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政治思想
19世紀,世界各國的政治變革繁多,對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來說,下麵幾個政治變化對教育產生了特別深刻的影響。
一、歐洲革命
1848—1849年,歐洲革命是資本主義在歐洲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資產階級勢力的增強要求充分的自由貿易,消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進而要求獲得政治權利。大工業的興起給廣大勞苦大眾帶來災難。手工業者不斷破產、工人日益貧困、農民喪失土地。除了政治、經濟矛盾,一些國家還存在著民族統一和解放的問題。但是,封建統治階級仍然堅持封建專製和經濟壓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當然,不同國家有各自的特色。
維也納會議以後,意大利分裂為8個國家,大多數國家依附於奧地利。封建割據狀態和狹小的國內市場使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推翻異族統治,實現民族獨立,消滅各邦專製政權,完成國家統一是意大利革命的主要任務。國內貴族和僧侶占統治地位,人民遭受殘酷的封建統治,許多農民不堪沉重的剝削而背井離鄉。因此,人民是革命的主力。1849年2月9日,成立了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在意大利反革命力量和奧、法、西班牙等國聯軍的鎮壓下,意大利革命最後失敗了。
意大利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不敢發動人民革命,在革命過程中妥協投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也是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
1840年,基佐(F.P.Guillaume Guizot)擔任法國內閣首相。在他執政期間,對內拒絕任何改革,對外支持神聖同盟,鎮壓各國革命。1847年經濟危機加劇了社會階級矛盾的尖銳化。
工業資產階級對七月王朝日益不滿,要求實行民主改革。廣大小資產階級,包括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和知識分子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上遭受金融貴族的剝削和壓迫,要求革命,但對革命又抱懷疑的態度。無產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他們要求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社會共和國”。但他們不是革命的領導者。
1848年2月22日,巴黎的廣大人民群眾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經過起義者與政府軍幾天激戰,推翻了七月王朝。在工人的強大壓力下,25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派執政後,推行反人民的政策。無產階級再次挺身而出,發動6月起義。起義遭到了國民自衛軍的鎮壓。以後,資產階級更公開走向了反動。12月20日,波拿巴(Louis Bonaparte)就任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波拿巴發動政變,鎮壓了抵抗者。1852年12月2日,法國恢複帝製,波拿巴即皇帝位。法國進入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
19世紀40年代,德國封建土地所有製已經開始瓦解,封建土地經營逐漸向資本主義農業經營轉化。但是,德國還存在著濃厚的封建殘餘,農村中的封建枷鎖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發展。消滅封建農奴製殘餘是德國革命的一個重要任務。
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府維也納發生革命,推翻了反動政府。3月18日,普魯士首府柏林的人民起義,迫使國王同意資產階級參與政權,許諾改革。這時,資產階級以能參加政府為滿足,充當王朝的保護人。舊的國家機器得以保存下來。6月,普、奧反動勢力開始反攻,並得到沙皇的支持。11月,普魯士國民議會被武力驅散。1849年3月,奧皇軍隊攻陷維也納,資產階級帝國議會也被驅散。德國統一的任務沒有完成。德國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德國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使得他們不可能領導徹底的革命。年輕的無產階級在政治、組織上都還沒有成熟。
歐洲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對歐洲各國封建製度是個沉重的打擊,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次革命中,各個階級的麵目都得以充分暴露。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經受了鍛煉,並為爭取教育權而鬥爭。馬克思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從中汲取了營養。
二、日本明治維新運動
1868年,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成立了明治天皇親政的明治政府。新政府成立後,實行了一係列資產階級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1868年3月,明治天皇頒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4月又頒布了《政體書》。據此,明治政府實行一係列資產階級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改革措施有:
(1)廢藩設縣,消除封建割據,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
(2)改革封建等級製度,將社會階層分為華族、士族、平民。允許一切人自由選擇職業和遷居,為資本家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3)實行地稅改革,促進封建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
(4)實行征兵製,建立近代常備軍。旨在鎮壓國內叛亂和對外擴張。
(5)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如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幣製;扶植私人企業;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等。
(6)與列強交涉,修改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
明治維新是一次以農民為主力、資產階級和下層武士結成聯盟、以下層武士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標誌著日本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封建割據國家向統一國家、從半殖民地國家向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過渡。
明治政府實行的一係列有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革命前,日本工業落後,家庭手工業居主導地位。明治維新以後,由於大力引進歐洲近代技術和設備,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以及造船、冶金、機器製造等重工業逐漸發展起來。
明治維新運動推進了資產階級教育改革,一些資產階級教育家在教育改革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美國內戰
美國獨立後,建立了一個大奴隸主和大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領土擴張和海外掠奪加速了美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但是,由於美國獨立後沒有廢除奴隸製,南方實行著種植園奴隸製。北方的工商業資本主義與南方的種植園奴隸製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例如,在關稅、自由勞動力、原料、國內市場等方麵都存在著衝突。
除了北方資產階級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廢除黑人奴隸製外,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展開了群眾性的廢奴運動。19世紀50年代,美國南部各州不斷爆發反奴隸製的武裝起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布朗(John Brown)領導的一次起義。
1861年,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的林肯(Abraham Lincoln)任總統後,南方11個州的種植園奴隸主發動叛亂,挑起了南北戰爭。1863年夏,北方軍隊進入反攻。1865年4月,北方獲得最後勝利。
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
四、俄國農奴製改革
19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仍然是個以農奴製為基礎的封建君主專製國家。但是,從19世紀初期開始,資本主義在俄國已經緩慢發展,並且逐步破壞著封建農奴製基礎,農奴製的危機不斷加深。農奴製的存廢問題成為社會矛盾鬥爭的焦點。車爾尼雪夫斯基(Н. г. Черньццевскпй)、杜勃羅留波夫(Н. А. Добролюбов)等革命民主主義者為農奴的徹底解放開展了鼓動和宣傳工作。
在群眾革命鬥爭日益發展和民主主義者加緊革命鼓動的情況下,亞曆山大二世認識到農奴製遲早是要廢除的,“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1861年2月,亞曆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的宣言。廢除農奴製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關於農奴人身解放。地主再不能買賣、交換、抵押和贈送農奴,也無權幹涉農民的家庭生活。
(2)關於土地。農奴可以得到農舍、宅旁園地和土地。改革後,每一個農奴平均得到3.3俄畝[2]土地。
(3)地方管理和司法改革。設立州、縣自治局,管理修路、設立醫院、學校等事務。
19世紀60年代,廢除農奴製度的改革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是俄國曆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