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洛紮諾夫暗示教學法

字體:16+-

“暗示教學法”又稱“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洛紮諾夫教法”等。其創始人喬治·洛紮諾夫(Georgi Lozanov,1926—2012),原是保加利亞研究精神病治療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暗示教學法是洛紮諾夫20多年的實踐和研究成果。

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法研究正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增加已成“爆炸”趨勢,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各國,傳統的教育和教學思想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批判。暗示教學法作為這一背景中出現的新教學思想,也具有強烈的時代針對性和批判性。

洛紮諾夫曾經指出:“在科學和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關係也在國與國之間不斷地增長,人類於是在消化有用而且必需的信息上遇到異常的困難。克服語言障礙,加速消化科學和技術成就,這是傳統和現代的教學法都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問題。因而要求有一條通向教和學的新途徑,否則,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迎合不了今天和明天的需要。”[1]

他還認為,傳統教學隻注重理性的、邏輯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忽視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等在學習中的作用,因而極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傳統教學在忽視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低估學生的學習潛力的認識基礎上,在教學內容上隻重視現有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在教學方法上隻注重用灌輸的方法迫使學生學習,造成了學生長時間的心理緊張,產生厭學心理,將學習變成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凡此,都極大地妨礙了他們去學會更多的知識,妨礙了他們學習潛力的發揮。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既不符合人類的心理特點,也不能適應現代“知識爆炸”的大勢,必須加以改革。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就是從對人類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出發而產生的新的教學思想。它注重采用各種暗示手段,激發學生的心理潛力,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加速學習進程、促進自我發展的目的。

一、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法是在他的心理暗示理論和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理論又是其暗示理論的基本前提。

(一)無意識心理活動

所謂無意識心理活動與人類的其他心理活動一樣,都是一種心理現象。眾所周知,人類活動的顯著特點就是它的意識性,或者說是自覺性。也就是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活動都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但是與之相伴隨的也有一些活動是自動進行而不假思索的,是不自覺地或者基本上不自覺地進行的。例如,一個鋼琴家在演奏曲目時的活動當然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但是他的手指打擊琴鍵的活動則是自動化了的無意識活動。人的心理活動也和人的肌肉活動一樣,其中也同樣存在著無意識的部分,這就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洛紮諾夫說:“每一思想、感情、知覺等心理活動,其中除有一個清晰而居中心的經驗總和外,總有一個居在背景的、模糊而外圍著的經驗係列與之平行著。”[2]例如,就“注意”這一心理活動而言,聽話的一方注意力集中於說話者所說的內容,是有意注意,是“注意”這一心理活動的中心;但同時他也在無意識地注意著說話者的表情和態度,但它隻處於注意中心的外圍,是模糊地感受著的,是前者的陪襯。又如,在情感性的心理活動中也存在著無意識的現象: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這個人身上會使你立即產生同情的感情,而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會使你立即產生厭惡的感覺,這些心理感覺往往都是很快地不假思索地發生的,是不自覺地和無意識地產生的,是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結果。同樣,在人的記憶、想象等心理活動中也都有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存在。無意識心理活動還包括睡眠中夢境的產生,對一些刺激所產生的瞬間思想反應和衝動等。實際上,無意識活動也是現實世界在人腦中的一種反映。

無意識活動(包括無意識心理活動)對於人的行為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洛紮諾夫甚至認為一切意識都建立在無意識的組合上,一切意識活動都是以無意識活動為基礎的。原因在於,居於意識中心的有意識心理活動總是和居於中心外圍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同時出現的,它們都是人類複雜生活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動。它們之間始終存在著這種中心和外圍的“兩重水平”的交流。當處於中心的有意識活動發生偏移的時候,處於外圍的無意識活動往往就會進入中心位置,成為有意識的東西。所以,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往往就是有意識活動的一種準備,影響著有意識活動的形成和質量。例如,不少作家、科研工作者常常產生的“創作靈感”,就是無意識心理活動參與的結果,它往往能解決長期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見即使是理性的發明或邏輯的構思這類複雜的思維活動,也往往少不了無意識活動的某些影響作用。洛紮諾夫認為,人類的學習活動依靠大腦兩個半球的協調活動,依靠理智活動和感情活動的統一,依靠大腦中始終交織地進行的有意識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隻有當這兩種心理活動達到高度和諧的時候,人的思維活動才會產生最好的效果。

(二)暗示理論

鑒於無意識心理活動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傳統教學對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忽視,洛紮諾夫認為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作為最重要的任務,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認識潛力。而要有效地調動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心理暗示。洛紮諾夫以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首先研究了暗示理論,並於1971年正式提出了“暗示學”的思想。

所謂暗示,是指在非對抗態度的條件下,用非直接的、含蓄的或對方不能明顯感覺到的方式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活動中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圍事物或他人的各種暗示,從而在思想上或行為上按所暗示的情況有所表現。例如,接受一定的看法或信念,按一定的方式行動等。所以人是可接受暗示的生物。而人的這種可接受暗示的特性,是建立在無意識心理活動積極性之上的。或者說,暗示是通過各種無意識心理活動而產生相應的結果的。暗示對於心理的影響的主要特點,是它較之語言的、邏輯性的教導對心理的影響更為直接,更為自動,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作用。

洛紮諾夫認為,人不能脫離環境而成長,環境所給予的暗示是人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環境包括自然、地理、曆史、學校、人物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它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對我們發生著影響。暗示機製既存在於人和物之間,也存在於人和人之間,就連人們的相貌、說話的聲音、語調、身體的姿勢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對我們發生影響,構成某種暗示。環境就是這樣用各種方式來刺激人們的感官,人們不斷地做出反應,於是就漸漸地養成了人們的習慣,乃至形成一種觀念並轉化為一定的行為。而這些影響大多數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或者意識並不太強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的心理就是由這些暗示的刺激而進行活動的。所以,洛紮諾夫認為,人的這種可暗示性“是人類個體之中一種普遍的品質,由於它,才使人和環境間的無意識關係發生作用”。[3]當然,各種暗示所發揮的作用也可能相互抑製、相互抵消。但不論如何,環境對人的暗示作用無處不在,因此也必然存在於任何教學過程之中,於是教師就可以通過暗示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並與有意的心理活動相配合,提高教學效率。

暗示學雖然是以研究無意識心理為主的,但並不是說有意識的、理性的心理活動就可以完全不加考慮。實際上,有意識與無意識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總是互相伴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暗示學要研究的內容包括如何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它們相互促進。

洛紮諾夫的暗示學理論還認為,人的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雖然是人類普遍具有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中的大多數仍然未被很好地開發和使用,無意識心理能力就是這種未被充分使用的潛在能力之一。因此,人類仍然具有巨大的生理潛力和心理潛力,可以而且應當不斷進行這種潛力的開發。曆年來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紀錄的不斷刷新,就是人的生理潛在能力不斷被挖掘的結果。而世界著名國際象棋大師科爾塔諾夫下盲棋的對手數量由34增加到56的事實,則是人的心理潛在能力不斷被挖掘的例子之一。暗示學的實驗研究證明,身心健全的人的生理潛力和心理潛力都有繼續挖掘、發揮和運用的餘地,而如何運用各種暗示手段,則是充分調動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發揮人的各種潛在能力的關鍵。

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就是建立在上述暗示理論和無意識心理活動思想的基礎上的。它運用心理學、生理學以及精神治療學等有關專業知識揭示人的心理發展規律,主張改革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精神輕鬆愉快、毫不緊張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學習,並力圖通過暗示的方法,激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建立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並將各種無意識組合起來,使無意識與有意識達到高度的協調,並使之充分發揮整體功能,以此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暗示教學法及其教學原則

洛紮諾夫認為,暗示教學法的目的和任務,就是在教學中“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4]而要通過各種暗示手段,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則必須遵循3條主要的原則。

(一)愉快而不緊張的原則

洛紮諾夫認為,創造愉快而不緊張的學習氣氛,是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開展教學的必要條件,因為隻有消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緊張,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消耗,避免無效勞動,人的思維活動才能達到最活躍的狀態。因此,這個原則就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感受不到任何外部的精神壓力,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將學習看成滿足求知欲和情感需要的一種快樂,集中精力、增強信心,避免出現對於學習的枯燥無味的感覺和消極對待的態度,而不愉快的事情往往在無意識中就為知覺所抵製。因此,凡是被學習者意識到不愉快的事,總不如被他認為愉快的事記憶得更迅速、牢靠。這實際上是十分明顯的事實,但人們往往視而不見,將學習一概看成極為嚴肅的艱苦過程,甚至認為營造輕鬆的氣氛不利於學習,而有意加重緊張的氣氛,從而扼製了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積極作用,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

洛紮諾夫認為,隻有當有意識和無意識得到和諧統一的時候,學生的個性特征、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傳統教育在教學中隻顧有意識而忽視無意識,隻顧理性的約束和推動而不顧感情的參與和催化,甚至完全無視無意識的存在,無視情感、想象及其他心理活動中的無意識存在。暗示教學法要求正視各種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存在,並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成同時具有有意識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整體,看成既有理性又有情感活動的個性整體,充分而巧妙地利用各種暗示的方法,發揮學生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

暗示的相互作用,是指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諧關係,以利於學生的暗示可接受性與教師的暗示主動性的相互交流與配合,和各種暗示手段、方式、作用和結果的相互協調配合。它要求教師善於建立和維護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接觸,從而通過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方便地暗示和引導學生的情感及其他無意識心理活動,並使之與有意識的活動趨於一致,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提高教學成績。

洛紮諾夫認為,以上3條基本原則是有機地聯係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它們既適用於成人的暗示教學,也適用於兒童的暗示教學,既適合於外語教學,也適用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們將使得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始終輕鬆愉快的過程。

三、暗示教學法的基本途徑和具體方法

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法主要通過3條基本途徑來實現。

一是心理的途徑。就是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建立誘發學生心理潛在能力的外部環境,消除學生的任何緊張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就要求教師遵循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並接受相應的實踐訓練;充分認識無意識心理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在教材、教學組織和設備等方麵,也要依據心理學進行相應的改變。

二是教育的途徑。就是按問題重新編排知識容量很大的教學單元,同時在尊重學科特點和保持整體邏輯的前提下,加強教學的情感—暗示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破除知識隻能一點一滴地接受這一傳統教學觀念,並用跨學科的觀點來修改和重組教學內容,同時善於借用愉快的氛圍、變化的情境、快速的節奏進行高效率的教學。

三是藝術的途徑。就是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及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創造輕鬆適宜的學習氣氛,增強暗示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各種藝術形式,善於搜尋、利用和創造各種藝術產品並把有關教學內容的基本原理和規則係統與它們聯係到一起,從而取得心理上和教學上的良好效果。藝術的途徑不是僅僅為了放鬆情緒,也起著對態度、動機等方麵的暗示作用,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之所以有這樣的效用,是因為藝術是直接訴諸直覺和感情的,是接受外界影響和暗示的最廣泛而快捷的途徑。

在上述3條途徑中,具體的暗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環境暗示。就是正確地設置教學的外部環境,以此排除因環境造成的情緒和肌肉緊張,對學生產生一種愉快輕鬆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種“假消極狀態”,誘發學生潛在學習能力的發揮。洛紮諾夫主持的暗示研究所所布置的教室環境是:教室四周的牆壁上有壁畫,窗上有雅致的窗簾,地上鋪有地毯。除了精致的家具外,學生的座位是放在教室中間排成弧形的軟椅;弧形的對麵也是一把軟椅,是教師的座位,座位旁邊放著兩盆花草盆景,座位的後麵是黑板,黑板上裝有兩個喇叭,天花板上掛下兩個話筒。整個教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好像一間寬敞的休息室一樣。優雅的環境有利於消除緊張氣氛,給學生一種輕鬆的暗示,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記憶力的增強、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是權威暗示。就是利用人們對各類權威(人物、事物、機構)的崇信心理,使學生獲得對某教學內容的重要性的暗示,引起學生的重視和高度注意,從而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暗示學研究所曾經將水平相近的若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朗讀同一首詩。對實驗組,在朗讀前告訴他們這首詩是保加利亞最著名的詩人耶沃洛夫寫的,從而形成一種權威暗示;對另一組,不告訴他們這首詩是誰寫的。兩組學生朗讀後,讓他們立即默寫,結果實驗組的記憶成功率是56.6%,後一組僅為30%。後來的又一次試驗更加強化權威暗示,要學生默寫剛剛聽過的詩文,結果實驗組平均記憶成功率達98.5%。可見,利用權威而實現的暗示力是很強的,有增加學習者注意力和加強記憶力的作用。

三是聲音暗示以及各種綜合藝術暗示。就是把教學內容的基本原理和規則與音樂、戲劇、舞蹈乃至電影等綜合藝術形式聯係起來,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聲音—音樂暗示,就是在上課時常常伴以音樂或悅耳的鳥鳴聲以及自然界其他各種動聽的聲音,使學生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放鬆,產生一種“假消極狀態”——表麵上是在欣賞音樂而處於消極的學習狀態,實際上聯想、觀念、情緒都在起伏,接受著強烈的暗示,學生在無意識中學到了應學的東西,並且效率高、記得牢固。例如,在洛紮諾夫主持的英語學習班上,教師在介紹完課文後,就宣布音樂會開始。通過音樂,以各種方式不斷重現課文內容,使學生在沒有疲勞感覺的情況下高效率地獲得知識。

此外,暗示教學法還要求教師具有極其誠懇的態度,並保持這種態度與教材、課堂環境、教學過程的組織等方麵的高度和諧;教師還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調,並使教材的介紹和整個教學過程具有明顯而較快的節奏;等等。

四、暗示教學法在具體學科中的運用

根據暗示教學法的上述原則和方法,洛紮諾夫等研究者還在一些具體學科的教學中設計和實踐了適應不同學科的教學方式和步驟,進一步檢驗和豐富了暗示教學法的理論。例如,暗示研究所曾開辦過一個為期25天的英語學習班,該班學員是完全不懂英語、年齡和職業各不相同的12個保加利亞人。所用教材為長度相等的10篇課文,每篇課文後麵是語法(以英、保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為基礎),總共包括近2000個單詞和短語。每天上課3小時。

第一天,教師先讓每個學生重新設定自己的社會角色——確定新的姓名、籍貫、年齡和職業等;然後給學生發課本,再對第一篇課文逐段地進行有表情地朗讀、用保加利亞語講解內容和語法問題。

介紹完課文以後,教師宣布音樂會開始:第一階段是“積極音樂會”——在海頓的交響樂中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教師充滿表情地朗誦學習過的課文;第二階段是“消極音樂會”——在高雷利的協奏曲中教師仍然輕快地朗誦上述課文,但學生不必注意教師的朗讀內容。隨著音樂的結束而結束第一天的教學。

第二天,在教師簡短地回顧學習過的課文以後,學生分組,分別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課文表演。此時教師穿梭其間,進行鼓勵,間或正確地朗讀課文而不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1.5小時後休息0.5小時,其間播放音樂。

再次開始上課時,先是播放一首短歌,然後師生分組做指定的遊戲,並在遊戲中進行課文對話。學習在歡笑聲和音樂聲中結束。

第三天,第一段時間是通過穿插進行的短劇、書麵作業等,更廣泛地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運用,產生提高運用能力和鞏固知識的作用,結束第一篇課文的學習。第二段時間是開始新的一課的學習——教師對第二篇課文進行朗讀、講解,為第四天的學習做準備。如此連續25天結束後,進行一次測驗和一次演出。學員掌握了所學內容的93%以上。

總之,暗示教學法在某個學科的教學中,除了遵循暗示教學的原理和原則外,還充分利用各種藝術的形式滿足兒童的興趣和天然的求知欲望,讓他們體驗成功和喜悅,從而保持學習中的良好心態,充分發揮暗示的教學作用。

例如,小學語文、算術課以及初中的化學課教學中,也都采取了遊戲、表情朗誦、演出短劇、聽音樂、簡單的身體活動等手段,將傳統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造並有機而緊湊地聯係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了身心,做好了激發潛力的準備;他們愉快地發現知識的天地,不斷生發出學習的動機和好奇心,從而不斷地深入學習下去。

“暗示教學法”的前身是洛紮諾夫的“暗示超級記憶力”研究。洛紮諾夫自1955年研究“暗示超級記憶力”,到1964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1965年開始,他在保加利亞領導了一個“暗示法教學小組”,以求將這一成果應用於英語教學之中,結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時他們在一個“一天教1000個外語單詞”的實驗中,取得了高達98.08%的成功率。第二年,“暗示法教學小組”升格為獨立的研究所。該所接著在16所實驗學校的5000多名學生中繼續進行了教學實驗,再次獲得極大的成功。暗示教學從此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和教學法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此後,暗示教學法開始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在保加利亞推廣開來,並逐步傳播到東歐各國以及蘇聯、歐美各國和亞洲的日本,許多國家還成立了研究機構,出版了有關的雜誌。1971年,第一次國際暗示法研討會在保加利亞的利亞瓦爾召開,洛紮諾夫發表了著名的《暗示學》,他的研究所也正式定名為“暗示學研究所”。此後暗示教學法進一步獲得發展。1976年,全世界實驗過暗示教學法的城市已有21個。1977年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暗示法學術會議的各國代表竟然達到1000多人。20世紀80年代,我國上海、蘇州、吉林、山東、江蘇等地也有人開始在英語、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對成人或在校學生進行暗示教學法的實驗教學。因為這種教學要求有較高素質的教師、較為寬鬆的學校環境和較好的物質條件,所以普遍性地推廣並不十分容易。但是它強調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心情舒暢地學習、要求借助各種暗示手段充分調動無意識心理活動,從而充分發揮學生潛力的思想,以及強**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等觀點,都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