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五節 論家庭教育

字體:16+-

一、關於家庭中的集體主義教育

在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上,馬卡連柯同樣強調了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馬卡連柯認為,舊式的家庭是一種父權的家庭,孩子的生活完全服從父親的意誌,孩子“沒有辦法擺脫父親的權威”,父親濫用自己的權力,“像剛愎自用的人那樣殘酷地對待孩子”。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家庭首先是一個蘇維埃的集體,它與舊家庭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此。每個蘇維埃家庭,“都是由享有平等權利的社會成員構成的集體,家長與兒童的區別在於家長領導著家庭,兒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兒童將成長為怎樣一個人,取決於兒童本人的能力和所受的教育。為了使家庭教育得以順利地進行,馬卡連柯要求家長們懂得:第一,在家中他們“不是絕對的、不受任何約束的主人,而隻不過是集體中一位年長的、負有責任的成員”。家長必須從孩子幼年起,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在孩子的遊戲中培養他集體生活的習慣,不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暴君”,不可讓孩子成為“利己主義者”。第二,家長要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孩子對“蘇維埃的法律承擔責任”。每個做父母的都應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活,任何移情別戀造成的家庭的破裂都會病態地反映到兒童的教育上。馬卡連柯規勸那些經常吵吵鬧鬧的家長們,“如果家長真正愛自己的孩子並想盡可能好地教育他們……就應該盡量不使彼此之間的不和睦發展到分裂,從而不把孩子置於最困難的境地”。馬卡連柯認為,家庭集體的完整和團結一致,是正確地、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的基本條件。第三,家長不應把家務事與自己的社會工作截然分開。家長應通過自己的心靈、自己的思想,把國家發生的事情,把自己所在單位發生的事情,把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產生興趣,讓孩子為家長的成就感到自豪,從而讓孩子從小就融入社會的大集體中。第四,家長是家庭集體的領導成員,他必須以身作則,父母“自己的行為,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東西。……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是沒有任何靈丹妙藥的,需要的是最嚴肅、最樸實、最真誠的態度。第五,“教育工作首先是組織者的工作”[74]。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質不在於家長對孩子的直接影響,而在於家長是如何組織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如何組織孩子的生活。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是沒有小事的,家長必須十分關注小事情,正是這些小事情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起著作用,組成日常的生活。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這種生活,組織這種生活。

二、關於家長的威信

沒有威信就不可能進行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就是父母的價值與力量所在。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聽話就說明家長有威信,於是為了達到聽話的目的而去得到讓孩子聽話的結果,追逐自己的威信,從而培養出了懦弱的孩子,培養出虛偽的、不誠實的自私自利的人。馬卡連柯在《兒童教育講座》中分析了幾種建立在這種錯誤基礎上的威信。這些虛假的威信就是:①以高壓獲得的威信;②以妄自尊大獲得的威信;③以迂腐獲得的威信;④以說教獲得的威信;⑤以愛獲得的威信;⑥以善良獲得的威信;⑦以友誼獲得的威信;⑧以收買獲得的威信;等等。虛假的威信盡管有著形形色色的表現,但都是“以故意做作為原則,力圖用任何手段製造‘聽話’的假象”[75]。馬卡連柯指出,家長的真正的威信的基礎在於家長的生活和工作、家長的公民責任感,在於家長對孩子生活的了解和幫助以及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心。馬卡連柯認為真正的威信應該是以了解、以幫助、以責任心獲得的威信。

三、關於百分之百成功的教育

馬卡連柯的以下兩個觀點是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予以充分重視的。

第一,馬卡連柯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必須從孩子誕生後就開始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教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5歲以下的幼兒期”[76]。“教育的主要基礎是在5歲前打下的。”[77]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人,主要取決於家長在他5歲前把他造就成什麽樣子。如果孩子在5歲前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那麽以後就不得不進行再教育”[78]。馬卡連柯認為:“這種矯正工作,再教育工作,就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了。再教育工作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需要更多的知識,更大的耐心,並非每個家長都能做到這一切。……再教育和改造——這項工作非但更困難,而且是痛苦的。這樣的工作即使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也經常使家長憂傷,損傷他們的神經,往往會扭曲家長的性格。”因此,馬卡連柯忠告每位家長“要始終做好教育工作,力爭將來不必再做任何改造工作,力爭從一開始就把一切都做對”[79]。

第二,馬卡連柯堅定地認為,在兒童的教育中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不合格品,因此家長和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有高度負責的精神,不使任何一個兒童由於不良的教育而成為廢品。

四、關於教育中的尺度與分寸

馬卡連柯強調進行教育工作並不需要什麽特殊的天賦,教育工作也不是什麽很困難的事情,隻要具有健全的理智就可以了,健全的理智表現為善於掌握尺度與分寸。一方麵家長本人要善於掌握尺度與分寸,另一方麵要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掌握尺度與分寸。

馬卡連柯直截了當地說,對孩子的愛“需要一定的限度,就像需要奎寧和食物一樣,誰也不可能吃下10公斤麵包並為自己的好胃口自豪。愛也需要有尺度,有分寸”。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它能創造奇跡,創造新人。但是,愛超過了限度就成了溺愛,成為“製造廢品”,也就是“造就拙劣的人”[80]的原因。很難找到不考慮和不希望孩子幸福的家長,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兒女的幸福準備放棄自己的幸福,準備犧牲自己的幸福。然而,馬卡連柯尖銳地指出,這是家長所能給予自己的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關於這種可怕的禮物可以這樣說:“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給他大劑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會被毒死。”馬卡連柯用生動的事實說明,盲目的母愛把母親變成了孩子們的女仆,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正在把孩子變成家庭的暴君。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去追求為父母帶來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應首先有權享受幸福。馬卡連柯說:“必須教育孩子關心父母,培養孩子產生一種純樸的自然的願望,讓他們在父親或母親的願望沒得到滿足之前自願放棄自己的欲望。”[81]

具有分寸感,善於掌握尺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家長要善於掌握對孩子的慈愛與嚴厲的尺度;在幹預孩子的生活的程度上家長既要放手,給予孩子必要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又必須有一定的限度。家長既要發展孩子的主動性,讓他有可能去隨機應變,進行一定的“冒險”,又不可以放任不管,不可以讓孩子習慣於過一種隨心所欲的“不受監督的生活,習慣於不受監督地思考和做決定”。必須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堅強的意誌不僅僅是想什麽就得到什麽的本事,還是一種迫使自己拒絕不需要的東西的能力。馬卡連柯正確地指出:“意誌——這不單純是欲望和欲望的滿足,這還是欲望和製止、欲望和拒絕的同時並存。如果您的孩子隻練習實現自己的欲望而不練習遏製自己的欲望,他就不會有堅強的意誌。沒有製動器就沒有機器,沒有遏製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必須培養孩子具有遏製、製止自己的能力。”[82]

五、關於家庭生活製度

馬卡連柯認為,一個守紀律的人,“在任何條件下都始終善於選擇正確的行為,選擇對社會最有益的行為,也能堅定地持之以恒,不管會遇到什麽樣的困難和不愉快”[83]。凡是能愉快地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事的人,就是一個守紀律的人。為了培養出守紀律的人,必須做許多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合理的製度。家庭的生活製度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不可能是千家一律的、一成不變的。家長在製定家庭的生活製度時首先要考慮製度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必須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去理解為什麽需要製定這樣的製度,並且重要的是讓孩子經常去練習正確的行為,牢固地形成好的習慣。製度還必須具有確定性,不可朝令夕改,家長必須監督孩子認真執行,而且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製度的主要目的是積累正確的紀律方麵的經驗,有了正確的製度就不再需要懲罰。馬卡連柯提請家長們注意,“沒有正確的製度,懲罰本身不能帶來任何好處。而如果有了好的製度,即使沒有懲罰也能如魚得水,隻是需要更多的耐心”[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