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精神分析學派的基本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賴堡(現為捷克的普萊波)小城鎮裏一個猶太籍的商人家庭。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係學習,畢業前曾在著名的生理學家布呂克的生理研究室工作。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至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並從事腦解剖學和病理學的研究。1886年至1938年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疾病,並與維也納的內科醫生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裏,1895年他們合著的《癔病研究》(Etudien Uber Hysterie)一書出版,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始。1896年弗洛伊德明確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900年他出版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00年)通常被人們視為精神分析學派正式建立的標誌。1910年召開的第二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成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這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的最終形成。1930年弗洛伊德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他80歲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9年病逝於英國。主要著作除《夢的解析》外,還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1904年)、《性學三論》(1905年)、《精神分析引論》(1910年)、《群眾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1921年)、《自我和本我》(1923年)、《文明及其不滿》等。
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盡管他沒有留下任何論述教育的專著,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在整個學術生涯中對教師和家長所起到的成人對孩子的權威作用作深入的探討、分析,並在必要時提出批評”。[3]作為對人格進行係統研究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理論,有著極強的教育含義。
(一)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學,認為人格由不同意識水平的3個部分組成,即潛意識(深層)、前意識(中層)、意識(表層)。
①潛意識。指被壓抑的欲望、本能衝動以及其替代物(如夢、癔症)。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主要特點是非理性、衝動性、無道德性、反社會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不可知性、非語言性。這些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許的東西,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因為人總要按著快樂原則去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甚至包括個人和整個民族的命運。潛意識概念作為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即使在後來對他的理論進行修正的所有人中,也都沒有拋棄這一基本的概念,否則他就不是精神分析學家了。
②前意識。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即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能進入意識,所以前意識到意識盡管有界限,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的主要作用就是檢查作用,即不準潛意識的欲望和本能隨便侵入意識中。但是,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時,被壓抑的欲望或本能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
③意識。指人格的表層部分,由人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組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比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服從於現實原則,調節進入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著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欲望。但是,意識同外部的聯係,與其同機體內部環境的聯係相比,既要受較多條件的限製,又距離比較遠些,所以,不僅潛意識係統,而且意識係統,歸根結底,也都是由先天的本能以及抑而未發的欲望所決定的。
晚年,弗洛伊德對意識構造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一個新的人格結構學說。他將本我、自我、超我與他的意識—潛意識維度相聯係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
①本我。指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置於結構的深層,是人格結構最重要的決定部分。其中儲存著人性中最接近獸性的一些本能性衝動。它是儲存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彌漫,仿佛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騰的大鍋。它按照快樂原則,急切尋找出路,一味追求欲望的滿足。弗洛伊德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我。
②自我。指意識的結構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係統。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現實的部分,處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予以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製和壓抑上。弗洛伊德打了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匹馬,自我是騎手;動力是馬,騎手給馬指出方向。自我駕馭本我,但本我並不完全聽話,這說明本我的潛力是很大的。他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裏,自我即應在哪裏!”自我具有防衛職能和中介職能。自我常常是“三個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
③超我。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處於人格的最高層,按著至善原則監視著自我,對本我的各種衝動加以檢查,履行著“看守人”和“檢察官”的職責,以便達到自我典範或理想自我的實現。在弗洛伊德看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衝突是經常發生的,三者保持平衡,就會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導致神經症。
(二)人格理論的動力學基礎
本能論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動力學基礎。他認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衝動和內驅力。早期,弗洛伊德把基本的本能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兩種。所有的生物都是按照自我保存和種族生存的要求而活動的。性本能也稱為力比多,是人的行為的內在潛力,這種本能促使人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滿足。與自我本能相比,性本能可以被抑製,乃至使其進入潛意識,亦可以升華,通過轉換或替代的方式求得表現。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通常被人們稱為“泛性論”。晚期,弗洛伊德對早期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將本能分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它表現為生存的、發展的和愛欲的一種本能力量,代表著人類潛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種進取性、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現為生命發展的另一種對立力量,它代表著人類潛伏在生命中的一種破壞性、攻擊性、自毀性的驅動力,是對自我所建立的一切的毀滅,恢複為原始的早期狀態。
(三)保持人格完整和矯正人格障礙的理論
弗洛伊德有關矯正人格障礙和保持人格完整的一個基本理論是焦慮論。早期,他認為焦慮是由被壓抑的力比多轉變而來的,即本我是焦慮的根源。後期,他把自我看成焦慮的根源,認為焦慮是自我發出的一種信號。當自我覺知到真實的或潛在的危險時,這種知覺就引起焦慮,焦慮又反過來調動包括壓抑在內的心理防衛機製,從而幫助有機體脫離危險,為自我保存服務。
為了使個體能夠很好地處理焦慮,自我又產生了另一種機能,即防衛。自我防衛機製是自我應付本我的驅動、超我的壓力和外在現實的要求3個對手的心理舉措和防衛手段,以減輕和解除心理緊張,保持人格結構的平衡。實質上,自我防衛機製是一種自我保護法。
二、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
弗洛伊德的兩個得意門生阿德勒和榮格,由於反對泛性論而同其老師發生分歧,他們於1911年和1914年先後離開了弗洛伊德,另立門戶,導致了精神分析學派的分裂。
(一)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Alt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和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1895年在維也納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先為眼科和內科醫生,後轉為精神病學,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是弗洛伊德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911年因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突出強調社會因素,離開弗洛伊德而創立了個體心理學。1926年阿德勒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1932年到長島醫學院主持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講座,1937年病逝於蘇格蘭。他的主要著作有:《神經症的性格》(1912年)、《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年)、《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1931年)。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是所謂追求優越。在他看來,人的活動背後的基本動力是對優越的追求。他認為,統一的人格以及他的整個生命和精神都具有一定的目標性和方向性,即都指向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優越”,形成有最好可能性的自我。羨慕別人、勝過別人、征服別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人追求優越的願望是來自人的自卑,由於自卑而促使人進行補償以取得優越。因此,自卑與補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每個兒童在克服自卑的過程中都形成了一套定型化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就是一個人的生活風格,通過這種行為模式,個體實現追求優越的目標。阿德勒認為,自我不是本我的奴仆,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智慧力量,這種力量獨立地活動著,它使人們有效地適應生活環境。這種創造性自我的概念是他的理論的高峰。在阿德勒看來,創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創造性構建起來的獨特的生活風格,是人的一種主觀結構。它在塑造人格中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反映了人的本質的、積極的、創造的、有目的的方麵。由於阿德勒早年強調自卑與補償,強調追求優越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而遭到嚴厲的批評,人們指責他過度強調自私、自我的驅力。為此,他又提出了社會興趣,認為人從本性上來講是社會動物,人天生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但現實的社會興趣隻有在教育與訓練影響下才能形成。社會興趣的含義非常廣泛,包括合作、互助、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熱愛、同情等,發展社會興趣是對個體自然缺陷的真正補償。
(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Carl Gustay Jung,1875—1961)是瑞士精神病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1900年獲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與弗洛伊德通信,積極參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活動,深受弗洛伊德的器重。1911年他們共同創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榮格當選為第一任主席,但不久遂與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發生分歧。1914年他離開弗洛伊德,創立分析心理學派。20世紀20年代後,為研究集體潛意識的性質與現象,赴非洲、新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都曾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其主要著作有:《心理類型》(1926年)、《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1968年)、《記憶、夢、反省》(1961年)等。
榮格認為,人格結構由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3個層麵構成。意識是人格結構的最頂層,是心靈中能夠被人覺知的部分,其核心是自我,由有意識的知覺、記憶、思維、感情組成。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即和意識自我最相近的、比其作用更大的潛意識的表層部分;個人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情結。情結是指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緒性觀念群,它決定著我們的人格取向和發展動力。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部分,是人類在種族進化中所遺留下來的心理殘餘。集體潛意識是人通過遺傳獲得的,由原始的意念和思想組成,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東西。原型是集體潛意識的內容,是遺傳的先天傾向,不需要經驗的幫助,就可以使個人的行動在類似情況下與他的祖先行動相似。榮格把人格類型分為兩種:外傾型和內傾型。這是兩種不同的人格反應特有情境的態度或方式。外傾型的特點是心理能量往往指向外部世界,內傾型的特點是心理能量經常指向內心世界,這兩種對立的心理態度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同時集中於一個人身上,隻不過每個人身上都會程度不同地表現出某一種態度占優勢。榮格在兩種態度類型劃分基礎上,又進一步描述了4種心理的機能類型,即感覺型、直覺型、思維型和情感型,並由此提出了8種性格類型:外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外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內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他認為,人們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在意識和潛意識狀態變化時,這些類型特征的人也會有所改變。
三、新精神分析學派
新精神分析學派一般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美國興起的精神分析學派,主要代表多數為從歐洲特別是德國為逃避納粹迫害而移居美國的一批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少數為美國本土精神病學家和人類學家。
(一)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修改和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和泛性論,把文化、社會條件和人際關係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和治療原則的首位。雖然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的觀點具有很大差異,但他們都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心理的製約和決定作用,強調家庭環境和幼年時期的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把遺傳的重要性減少到最低程度,認為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條件來改變病態的心理和行為。
1.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
埃裏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1922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加入國際精神分析協會。1933年應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邀請赴美講學。1934年定居美國,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其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年)、《自我的追尋》(1947年)、《愛的藝術》(1957年)等。
弗洛姆認為,人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人在社會中不斷地為社會所同化,從而滿足社會的需要,形成與社會相應的人格。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特定的曆史文化的結果,整個社會經濟製度和文化對人的精神具有決定性作用。他認為,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逃避日益增加的自由和企圖恢複到較安全的存在。人類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資本主義社會所獲得的更多自由,反而因麵臨西方現代社會中冷酷競爭的現實,更容易使人產生孤獨和恐懼感,得到的安全越少。因此,人們要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必須逃避現代社會的自由,追求安全。逃避自由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積極的方式,發展積極的自由,用愛和工作與這個社會聯係起來,來克服自己的孤獨和疏離,用自己真正的情感、知識和智慧與這個社會相聯係,使自己成為獨立的與自己相統一的個體;二是消極的方式,即完全逃避任何形式的自由。權威主義和人本主義是人們獲得安全的兩種製度,人本主義的社會是弗洛姆設想的理想的社會製度,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就不會有孤獨和恐懼感,從而使人們達到安全的境界。弗洛姆認為,兒童的人格特征都是適合當時特定的社會需要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目的就在於使他們的孩子形成與社會係統相應的人格,這樣兒童才可以避免形成消極的防衛機製,發展健康的人格特征。
2.霍妮的社會文化精神分析
凱倫·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生於德國漢堡。1913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32年移居美國,先在芝加哥擔任精神分析學院的副院長,後到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會工作。她是美國精神分析促進會的創辦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現代人的神經症人格》(1937年)、《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年)、《精神病與人類生長》(1950年)等。
霍妮認為,人生來就處於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人們都力求獲得安全感,逃避危險,這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人格發展的根本動力。霍妮說的基本焦慮的含義是:一種自我渺小、無足輕重、無依無助、無能為力的體驗,和生存於一個充滿荒謬、欺詐、妒忌、敵意、怨恨和暴力的世界的感受。她認為,在兒童時期,父母的冷落、敵對和放棄,會使兒童形成一種“基本不幸”,這是孩子形成基本的焦慮的根源,也是人的神經症發生的根源。這種不幸的第一個結果便是兒童的基本敵意的形成。但由於兒童又必須依賴父母,為了生存不得不把這種敵意壓抑到潛意識之中。這種壓抑的直接結果是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使兒童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對他充滿危險。這就導致不安全感的產生,並進而轉變成基本焦慮。兒童對他周圍的世界越感到焦慮,他就越敵視這個世界,兩者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培育精神病的溫床。
3.沙利文的人際關係說
哈裏·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生長於美國,是精神分析人際理論的創始人。早年從事精神病學的研究和治療,以後又成為精神分析的理論家。沙利文生前隻出版了一本《現代精神病學》(1947年),其主要的著作《精神病學的人際關係理論》(1953年),是他死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的。
沙利文理論的核心是所謂的人際關係論,即把人際關係看成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他認為,人格並不是單獨形成的東西,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日益完善而穩定的行為模式。他認為,人格是其他心理現象的動力中心,其結構主要由自我係統、動能、經驗模式3個方麵構成。自我係統是兒童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種自我覺知係統,具有調節心理狀態、減少焦慮的作用。動能是人在交往中表現自身能量的持久形態,它是人類所特有的,能體現人際關係的特色,可以在危及個人生存的重要時刻,究察人際關係間的重要意義。經驗模式是指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具備了在文化環境中應付各種符號化的能力,這種經驗模式的發展經過了3個階段,即經驗分離模式、經驗並列模式和經驗綜合模式。沙利文認為,焦慮是人際關係的產物,它的產生又影響著人的人格特征,不利於人的自尊的形成。他認為焦慮是指那種能引起有機體的需要和喚起有機體不安全感的緊張狀態,但他強調的是由社會不安全感引起的焦慮。兒童必須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要求保持一致,才會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
(二)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是古典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逝世以後的新發展。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把研究的重點由“本我”轉向“自我”,強調後天自我的價值。他們認為,自我具有自己能量的來源和它的動機與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個理智指導的係統和人格中更富於獨立性的部分,是人格結構的中心。
1.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衛理論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兒,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主要著作為《自我和防衛機製》(1942年)等。
安娜的主要貢獻是對自我的研究,特別是對自我防衛的研究。她認為,自我發展總是離不開防衛機製的發展,通過防衛機製的活動可以看到自我的影子。安娜認為防衛是本能變化、固著等的標誌,因為本能動力是不能直接觀察的,但通過防衛則可以看出他們的作用。防衛是人格成功的保衛者,通過防衛防止無意識的材料進入意識,這樣可以使人減少麻煩。她把她的父親著作中提到的自我防衛機製歸納為:壓抑、投射、內向投射、反向形成、升華、認同、合理化、解脫、固著、退行。由於安娜在她的理論中突出了自我,並且強調環境影響和人際關係對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促進了後人對自我的研究。安娜重視環境教育的作用,她認為兒童的自我和超我的潛意識衝突還非常弱而且很不成熟,因此,給兒童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應教給孩子們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對待潛意識的東西進入意識時可能出現的可怕衝動。
2.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
哈特曼(Heihz Hartmann,1894—1970)被譽為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精神分析方麵最負盛名的理論家,曾在維也納精神病和神經病研究所和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有:《自我心理學和適應問題》(Ego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Adaptation,1958年)等。
哈特曼的主要貢獻在於澄清了弗洛伊德體係中關於自我心理學概念和體係的一些模糊思想。他認為,自我在人格結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與本我有不同的生理根源,不受本我的控製,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他把自我看成自主的,它的機能是適應性。哈特曼提出了兩種自我自主,一種叫一級自我自主,指的是諸如知覺、記憶、思維、運動技能等方麵的生理根源。這種機能的目的是使人們適應環境,主要是為了滿足本我的需要。另一種是二級自我自主,是生理成熟和學習之間的衝突的產物,這種機能自主的產生是為了對產生於與本我的衝突機能進行限製,並達到適應生活的目的。適應是一級自我自主和二級自我自主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機體與環境交相作用的過程,是為維持人和他所處的環境的心理平衡服務的。他分析了4種自我調節機能,首先是保持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其次是保持本我的多方麵衝動的平衡,再次是保持本我、自我、超我3個方麵的平衡,最後是保持自我不同目標之間的平衡。在環境方麵,哈特曼提出了“日常期待著的環境”的概念,這指的是對兒童發生作用的母親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這是兒童自我的最合適的社會環境。他們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合理地撫養嬰兒以使嬰兒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環境來適應。他肯定了母親對嬰兒心理發展的關鍵作用,推動了後來親子關係的研究。
3.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裏克·埃裏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當代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最著名代表,也是當代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埃裏克森生於德國,1933年加入弗洛伊德組織的精神分析學會,在安娜·弗洛伊德的指導下接受精神分析訓練。1939年入美國籍,從1960年起任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1970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兒童社會》(1950年)、《同一性與生命周期》(1959年)等。
埃裏克森認為,人格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自我是一個獨立的力量,它幫助個體建設性地適應環境,使個體勇敢地麵對危機,解決衝突,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埃裏克森在承認本能衝突的同時,又認為社會文化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之間的作用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動力,強調社會環境影響在解決心理危機中的關鍵作用,從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生命周期,可以分為8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以個人的自我為主導,按自我的成熟時間表,將內心生活與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在每一個發展階段裏都有普遍性的心理社會任務有待解決,個體不斷地度過危機,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依次通過人生的8個階段。這8個階段依次是:①基本信任對不信任;②自主對羞怯和懷疑;③主動對內疚感;④勤奮對自卑;⑤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⑥親密對孤獨;⑦繁殖對停滯;⑧完整對絕望。前四個階段發生在嬰兒和童年期,第五階段發生在青年期,最後3個階段發生在成人期以後。他特別強調了青年期,因為這是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所發生的一切都對成人的人格有極大的影響。
四、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簡要評價
(一)精神分析學派在心理學方麵的主要貢獻
第一,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開辟了潛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新紀元。弗洛伊德的理論揭開了長期被人們忽視的精神世界的新課題——潛意識問題,為潛意識心理學體係的建立開創了新紀元。經過榮格和弗洛姆的努力,新精神分析把潛意識的研究又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出了研究的新視角,開辟了研究的新領域,加深了研究的新層麵。
第二,加深了心理學研究的深度,開創了人格動力學與變態心理學新領域。精神分析從內向外、從深層向表層的研究,對任何精神現象,不分巨細,都追本求源、尋根問底,使由弗洛伊德建構的動力心理學成為當代西方人格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支柱之一,並為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其重視精神病人的內心衝動和動機,為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道路。
第三,促進了自我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強調後天自我的價值,把自我看成人格結構的核心,形成了係統的自我心理學理論。而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則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心理的製約和決定作用,著重探索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和衝突,為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奠定了身心健康的醫學新模式。精神分析強調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加深了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使心理健康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主張用精神分析方法來發掘病人被壓抑到潛意識內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打開了重視心理治療的當代醫學模式的新途徑。
(二)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問題
第一,反理性主義的傾向。弗洛伊德過分誇大潛意識的意義,過分強調性的生命本質與身心活動地位的泛性論,貶低了人的理智的價值,表露出明顯的反理性主義的傾向,以至於“觸犯了全世界、招惹了人們的厭惡”。
第二,神秘主義的傾向。精神分析把潛意識的作用神秘化,把一些複雜的精神現象歸因於神奇的、缺乏科學根據的心理機製作用,使其理論蒙上了一層神秘荒誕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