慮”[75]。

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品格,使人達到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隻有通過勞動,才能保持和加強人的各種力量的平衡,勞動教育與體育、德育、智育等聯係密切。勞動與體育相互聯係。體育的任務是把潛藏在人身上的天賦生理能力發展起來,這就為勞動教育打下了基礎,因為沒有體力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勞動教育。體育是勞動教育最基本的初步階段。而勞動會促使兒童身體健康、體力增長。勞動教育還可以促進兒童智力、情感與意誌的發展。勞動被看成智力教育和培養接受真理的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礎。在勞動過程中,隻要不斷地進行判斷和思考,人的思考能力就能獲得發展。勞動還需要相互配合和協作,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意誌力的支持。同時,勞動還要遵守勞動紀律,高度集中精神,這可以促進人的紀律和道德的發展。所以,在裴斯泰洛齊辦的孤兒院和學校裏的兒童都要從事勞動。孩子們在車床邊學習機械知識;在學校印刷廠和裝訂車間幫忙;也學習木工,和鋸子、錘子、刨子打交道;在農場學習農業,耕種自己的園地;還自己動手建設和整理校園,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通過實踐,裴斯泰洛齊體會到對兒童進行的農業、手工業以及田園勞動的教育,是達到和諧發展兒童體力、智力和道德的良好手段。

關於勞動教育的實施,裴斯泰洛齊提倡在生活中受教育;勞動教育同時與愛的教育,心、腦、手的教育相結合。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裴斯泰洛齊讚揚了葛篤德在生活中進行的勞動和教育是心、腦、手三種基本力量和諧配合的,是充滿了愛的勞動。裴斯泰洛齊認為紡紗這種單調的、無須動腦的勞動,在缺乏信仰和愛時,這種活兒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對人的本性產生有害作用。但是葛篤德的孩子們,因為愛母親,他們認識到通過紡紗可以減輕家庭的貧窮。這種愛的認識,促使他們竭盡全力在愛和歡樂中幹活,人的本性就不會變得冷漠。相反,勞動就變成強製的,“這種工作和勞累會使人變得虛弱和冷漠無情,降低人格,受毒害甚至被扼殺”[76]。葛篤德的孩子們在充滿愛的**中,一方麵幫母親做飯、燒火、擔柴、挑水;另一方麵通過仔細的觀察,深刻地認識到自然界中物理、化學的變化,以及各種事物之間的基本聯係。這種勞動不是單純的家務勞動,而是把勞動與腦的思維能力、知識的學習與愛的教育結合在一起了,使之更富有教育意義,也使兒童的心、腦、手同時獲得了能力的發展。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活動實踐了學習與手工勞動相結合,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和技術教育。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裴斯泰洛齊具體描繪了功課與勞作相結合的情景:葛篤德的孩子們一邊紡紗,一邊學習,紡車上放著課本,讀書識字時,手仍在幹活,孩子們的勞動與功課兩不誤。人們發現孩子們的功課做得很好,手腦都很靈巧。裴斯泰洛齊讚揚道:“我們所追求的理想學校其實就在她的屋子裏。”鎮上學校學習了葛篤德的做法,在學習文化的同時,讓他們到鎮上鍾表匠那裏參觀學習,或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園藝、農藝、手工藝。學校裏也備有紡紗機、織布機,還設有磨坊、鋸木廠,供學生作為學習手工勞動、進行技術教育的場地。在學習過程中,學校要從學生謀生的職業訓練方麵去考慮,從各方麵估計孩子們將來所適應的職業,為他們的職業進行初步訓練。書中讚揚了葛篤德鄉村學校的“學習與手工勞動相結合”教學法,明確地提出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概念,甚至提出了“學習與手工勞動合一”,提倡職業訓練和技術教育。他自信這是一個偉大的主張,“是抓著了人生的真正需要,找到了造成幸福與保證生活的根源”。他肯定了學習與手工勞動相結合的意義,“使功課和勞作合一,提倡職業訓練,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實際生產量的最好途徑”[77]。

這時裴斯泰洛齊所理解的教育與勞動的結合,主要還是為了不使貧苦兒童脫離家庭手工勞動,以免降低生活收入。結合的方式是單純、機械的外部結合,兒童手裏做的、眼裏看的和腦裏想的並無內在的聯係。以後,他在總結斯坦茲孤兒院的教育經驗時,對教勞結合的意義,不僅考慮其經濟效益,而且還以職業訓練的必要性與兒童心智和心靈力量訓練的角度去考慮。而他“越來越相信,一旦堅決地、在心理上正確地把教育機構與勞動機構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體會到,那時,隻要用現今所用的十分之一的力量和緊張,就可以學到現在所學的東西”[78]。這表明,他對教勞結合對人的身心發展意義有深刻的認識,而且揭示了教勞結合的前景和所帶來的教育新時代。

裴斯泰洛齊有關職業培訓的思想和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是:發展職業體操,訓練職業的基本技能;並把這些練習和現實工作聯係起來,用基礎智力教育來支持這些體力活動,進行有關數字、形狀、計算、測量、繪圖的練習;再把知識的學習和現實工作聯係起來。職業培訓的總體目標是學習和訓練工業教育的最基本能力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