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生平與著述

字體:16+-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是古代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出身於雅典的名門望族,本名亞裏斯托克利斯,柏拉圖是他的綽號。至於他為何有此綽號,有人說是由於他前額寬廣,有人說是由於他談論廣博,還有人說是由於他體格完美。由於家庭和雅典的傳統,他在青少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熱衷於文學創作,寫過讚美酒神狄奧尼修斯的頌詩和其他抒情詩。

柏拉圖大約20歲時成為蘇格拉底的學生。第歐根尼·拉爾修記載了一個傳說:有一天晚上,蘇格拉底夢見一隻小天鵝飛來停在他的膝蓋上,發出嘹亮而又美妙的鳴聲後就衝天而去。第二天,人們將柏拉圖介紹給他,蘇格拉底就把柏拉圖看作他夢見的那隻小天鵝。這個故事說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師生關係是不同尋常的,蘇格拉底很器重柏拉圖,柏拉圖也十分尊重蘇格拉底。這次會見是柏拉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他放棄了自己的詩歌追求,而獻身於哲學的理性事業中,並為此貢獻了畢生精力。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這件事給了柏拉圖終生難忘的記憶。他開始認識到,隻有用哲學指導國家,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時,國家統治才能走向正義。從此,他把哲學和政治聯係起來,用哲學指導政治,在現實的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城邦。這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雖然以後柏拉圖在實踐中經過多次挫折,但他想按照哲學來治理城邦的理想並沒有放棄。他一生雖以主要精力來研究哲學,越來越少參加政治實踐,卻以他的思想影響城邦統治者。

在蘇格拉底去世之後,柏拉圖開始了他的遊曆生涯,從公元前399年離開雅典,他相繼到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裏等地遊曆,到公元前387年告一段落,前後長達12年。在麥加拉,麥加拉學派堅持普遍、一般而否認具體事物的觀點對柏拉圖的影響很大。埃及高度發展的官僚政治製度,僧侶牢牢地控製著全國的文化教育,世代相傳的等級森嚴的固定職業分工,以及埃及人在天文學、數學等方麵的成就都影響了柏拉圖,這在他的《理想國》及其他對話裏提出的政治、教育理論和製度中多有所反映。柏拉圖到了北非的居勒尼,在那裏,他結識了幾何學家,也是居勒尼學派的代表人物塞奧多洛(Theodorus),向他學習幾何學。後來,柏拉圖又來到了南意大利,訪問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活動中心塔壬同,結識了作為當地政治領袖和哲學家的阿契塔(Archytas)。塔壬同推行的溫和民主政治,阿契塔的政治業績,以及他受人民愛戴的情況,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追求的哲學家和政治家相結合的一個雛形。

這次遊曆對柏拉圖的思想影響很大。柏拉圖在遊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製度,研究了天文學、數學、音樂等理論以及各種哲學流派的學說。正是在這樣廣博的知識基礎上,柏拉圖形成了他自己的學說。也正是這次遊曆,推動他建立學園,傳播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見解,培養人才,以期實現他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南意大利時,曾被邀請到敘拉古統治者狄奧尼修斯(Dionysius)一世的宮廷。他勸說狄奧尼修斯一世采用新的政治製度,但遭反對。柏拉圖被狄奧尼修一世賣為奴隸,幸虧友人出資贖出,將他送回雅典。公元前367年,狄奧尼修斯二世即位後,柏拉圖的好友、敘拉古的首席大臣狄翁(Dion)寫信給柏拉圖,邀請他重返敘拉古。柏拉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再次來到敘拉古,卻遭軟禁。後在阿契塔的幫助下回到雅典。公元前362年,狄奧尼修斯二世敦促柏拉圖重返敘拉古,柏拉圖以65歲高齡第三次渡海去西西裏,但仍見棄於宮廷。公元前360年,柏拉圖重返雅典,最後結束了西西裏之行。

公元前357年,狄翁發動政變,奪取了敘拉古的政權。作為柏拉圖的忠實信徒,狄翁既不采取僭主政製又不采取民主製度,而實行貴族政製。但由於政治、經濟困境,最終失敗。三次西西裏之行的失敗,特別是狄翁之死給柏拉圖留下了難以醫治的創傷。柏拉圖一直對狄翁寄予厚望,知道他熱愛哲學又具有政治實踐能力,希望在他身上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狄翁的失敗,將柏拉圖“哲學王”的理想徹底粉碎,柏拉圖的政治理想發生了大轉折,從《理想國》的“人治”轉到最後《法律篇》的“法治”。

在政治事業屢遭失敗的同時,柏拉圖的哲學事業卻獲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裏返回雅典之後,他在以希臘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命名的運動場附近創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圖在那裏除講授哲學之外,還講授數學、天文學、聲學和植物學等自然知識,但以哲學為最高級課程。學園的目標不是傳授實用的技藝,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論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學生到此學習。柏拉圖在講學的同時,繼續寫作“對話”。他的授課內容沒有流傳下來。

晚年的柏拉圖不僅在雅典,而且在整個希臘世界享有崇高聲譽。公元前347年,80歲高齡的柏拉圖在參加一次婚禮的宴會上無疾而終,葬於耗費了他大半生心血的學園裏,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他的葬禮。當時,柏拉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用他最有才華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悼詞來說明:

“巍巍盛德,莫之能名。光風霽月,涵育貞明。

有誦其文,有瞻其行。樂此盛世,善以繕生。”[1]

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柏拉圖著作,現在都可見到,甚至還可見到一些不見於古代文獻的柏拉圖著作。現存的柏拉圖對話有40餘篇,其中28篇被確定為真品或可信度很高的作品。現存的13封信中,有4封為真品。柏拉圖的對話有很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對話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充滿情趣,嚴密的論證配以優美的語言,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各個曆史時期的柏拉圖研究專家對柏拉圖對話的寫作時間的意見尚不統一。我國學者汪子嵩等根據西方學者康福德和格裏思的見解,將柏拉圖的對話分為三期。[2]

第一,早期對話,包括《申辯篇》《克裏托篇》《拉凱斯篇》《呂西斯篇》《卡爾米德篇》《歐緒弗洛篇》《大希庇亞篇》《小希庇亞篇》《普羅塔哥拉篇》《高爾吉亞篇》《伊安篇》。這些對話基本上屬於“蘇格拉底的對話”。

第二,中期對話,包括《歐緒德謨篇》《美涅克塞努篇》《克拉底魯篇》《美諾篇》《斐多篇》《會飲篇》《國家篇》《斐德羅篇》。這個時期,柏拉圖已經擺脫了蘇格拉底的影響,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體係——相論。

第三,後期對話,包括《巴門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萊布篇》《蒂邁歐篇》《克裏底亞篇》《法篇》。這個時期,柏拉圖的思想已與中期對話中的思想有所不同。

柏拉圖的思想是對以前希臘哲學,包括早期自然哲學、智者以及蘇格拉底思想的創造性發展。特別是蘇格拉底的人格和思想對他影響很大。柏拉圖對話的主角多為蘇格拉底。他說:“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柏拉圖寫的著作,現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屬於蘇格拉底,被美化與恢複了本來麵目的蘇格拉底。”[3]這些話固然出自哲學家的偉大謙虛,但也反映出蘇格拉底對他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