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平與教育實踐活動
—、生平與著作
約翰·弗裏德裏希·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出生於奧爾登堡。他的祖父曾任奧爾登堡文科中學校長,在當地教育界很有影響。他的父親是奧爾登堡的律師和議員。赫爾巴特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聘請牧師烏爾讚(Pastor Ulzen)為家庭教師。為了在學習困難時幫助赫爾巴特,她堅持與赫爾巴特一起聽課。烏爾讚在哲學上很有見地,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思想的清晰性、確定性和連續性,對赫爾巴特形成哲學性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影響。
1788年,赫爾巴特進入奧爾登堡文科中學,接受古典式的學校教育,學習成績優異。他特別喜歡哲學和物理學,對沃爾夫(Christian Wolff)和康德哲學尤感興趣並顯露出音樂才能。1794年,赫爾巴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中學畢業後,赫爾巴特升入當時德國哲學研究中心——耶拿大學。在大學期間,他潛心學習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s)以及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哲學思想。他的母親也伴隨他來到耶拿大學,促成他參加了以席勒為首的耶拿大學“自由協會”。
1797年,根據母親的建議,大學尚未畢業的赫爾巴特前往瑞士,擔任貴族斯泰格(N. F. Von Steiger)家的家庭教師。
1800年,赫爾巴特辭去家庭教師的職務,返回德國,一度寄居在不來梅市市長家中,專門研究哲學和教育學,還教過3位貴婦人的教育學、哲學、鋼琴和希臘語。
1802年,赫爾巴特到格廷根大學接受公開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受聘在該校講授教育學、心理學及哲學等。赫爾巴特的講學言簡意賅,頗受學生喜愛。在格廷根大學任教期間,他發表了一些重要著作。例如,《論展示世界美為教育的主要工作》(Die Aesthetische Darstellung der Welt als clas Hauptgesch?ft der Erziehung,1804)、《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rn Zweckder Erziehung,1806)、《形而上學概要》(auptpunkte der Methaphysik,1806)、《邏輯概要》(Hauptpunkte der Logik,1806)、《實踐哲學概論》(Allgemene praktische Philosophie,1808)等。
1809年,因法國拿破侖的軍隊入侵德國,格廷根大學瀕臨停閉,赫爾巴特離開格廷根大學,到哥尼斯堡大學主持哲學講座。這一殊榮使赫爾巴特沾沾自喜,他躊躇滿誌地說:“我能有機會接受這最有名的哲學教授的講席實至為榮幸。我在兒童時代研究哥尼斯堡的哲人(康德)著作時,即已在景仰的夢中懷想這一講席。”赫爾巴特曾經說過,他最關注的是教育學的講演。
在哥尼斯堡大學期間,赫爾巴特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公共協作下的教育》(Erziehung unter ?ffentlicher Mitwirkung,1810)、《聲學之心理研究》(Psychclogischen Bemerkungen zur Tonlehre,1911 )、《現存觀念強度及其持久性心理的探討》(Psychologische Untersuchung über Sterke einer gegebenen Vorstellung als Funktion ihrer Dauer betrachtet,1811)、《關於教育學的黑暗麵》(Ueber die dunkle Seite der P?dagogik,1812)、《哲學概論》(Lehrbuch zur Einleitung in Philosophie,1813)、《心理學教科書》(Lehrbuch zur P?ychologie,1816)、《學校與生活的關係》(Verh?ltniss der Schule zum Leben,1818)、《科學的心理學》(1824—1825)、《形而上學》(1829—1829)、《關於心理學應用於教育學的幾封信》(Briefe liber Auwendung der Psychologie auf die P?dagogik)、《唯心主義與教育學的關係》(das Verh altniss des Idealismus zur p?dagogik,1831)等。他試圖把教育學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奮鬥目標已大體完成。
由於哥尼斯堡大學在學術自由上受到普魯士政府反動勢力的壓製,1833年,赫爾巴特辭去哥尼斯堡大學教授職務,重返格廷根大學講授哲學和教育學。1835年,他完成了《普通教育學》的續篇——《教育學講授綱要》(UmriB p?dagogischer Vorlesungen),使他的教育理論更趨完整。1840年,他出版了《心理學研究》。
1841年8月14日赫爾巴特病逝,享年65歲。
《普通教育學》是赫爾巴特教育理論體係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該書分四部分:緒論部分論述了教師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教育性教學、教育目的等問題;第一編論述教育的一般目的,其中以兒童的管理理論為先導,進而說明“真正的教育”問題;第二編“關於興趣的多方麵性”闡述教學論思想;第三編“性格的道德力量”論述了教育與訓練意誌性格的關係。《教育學講授綱要》是對它的補充與發揮。
二、裴斯泰洛齊與赫爾巴特
有的學者認為,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說是構建在裴斯泰洛齊理論基礎之上的,同時又對裴斯泰洛齊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補充。確實,赫爾巴特的一些教育觀點,特別是在他早期,吸收了裴斯泰洛齊的思想。但是,赫爾巴特以其特有的敏銳的思維和對教育理論的不懈探索使他自己的思想日益完善起來,並在理論構建上超過裴斯泰洛齊。
出於對裴斯泰洛齊獻身教育事業精神和學說的敬仰,1799年,赫爾巴特帶領學生專程到布格多夫拜訪久負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裴斯泰洛齊對赫爾巴特的來訪熱誠相待,特意在晚上安排了觀摩課。裴斯泰洛齊“要使教育心理化”的主張和教育直觀性的原則對赫爾巴特觸動頗深。在不來梅,他大力宣傳和講授裴斯泰洛齊的思想,成為德國“裴斯泰洛齊運動”的先驅者。在一篇評論裴斯泰洛齊的文章中,赫爾巴特曾經概括了裴斯泰洛齊方法的優點。他認為,裴斯泰洛齊方法根據清晰的感知來掌握經驗,比以前的任何一種方法更利於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它沒有把兒童當作有經驗者來進行教育,指明了教師有職責授予學生知識並使之完善;它關注早期兒童的教學問題等。
但是,赫爾巴特誌在發展裴斯泰洛齊的理論。他說: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這種方法,不能把人類的思想看作一塊固定不變的碑匾,在這塊碑匾上,所有的文字都如同剛寫上去一樣永遠清晰。
觀念心理學是赫爾巴特心理學的核心,也是其教育學的基石。赫爾巴特用觀念心理學論證教育學的思想明顯受到裴斯泰洛齊的啟發。在理論上,裴斯泰洛齊已經提出過“教育過程就是感性認識上升到清晰觀念的過程”。然而,雖然裴斯泰洛齊反複強**育心理學化,但是,他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學體係。赫爾巴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詳細闡述了感知的對象是如何通過統覺過程而轉變為確定的觀念的,從而為他的教育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對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赫爾巴特也提出了一些具體改進意見。這一點在他的《關於〈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über pestalozzi neueste Schrift: Wie Gertrudihre kinder lehrt,1802)、《關於裴斯泰洛齊的直觀ABC的概念》(1802)和《對於裴斯泰洛齊教授方法的批判(Standpunkt der Beurtheilung der Pestalozzi’s chen Unterrichtsmethode,1804)等論著中有所反映。
在《關於〈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文中,赫爾巴特認為,教學的最高理想是探索教學規律。他充分肯定了裴斯泰洛齊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他指出,在裴斯泰洛齊學校中,教師循循善誘,教學內容比較明確,兒童的思路不會受到任何阻撓。但是,在尊重兒童個性方麵,裴斯泰洛齊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之處。例如,他指出:“為什麽裴斯泰洛齊給學生如是之多的記憶材料?為什麽他在選擇教學的材料時,似乎很不注意兒童天性的傾向?為什麽他隻允許學生學習,而從不與兒童做親切的談話,從不向他們閑談、說笑話、講故事……因為什麽,他在占有他全部心靈的兒童們中間,反而從不流露歡悅,從不將愉快與有益的事物結合起來。”[1]
在《關於裴斯泰洛齊的直觀ABC的概念》中,他充分肯定了直觀性教學原則,指出其不足,並力圖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闡述這一原則。可以看出,赫爾巴特的直觀觀念的靈感和構思都深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但是,赫爾巴特在裴斯泰洛齊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揮了直觀教學的思想。他指出:“發明者僅在狹窄的範圍——初級教育的範圍內發揮這一觀念,而這觀念卻是屬於教育全部的,但要為教育的全部,則必須進一步擴大與發展。”[2]
三、家庭教育與教育實驗思想
(一)家庭教育
1797年,赫爾巴特來到瑞士,開始擔任斯泰格爾家的家庭教師。在擔任家庭教師期間,他工作非常認真,潛心研究三個孩子的心理特點,根據實際設計教學方法。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他注意觀察和思考,積累了一些教育實踐經驗。
在實踐和學習的基礎上,他開始孕育其教育學說的基本設想。教育性教學、研究兒童心理特點、激發兒童多方麵興趣等思想,以及頗有創新精神的試驗,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赫爾巴特對斯泰格爾家的教育環境比較滿意。在給他的朋友瑞斯特(J. G. Rist)的信中,他寫道:“所給予我耕作的是一塊田地,大自然並未忽略,雖然這塊田地停荒了過長的時間,土壤均變得堅硬,在播種任何種子之前,必須徹底地掘過……友誼的麵孔,需要幫助時的助手,體諒與禮貌,以及最重要的在工作布置中之絕對自由,連同那對於結果之最大的興趣——我所需要的一切在斯泰格爾東家家中均具備著……男子有丈夫的威儀,女有賢淑的婦道,兒童有活潑天真的品質;他們的外表與內心完全是一致的,即使不是完全美滿的,但至少卻能滿足這裏的條件……斯泰格爾本人極誠懇而嚴正,並且並不拘泥;他幾乎無所偏執,隻要有理可言,他即能接受一切。有時他極為歡欣愉快;在他的治理之下,全家都生活於井然的條理之中,其妻則一貫嫻雅、良善及仁慈,其兒童亦極為歡欣活潑。此家雖非天才薈萃之所,而卻飽有康健的常識。”[3]
赫爾巴特初到斯泰格爾家時,他的學生魯得維希(Ludwig)14歲、卡爾(Karl)10歲、魯道夫(Rudolf)8歲。斯泰格爾比較欣賞赫爾巴特的才能,他把三個孩子的教育工作完全托付給他。赫爾巴特對教學非常認真,認真備課,凡是學生要學習的科目,他都先研究一番。他還努力鑽研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能力。在擔任家庭教師的三年裏,他與學生的相處也非常愉快,對家庭教師的職務很留戀。
斯泰格爾要求赫爾巴特每隔兩個月提交一份有關教育計劃、學習進度的書麵報告。根據這一要求,赫爾巴特先後寫了24份報告(隻保存下來5份)。赫爾巴特積累了一定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從他的報告中,看到赫爾巴特對教育學說的構想,如教育性教學和培養學生多方麵興趣等思想。
(二)教育實驗
赫爾巴特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為他的教育理論提供了感性認識。赫爾巴特在談及自己的一本主要著作時也曾經說道:“這本書的產生,是出自我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根據我的哲學思想,利用各種機會,收集並整理了我精心安排的觀察和實驗的材料。”[4]因此,在探討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時,不能忽略他的教育實驗活動。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學不能局限於理論上的教導,而必須與實際相結合。他的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起點是他的家庭教育經驗。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赫爾巴特一直有把他的教育理論應用於實際的願望,試圖對當時的教育實行改革。他說:“一種教學的方案,如果沒有相當的教師,尤其是缺少為此方案的精神所感動的教師,以及在方法運用上的練達的教師,則實無任何價值之可言,所以我建議設立一種小規模的實驗學校,這種辦法或者能成為將來擴充運動的最優良的準備。康德有一句話,‘先之以實驗學校,繼之以師範學校’。”[5]
赫爾巴特為了引起人們對他的教育計劃的興趣,發表了一些演講。他的教育改革計劃得到了當時教育領導人洪堡的大力支持。洪堡給予他實施該計劃的絕對自由,並資助聘請助手的經費。後來,赫爾巴特還創辦了師範班、實驗學校和教育研究所,試圖以他的教育理論來培養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