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節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評析

字體:16+-

以上各節扼要介紹了教育經濟主義思潮中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觀點。其實,由於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帶有世界性,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都對它有所反應,因而不免各種理論紛呈,觀點林立。在教育經濟主義思潮興起的美國,除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本觀點的所謂“主流派”教育經濟主義思想外,20世紀70年代後又出現包括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社會化理論和“超過教育”論等所謂“反主流派”的教育經濟主義思想。除了美國,在西歐和日本,甚至在蘇聯,教育的經濟主義思潮也同樣來勢迅猛,不少學者在這方麵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論述和觀點。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現代經濟和現代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客觀要求,反映現代生產、現代經濟和現代教育之間內在有機聯係的發展,它也是現代教育自身發展的一種趨向。教育經濟主義思潮體現了人們對當代教育與經濟關係的嶄新認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與經濟相互關係的客觀規律。

一、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積極意義

教育經濟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不論是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理論認識,或者對教育、經濟甚至社會的某些改革與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教育經濟主義思潮激起了人們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極大關注和研究興趣,提高和加深了人們對教育與經濟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理解

近半個世紀來,在世界範圍內,關於“人力資本”“教育投資”“教育的經濟效益”“教育與就業”“教育資源的配置”等,不僅成為經濟學界和教育學界開展研究和探討的主要熱點,也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在認識層麵上給人們的最大啟示主要有兩點。

1.經濟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通過多視角地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分析和闡述,以及通過各種調查和數學計算方法,對教育因素在拉動和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揭示,使人們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認識耳目一新。以前人們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研究主要是依據表麵觀察或者說是邏輯性的推理,來闡釋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或做出定性分析,因而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學者們的理論上,難以或者說沒有更多地被政府決策者和企業主所認同。正是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對教育的經濟價值的理論分析和統計測算,才使人們逐漸更清晰、更深刻地認識到經濟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這一規律。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研究充分表明,教育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它向社會提供一支能在科學上有發現、發明,在生產技術上有創新、變革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一支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一支適應於工業化水平的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隊伍,還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新產品的推廣和使用以及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準備了條件,為人類積累起來的科學知識和生產經驗的代代相傳提供了保證。

教育不但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的決定性的因素。不發展教育,持續地再生產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持續的經濟增長將是難以實現的。

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必須依靠教育。例如,通過發展教育,可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盈利,從而也增加國家和個人收入。通過發展教育,可以擴大社會就業機會,提高低收入者獲得收入的能力,縮小個人收入差距等,這一切都表明教育在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人們對教育的經濟功能逐漸有了嶄新的認識,才逐漸樹立起經濟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的觀念。

2.教育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另一重要啟示,就是使人們基於對教育與經濟關係的新認識,逐漸形成了新的教育價值觀。那種認為教育主要就是關注人的精神、道德和社會文化的發展,關注社會秩序穩定的觀點,受到了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強烈衝擊。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強**育的經濟功能,強**育的經濟效益等,有力地把教育推向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們教育價值觀的轉變,日益要求教育要密切地融入社會、融入經濟,要把教育作為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把教育為經濟服務擺在突出位置,而在有些國家甚至將此提到了戰略性地位。

(二)教育經濟主義思潮不僅推動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甚至對社會體製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近半個世紀來,在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大地發揮教育為經濟服務的職能,各國不僅擴大了教育規模,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還進行了一係列重大的教育改革。例如,各國都注意調整教育結構,著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擴大各種職業技術培訓,把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各國普遍增加了教育經費,加大教育投資,並根據教育經濟效益的要求,確立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資源的原則。教育同社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生產一體化的趨勢,也推動了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現代化的改革,以及為提高教育質量而進行的整體改革。1986年,美國在一份題為《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做準備》的報告裏指出:“隻要教育質量繼續下降,經濟就不可能繁榮起來。”

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各國都麵臨著日益緊張的世界經濟競爭,因此各國都要求教育能夠應付國際經濟競爭和技術競爭,要求加快加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鼓吹人的經濟價值,強調人力資源及其開發,因而也對一些社會體製提出了相應的新要求。例如,舒爾茨指出,隨著經濟增長日益依賴於有用知識的進步,便要求完善生產和分配這種知識的製度;隨著人的經濟價值的上升,也要求企業和社會建立更健全的安全和保健製度;隨著人的時間價值的上升,遂要求各種消費活動和勞務活動的有關製度更加合理。總之,隨著人力經濟價值的上升,必然要求對各種妨礙人力資源更有效地得到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滯後的製度進行改革。

二、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負麵影響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作為一種“思潮”,它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並產生了不小的負麵影響。

首先,教育經濟主義思潮把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作為研究教育價值的出發點,凸顯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經濟價值取向,雖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它在強**育的經濟意義時,卻發展為“經濟至上”論,從而對教育的整體社會功能缺乏全麵的觀點。許多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推動者往往沒有看到或者不注意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有的人甚至將教育的經濟功能與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對立起來,這就從片麵地強**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視教育經濟功能的傳統教育觀走向了另一極端。教育的社會功能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功能,應是一個整體,如果單方麵地隻強**育的經濟功能,忽視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既可能使人們對教育的作用產生片麵的認識,實際上也可能影響人們真正科學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其次,教育經濟主義思潮所強調的人力資本理論,固然提升了人的經濟價值,引發了對人力投資的重視。然而,這種理論往往由於基於單純追求提高生產力,追求創造更多“利潤”,而把人隻視為創造物質財富、發展經濟的手段,關心的主要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勞動者的生產技能,關心教育如何為經濟界提供各類人力,而忽視人自身的全麵發展,忽視教育對人的發展這一基本價值取向。其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作為社會生活的主人,勞動者應當從社會生活的各方麵得到培養,成為全麵、綜合發展的人。“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應使每個人的潛在才幹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33]正因為如此,“人力資本”理論對人力和教育關係的某些觀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最後,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在強**育的經濟意義時,既強調經濟發展必須依靠教育,也強**育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既提高了教育的經濟含量,也加強了經濟的教育含量,這都是符合現代經濟和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的。但是,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在主張教育融入經濟時,卻往往過分強**育的經濟性,甚至把教育引向完全經濟化、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僅以經濟需求來規範教育的本質和發展,這就背離了教育這一社會現象的專門特點,也不符合教育與經濟關係的真實規律,結果將使教育和經濟都得不到應有的效益。

教育經濟主義思潮在實踐上的負麵影響,突出地表現在近幾十年來,西方教育的人文精神被淡化了;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成了單純追求提高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手段,教育對國家、對個人的意義都似乎主要是增加經濟收益;教育的文化功能普遍受到貶抑和損傷;人自身的健全發展被忽視,甚至使人進一步異化為經濟的工具;人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卻陷入精神上的貧困;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提高;等等。這些都不能不說同教育經濟主義思潮膨脹的影響無關。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許多思想家和理論家已逐漸認識到,單純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社會發展戰略,將會導致嚴重的惡果。他們提出,今後應以人為導向的發展,應以人的精神豐富,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經濟發展與整個社會協同進步作為社會包括教育的價值取向。盡管知識經濟時代正悄悄地走來,但單純以經濟的需求來界定教育與經濟的關係將日益顯示出其局限性。

[1] 威廉·配第:《正文治算術》,見《配第經濟著作選集》,陳冬野、馬清槐、周錦如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2頁。

[2] 威廉·配第:《獻給英明人士》,見《配第經濟著作選集》,第102~105頁。

[3] 威廉·配第:《獻給英明人士》,見《配第經濟著作選集》,第112頁。

[4]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頁。

[5]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第257~258頁。

[6]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第93頁。

[7]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第93頁。

[8]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第128頁。

[9]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陳振驊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368頁。

[10]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第369頁。

[11] 轉引自E. 科恩:《教育經濟學》,王玉昆、李國良、李超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

[12] 轉引自李少元:《教育經濟學縱橫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頁。

[13] 馮·杜能:《孤立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吳衡康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59頁。

[14]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陳誌泰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33頁。

[15]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陳良壁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30~231頁。

[16] 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蔣斌、張蘅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前言。

[17] 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前言。

[18] 林文達:《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84年版,第17頁。

[19] 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曾滿超等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l頁。見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第22頁。

[20] 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曾延亭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頁。

[21] 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第73頁。

[22] 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第149~150頁。

[23] 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第62頁。

[24] 舒爾茨:《教育與經濟增長》,見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第57~58頁。

[25] 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第78~81頁。

[26] 李少元:《教育經濟學縱橫談》,第204~205頁。

[27] 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第240頁。

[28] 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第249頁。

[29] 貝克爾等:《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第287頁。

[30] 轉引自李少元:《教育經濟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頁。

[31] 斯·爾·科斯坦揚:《國民教育經濟學》,孫夏南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

[32] 斯·爾·科斯坦揚:《國民教育經濟學》,第32頁。

[33] 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