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艾吉渥茲父女的兒童教育思想

字體:16+-

―、艾吉渥茲父女的教育活動

理查德·洛弗爾·艾吉渥茲(Richard Lovell Edgeworth,1744—1817)是英國和愛爾蘭教育家。1744年出生於英格蘭的巴斯,後在愛爾蘭定居。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他原是盧梭(J. J. Rousseau)的信徒,曾按照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講的教育方法教育其第一個男孩,但未獲成功,“其子理查德竟成了蠻橫無理的頑童”。[1]這就促使R.L.艾吉渥茲去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他的第二任妻子斯奈德對教育問題也很感興趣,她把教育看成是一門實驗科學,堅持每天記日記,把自己對孩子成長過程的觀察和思考記錄下來。她去世後,R.L.艾吉渥茲將她的日記繼續記下去。這些日記中的很多材料後來成為R.L.艾吉渥茲教育著作中的重要內容。R.L.艾吉渥茲於1806年還曾參加了調查愛爾蘭教育的委員會。他被其女兒瑪麗亞·艾吉渥茲評價為“無論在口頭上還是行動上,都最先掌握培根可能稱之為教育的實驗方法的人”[2]。

瑪麗亞·艾吉渥茲(Maria Edgeworth,1769—1849)是教育家、作家。

艾吉渥茲父女的教育代表作是他倆合寫的《實際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又譯《實用教育論》或《實踐教育》等,1798年首次出版)。關於該書的寫作目的,作者在該書的前言中說:

我們選用《實際教育》這一書名,是要指出,我們完全依賴實踐和經驗。在教育藝術領域要取得任何進步,都必須耐心地將它轉變為一門實驗科學。對這一工作的困難和範圍,我們具有充分的認識;並且我們無意妄稱在這一工作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即使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這一工作也不見得能完成。我們奉獻給公眾的隻是我們的實驗結果,其中許多例子甚至就是實驗本身。[3]

該書在英國影響很大,英國的勞倫斯(E. S. Lawrence)在1970年說:“這本書簡單明確地提出了現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重大原則……它對今天的學校還十分有用。”[4]此外,R.L.艾吉渥茲還寫有《專業教育論文集》(Essay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1809),論述準備擔任教士、教師和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瑪麗亞·艾吉渥茲寫有《道德故事》(Moral Tales)等。

二、論兒童的玩具和遊戲

《實際教育》一書的第一章專門論述玩具。艾吉渥茲父女推薦“使用規則的木製物體、立方體和球狀物作為孩子們的玩具”[5],還建議讓兒童開展放風箏、推鐵環等遊戲活動。他們認為,這些玩具和遊戲可以引導兒童去思考。對此,艾吉渥茲父女做了詳細的闡述:

兒童們可以從選擇得當的玩具中學到許多東西,而且反應和觀察的習慣是與娛樂和高興的想法聯係在一起的。有個玩推鐵環的9歲小男孩問道:“為什麽一個圓環或是圓盤,隻要在轉動時便不會倒下,一停下來立即就倒?為什麽不把圓邊把正,它又會倒下來?”這個孩子邊玩鐵環邊想這個問題,一位最有學識的教師不該充分地利用他的這種理解力嗎?[6]

當一位書呆子教師看見小孩專心地看著紙風箏時,他會發表高見說:“孩子們不能像玩風箏一樣專心地學語法,可悲可歎啊!”他可能還要對孩子的這種天生的惰性和貪玩的惡習氣惱成怒,肯定要與他進行一番持久戰。另一位有識之士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此事,在這種貪玩的習性中,他能辨別出熱愛科學的征兆。他不去歎息兒童天生的惰性,他會佩服他們在追求知識時所表現的主動性,他會感到他有責任去指導這一主動性,向學生提供材料以進行新的結合,使他,或者讓他使自己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在此,他可以進行有益的觀察,獲得買不到,教不了的經驗。[7]

艾吉渥茲父女認為,遊戲與工作或學習的界線不是絕對的,可以在遊戲中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指出:

孩子們在遊戲時特別努力工作,所以,我們要使他們在工作時遊戲……如果遊戲不是通常所說的任務,那麽毫無疑問,在遊戲時可以學到許多東西……當孩子們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他們會全力以赴爭取成功,但是隻要他們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某一事情上,不論這是什麽事情,他們便不再是無所事事地遊戲,而是在積極地工作了。[8]

勞倫斯認為,艾吉渥茲父女這段話反映了一條教育哲理。他說:“《實際教育》一書中的許多原則都預示了福祿培爾的觀點,主要是闡明和發現了遊戲作為教育手段的價值。”[9]勞倫斯的這個評論是有道理的。

三、論兒童的興趣

艾吉渥茲父女認為,兒童的興趣是他們學習的起點,教師要善於去發現學生的興趣。艾吉渥茲父女說:如果

一個活潑的孩子不喜歡讀書,那麽他一看見書便會表現出一種笨拙的愚蠢和冷漠。在這種對書毫無興趣的情況之下,我們不能強加給他任何書本或任務,而應該觀察他在自己最喜歡的娛樂中的表現,注意他的興趣所向,無論這是什麽樣的興趣,都要加以培養。不必讓他坐在書桌前,便可以引導他去思考並且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樣做,也可以造就與樂趣相關的精神專注並能加以應用的習慣。當他再拿起書來的時候,他便會發現許多他過去在書中不懂的知識,現在全都明白了……[10]

因此,教師可以把各種知識與年輕人直接感興趣的工作聯係起來。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玩造房子,我們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他磚是怎樣製作的,門窗的拱是怎樣製成的,一個拱上的拱頂石和基石的作用,如何把各個部分拚起來造成一座房子,等等。

在培養兒童早期的理解力時,教師首要的任務是要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或者說要引起他們對我們期望他們所做的事發生興趣。

艾吉渥茲父女雖然強調興趣在兒童學習中的重要性,但並不提倡“興趣主義”。他們指出:“真理是這樣的:不努力是掌握不到有用的知識的。長時間的注意是艱苦的,但是沒有這種艱苦努力,兒童就不能獲得精美的知識。”[11]重視兒童的學習興趣並不意味著在學習中學生無須通過個人努力克服困難。艾吉渥茲父女注意到了這一點。

四、論培養學生的能力

艾吉渥茲父女重視在教育中發展兒童的想象、思維、創造等各種能力。他們說:

讓一個不愛思考的孩子死記硬背由教師編寫的機械的定理,這並不難,但是,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卻不那麽聽話,他會停下來,皺起眉頭,躊躇不決,向教師提問題,讓人感到別扭,認為他很倔……他並不滿足看著教師在黑板上畫線寫數,看著他帶著魔術師那種傲氣進行各種神秘的運算。一個敏銳的孩子並不滿足於僅僅知道總的答數,對某一問題的答案,或者聽教師說“對”,他要堅持知道為什麽這是對的。

數學的主要目的,與教育的其他方麵一樣,是要在一個含糊的信念中把理解力保存下來。[12]

因此,艾吉渥茲父女認為,在教育中,僅僅儲存知識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把所學的知識當作想象和判斷的材料加以選擇和組合並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一般的教學模式中,保持性記憶力的訓練甚多,而回憶性記憶力的訓練甚少。當孩子們在閱讀國王史、戰史和勝利史的時候,當他們死記硬背編年表和地理課文的時候,他們的創造性和理智的本領處於絕對被動狀態,這樣,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也不能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聯係起來。這一係列的見解可能是在付出痛苦和勞動之後才裝在記憶之中的,但是,必須照當時死記硬背的順序才能回憶起來,而不是按照所要應用的順序來回憶。顯然,學生走入社會之後,他們之間的重大差別主要取決於他們對自己知識的應用,而不取決於其知識擁有量。

艾吉渥茲父女對於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之間關係的理解有合理之處。

五、論對教師的要求

艾吉渥茲父女認為教師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R.L.艾吉渥茲明確提出:

任何人在獲得任教的合適資格以前,都必須具有正確地回憶自己如何學習的能力:他必須能一步步地回到自己開始學習的起點,必須有能力耐心地、沉著冷靜地引導學生沿著同樣的學習道路前進。他必須不僅掌握自己的思想和習慣賴以形成的方法,而且必須擁有多種多樣的人類思想的經驗。他不能認定所有人的智力活動完全是以一種同樣的方式進行的;他決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隻有一種教學方法,並且這種方法適用於所有人。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類比,或對他來說表達得極為清楚的思想,對他的學生來說可能是陌生混亂的。他決不能認為這是學生不注意、愚蠢或固執所致;而應歸結於真正的原因,即不同人的不同觀念聯結方式,及由於性情差異和教育經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思維習慣。他必須熟悉各種性情的人的習慣:動作慢的,動作快的,有發明能力的,有探究才能的,等等。他必須因材施教。還有更必不可少的:一名教師不僅應懂得自己能教的特定科目,而且應該懂得與它有關及它所依賴的各方麵知識。[13]

首先,教師要讓兒童按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活動或學習。艾吉渥茲父女說:

決不能打斷嬰孩的活動。當他希望動手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不耐煩地讓他走路,當他興致勃勃學走路,專心致誌地像走繩索的人一樣地學習身體的平衡時,我們不能突然製止他,非讓他去學那些我們強加的貧乏無味的詞匯不可。當孩子們忙於進行他們力所能及的試驗時,我們不應該打斷他們的思路,不能完全製止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獲取知識。[14]

其次,對於兒童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師不要過多地包辦代替。艾吉渥茲父女說:

當一位愚蠢的保姆看到孩子要拿或舉起什麽東西時,他馬上跑過去:“噢,小乖乖,你別拿,別動。我給你來拿,我來!”如果這個孩子要試一下推與拉、滾與滑、楔子和杠杆之間的區別,這位過於勤快的保姆又會急忙跑過去顯示一下自己的力學知識:“別動,乖乖,別動。不是那樣做,我來做給你看。”[15]

對此,艾吉渥茲父女批評道:

教育過度的危險性甚至比教育不足的危險性更大……我們不能把發現的步驟一股腦兒都告訴年輕人,我們要時時停下來看看他們是否能想出來。這樣做,我們的學生往往出乎我們意料而獲得成功。[16]

再次,過早地強迫孩子去學習某些書本知識,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兒童的“氣質和理解力受到本質傷害”,以致今後在學習中“可能永遠鑽不進去”。艾吉渥茲父女說:

有些人懷著一種虛榮心,一心希望別人說他們的孩子比鄰居的孩子讀書早,這種人不屑一提。因為,就算是他們的要求被滿足了,他們的兒子比一般孩子認字早,這種得意的好景也不可能長久……問題是兒童要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而不在於早幾年或遲幾年擁有這些知識。[17]

最後,在兒童教學中,教師要善於使用教具。例如,艾吉渥茲父女說:

在教授數學時,半英寸的立方體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孩子的小手一下子便可以把它抓起來。它們可以任意組合;眼睛也能很容易地一下子數清它們。思想也有意識地被引導去考慮這些組合,學生們不僅聯係到簡單的數目字,而且也聯想到它們的數量和形狀,借助這些不同形狀產生的術語,例如,正方形、立方體等,也更加容易理解。當孩子們學到正方形或立方體時,也更加容易記住有關的數字。這要比僅僅根據某些定律公式進行教學的效果更佳。[18]

艾吉渥茲父女的教育思想是19世紀初期英國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他們的理論“是以對兒童的直接觀察為基礎的”,“為了解兒童的思想方式提供了依據”。他們雖曾受到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但並不亦步亦趨,而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也體現了英國教育家的務實性。總之,艾吉渥茲父女在世界兒童教育的曆史中應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