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關於小說語言(劄記) 語言是本質的東西

字體:16+-

“他的文字不僅是表現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種目的。”(聞一多:《莊子》)

語言不隻是技巧,不隻是形式。小說的語言不是純粹外部的東西。語言和內容是同時存在的,不可剝離的。

語言決定於作家的氣質。“氣以實誌,誌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文心雕龍·體性》)。魯迅有魯迅的語言,廢名有廢名的語言,沈從文有沈從文的語言,孫犁有孫犁的語言……何立偉有何立偉的語言,阿城有阿城的語言。我們的理論批評,談作品的多,談作家的少,談作家氣質的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理論批評家的任務,首先在知人。要從總體上把握住一個作家的性格,才能分析他的全部作品。什麽是接近一個作家的可靠的途徑?——語言。

小說作者的語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語言體現小說作者對生活的基本的態度。

從小說家的角度看:文如其人;從評論家的角度看:人如其文。

成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較穩定的語言風格,但又往往能“文備眾體”,寫不同的題材用不同的語言。作者對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感情,可以從他的語言的色調上感覺出來。魯迅對祥林嫂寄予深刻的同情,對於高爾礎、四銘是深惡痛絕的。《祝福》和《肥皂》的語調是很不相同的。探索一個作家作品的思想內涵,觀察他的傾向性,首先必須掌握他的敘述的語調。《文心雕龍·知音》篇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麵,覘文輒見其心。”一個作品吸引讀者(評論者),使讀者產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語言。

研究創作的內部規律,探索作者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不能不玩味作者的語言。是的,“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