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人力資本理論”與教育

字體:16+-

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貝克爾等人最初係統闡述的人力資本理論以及現代教育之經濟價值的基本觀點,既為當代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興起揭開了序幕,也一直成為該思潮的主要內容。

一、何謂人力資本?

在傳統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中,所謂資本,一般講的是物質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對應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沃爾什於1935年首先正式使用,後由舒爾茨給予理論闡述而獲得其特定含義的。

舒爾茨指出,雖然許多經濟學家早就談到人是國家財富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人們卻長時期未認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意義。他在《人力資本投資》中說:

“盡管人們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這些技能和知識是資本的一種形式;這種資本實際上是深思熟慮的投資的一種結果;這種資本的增長的速度在西方國家超過了傳統(非人力)資本,它的增長也許正是這種經濟製度最突出的特點,而這些卻是不明顯的。人們普遍注意到,國民產出的增加超過了土地、工時和物質再生產資本的增加。也許人力資本投資是說明這種增長差距的主要依據。”[19]

舒爾茨認為,如把資本理解為由一些具有提供某種價值的未來服務的經濟屬性的實體所組成,那麽資本可分為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兩類。物力資本是體現於物質產品上,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兩類資本之間顯然存在差別。在舒爾茨看來,那種把資本局限於物質財富,或認為資本隻包括物質設施、建築物、器材和物質庫存等,乃是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政府貶低人力資本投資和抬高物力資本投資的固執態度的原因。舒爾茨認為,一般地講,資本就是投資,通過人力投資形成人力資本,通過物力投資形成物力資本,二者都是發展經濟所不可缺少的。而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本尤其顯得重要,因為“如沒有相當發達的人力技能,也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種複雜的現代化的物力資本”。[20]

舒爾茨還指出,人力資源明顯地具有量和質兩個方麵。量的方麵指一個社會中的人口數量、從事有用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和勞動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該社會的人力資本的多少;質的方麵指人的技藝、知識、熟練程度與其他類似可以影響人從事生產性工作能力的東西。在這些方麵,每個勞動者也是不一樣的,就是同一個勞動者在受一定的教育和訓練後,他的勞動的質量或工作能力、技藝水平和熟練程度,也是有差別的。簡而言之,人力資本理論所謂的人力資本,就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本。

二、人力投資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過分地強調非人力資本的作用,沒有考慮人力資本,特別是忽視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生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是一種錯誤。由於人力資本沒有與物質資本同步發展,結果使經濟增長增加了許多限製性因素。因此人力資本理論強調指出,在現代生產中,人力投資的作用大於物質形態投資的作用,必須充分認識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

廣義的人力資本投資包括: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職培訓、人員遷移、衛生保健及經濟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麵是教育投資。舒爾茨說,人們應該而且會繼續高度評價教育對文化的貢獻,這是完全應該的;但是,我們無視教育對收入的貢獻則是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在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工業來實現豐裕方麵,教育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根源。他曾估算美國戰後農業生產的增長,認為隻有20%是物質形態的投資產生的,其餘80%主要是教育及與教育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的作用,即是人力投資的結果。他還認為,西德和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取得經濟的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就在於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具有較高的知識、技能,在於這些國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麵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些事實表明,“學校和知識進步都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21]但舒爾茨同時也指出,絕不能忽視其他方麵的投資,如果“隻注重教育,我們有著看不到形成人力投資的其他源泉和看不到它們的貢獻的危險,從而把一切貢獻都歸功於教育”。[22]

作為人力資本投資主渠道的教育投資,它具有兩重性:未來消費部分和未來收入部分。舒爾茨說:

“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教育可以說是一項消費活動,它為受教育的人提供滿足,但它主要是一項投資活動,其目的在於獲取本領,以便將來進一步得到滿足,或增加此人作為一個生產者的未來收入。因此它的一部分是類似普通耐用消費品的消費品,另一部分是生產物資。”[23]

這就是說,教育投資雖具有消費性,但主要方麵是生產性。教育投資的生產性就在於它能夠開發人的潛能,增長人的能力,包括文化知識、技能以及良好的素質,從而提高勞動者的質量,促進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同時也增加個人未來的收入。

教育投資所說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正規學校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投入教育的資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學生們在就讀期間放棄的收入和用於教育生產性服務的資源。這兩部分組成為教育投資的成本。舒爾茨認為,教育的資本形成既不是一個小的常數,也不是一個恒定的常數,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化。

人力資本理論強調,教育投資的根本目的,無論是國家投資教育還是個人投資教育,都是為獲取經濟方麵的收益。所以對於作為人力投資主渠道的教育投資的指向,應和考慮一切物質資本的投資指向一樣,都要根據投資的收益率來決定,哪方麵收益高就增加對它的投資,哪方麵收益低就減少對它的投資。而影響教育投資效益率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在很大程度上同樣受到市場供需規律的製約。

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力和教育的需求是動態的。在一定時期,某方麵的人力可能供不應求,另一些部門又可能是人才過剩,這種人力需求上的差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價格的變動,往往導致國家和個人對教育投資指向的變動。所以,長期不變的教育投資計劃是不可行的,隻有根據實際需求製定並及時調整教育投資的指向,才能取得高的投資收益率。

如何有效地將投資資源分配給教育的問題,還必須考慮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例如,在不同的國家,對農業部門的人力投資和工業部門的人力投資比例,就應有所區別。又如,在經濟發達國家對需經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高技藝人力需求比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大得多。所以一個國家的教育投資絕不可簡單地照搬別國的經驗和模式。

舒爾茨還認為,教育投資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特別是當政府、家庭和學生在做出他們的教育資源分配的決定時,如果依據遠未完善的情況預測,就可能帶來投資的低效益甚至失敗。所以,政府及各個家庭都必須不斷地吸取和積累這方麵的經驗。

三、教育投資的收益測算

舒爾茨首次對教育投資的效益進行了較詳細的測算,並提出了測算的理論和公式。這種測算及其結果,不僅成為舒爾茨等人人力投資理論的實證依據,而且對20世紀60年代起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風行也有很大影響。

舒爾茨在其《教育的經濟價值》一書中,列舉了許多項教育收益。比如,社會從教育機構的研究中獲得的收益;潛在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增進人的能力以適應就業機會的變化;師資的準備;為持續的經濟增長準備各種人力;提供更好的個人品德表現、文化能力和其他服務能力等。這裏說的教育收益,顯然不限於經濟效益,但人力資本理論是主要立足於教育投資的經濟收益的。

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者都認為,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係是極其複雜的,要鑒別教育在提高有益於經濟增長的人的能力方麵的作用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許多研究者都在這方麵做了努力的探討。

舒爾茨曾把教育服務分成3類:一是純粹為消費的教育服務。如對改善生活質量包括提高人的藝術鑒賞力和家務能力等;二是純粹為投資的教育服務,即個人為提高他們正在從事的工作能力而接受的教育;三是同時為這兩種目的服務的教育,它既不是純消費,也不是純投資。而在第三類中,有的是主要為消費,其次才為投資的教育,如在美國大多數家庭都把初等教育劃歸為此類;有的是消費考慮和投資考慮幾乎並重的教育,許多人認為普通中學教育和某些文科院校的教育即屬此類;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投資,其次才是為消費的教育服務,如大多數學院和大學的教育以及幾乎所有的專業教育。這些不同類別的教育服務是隨社會的教育需求而變動的,而影響社會教育需求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其中包括父母和學生對預期收益率的期望。

不管是哪一種教育服務都需要成本,都存在教育開支這一基本的經濟事實,並與經濟發生關係。為了探索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係,舒爾茨曾提出3種不同的比率。

①用教育—勞工比率來顯示與勞動力總量有關的投入教育的人力,即根據教師和年齡適合於從事勞動的學生與從事勞動者人數之比率來計算。

②用教育—收入比率來表示投入教育的資源與消費收入之間的關係,即把教育資源的增長與消費收入連接起來。

③用教育—投資比率來表明投入教育的資源與投入能再生產實物資本的資源之間的關係,即根據投入教育的資源與用作非人力資本形成的資源之比率來計算。

而當他采用這3種比率研究美國1900年至1956年的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時,竟產生了令人吃驚的類似結果:在這期間,美國分配給教育的資源增長為(按美元計)消費收入增長的3.5倍和實物資本形成增長的3.5倍,教師和因上學而放棄收入的學生人數的增長(按勞動投入)亦為美國已就業的勞動力增長的3.5倍。[24]它表明這可能是用來分析教育與經濟增長間關係的可行方法。

在舒爾茨看來,教育的收益可分為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兩個方麵。從理論上講,教育的個人收益主要有5個方麵:①未來較高的收入;②未來較健康的身體;③未來較強的企業工作能力;④未來合理安排家庭活動的能力;⑤未來較大的職業機動性。一般地說,由於受教育者是社會成員之一,私人收益包括在社會收益之中,社會收益則是私人收益和其他(本人不能獲得的)收益的總和。

關於教育對個人的收益,舒爾茨雖然主要以物質收益(工資額)作為衡量收益的尺度,但他不讚同單純以工資收入的數量來確定教育的收益率,而主張用具有同等教育程度而實際上得不到同等薪金的各種社會因素,對教育收益率計算值做進一步調整,以使所確定的教育收益率更為準確。舒爾茨還認為,衡量教育收益時,還應該考慮一些非金錢收入的因素,如從所選擇的工作環境所得到的某些滿足。

關於教育對社會的收益,舒爾茨也指出,如果是計算教育的某一階段的收益率,可先測定學生按學曆不同而得到收入的差別,算出各教育階段的畢業生的收入差額,以這一差額與該教育階段的教育費用之間的比率來表示收益率。用這一方法,舒爾茨曾測算出1957年美國小學、中學、大學教育費用占總教育費用的比率分別為28%、45%、27%。而各級教育的收益率是,初等教育為35%,中等教育為10%,高等教育為11%,各級教育對美國教育平均收益的貢獻分別為9.8%,4.5%和2.97%,三項合計17.27%,取近似值為17.3%。而1929年至1957年,提高教育程度對美國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為33%。[25]

由於影響人力投資的社會效益和個人收益的因素比較複雜,一些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者往往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算,因而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貝克爾也對收入、投資成本和收益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詳細研究。他把影響收入差別變化的因素概括為3個方麵。

①不同社會階層所受教育水平的差別。這種差別越大,收入級別的差距也就越大。

②個人教育費用。不僅指貨幣成本,還指受教育的努力所包含的心理成本。教育不是一般的消費,收入越高,對教育的消費必定越多。

③利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率越高,就越有可能產生巨大的收入差距。貝克爾認為,影響人力資本投資規模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無疑是這種投資獲得的可能性及其收益率。[26]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學生在學期間所放棄的收益的變化,通貨膨脹對教育投資效益的幹擾,教育中新技術的運用對教育效率的提高,還有一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都會影響教育投資收益的實現。

人力資本理論強調人力資源是一種巨大的資源,高度重視人的知識、智力和能力在經濟增長中的巨大作用;認為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提高人的質量,增加人的智能,改善人的生活,從而帶來個人和社會的巨大效益,促進經濟增長。該理論還強調,隨著勞動者智能在現代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開發人力的教育投資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而主張應把教育投資放在重要的地位。所有這些觀點,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經濟和現代教育的某些客觀規律。

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者對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測算,雖然其計算方法與指標尚未構成完整的體係,其中有些問題也仍待探討,但他們的測算嚐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至少表明了科學地確定出教育投資收益率的必要性和製訂教育投資計劃的重要性,也有助於提高人們對教育的經濟效益的重視。

人力資本理論的誕生和進展,促進了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興起。但是,人力資本理論,作為資產階級教育經濟學流派之一,它在實質上是從獲取利潤這一立足點來看待主要由教育投資構成的“人力資本”,因而並沒有把“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進行原則區別。它將教育的收益視為同勞動者的活勞動完全無關,是投資的結果,把教育水平增長的全部效果僅僅歸於工資的增加上,而工資的增加又是人力資本中的利息而已等觀點,則掩蓋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教育投資的實際利潤是更熟練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增長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