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讀·氣口
蔣大為唱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斷句錯了。按歌詞的正常的語言斷續,應該是: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蔣大為卻處理成: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樣的處理,作曲的同誌有責任,而且“桃花”音調頗高,聽起來很別扭,使人覺得這是一個破句。
當斷不斷,不當斷而斷,曲調和語言遊離,這在歌曲中是常見的現象。突出的例子是《國際歌》。《國際歌》最後一句“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性耐兒,就一定要實現”,“到明天”應該屬下,不當屬上。現在屬上,於是成了“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性耐兒就一定要實現”。“團結起來到明天”,後天是不是就不要團結了?解放初期真的有一部電影,片名就叫《團結起來到明天》,這不成了笑話?《國際歌》造成這樣的誤會,跟翻譯有關。漢語和外語本來就有很大差別,要求漢語的歌詞和西方音樂的旋律相契合,天衣無縫,不相齟齬,實在是很難。用漢語唱西洋歌劇,常使人覺得不知所雲,非常可笑,大大削弱了音樂本應產生的藝術感染的效果。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事,不是翻譯出來了就能唱。然而問題總要解決。已經有人做了探索,取得很好的成績,比如王洛賓。
和句讀有密切關係的是氣口。中國戲曲非常注意用氣、換氣、偷氣。像李多奎那樣能把一個長腔一口氣唱到底,當中不換氣,是少有的。李多奎不知道怎麽會有那樣長的氣。裘盛戎晚年精研氣口。盛戎曾跟我說:“年輕時傻小子睡涼炕,怎樣唱都行。我現在上了歲數了,得在用氣上下功夫,——花臉一句腔得用多少氣呀!”過去私塾教學,老師須在書上用硃筆圈點。凡需略停頓處,加一“瓜子點”;需較長間歇處,畫一圓圈,謂之“圈斷”。老師加點畫圈處即是“氣口”。但裘盛戎有時不照通常辦法處理氣口。如《智取威虎山》李勇奇的唱腔,“掃平那威虎山我一馬當先”,一般都是這樣處理的:“掃平那威虎山我一馬——當先”,盛戎說:“教我唱,我不這樣唱,我唱成‘一馬當——先’,‘當’字唱在後麵,下麵就沒有多少氣了,‘當’字唱在前麵,‘一馬當’,換氣,——吸氣,——這樣才‘足’。”這可以說是超級換氣法。
一般說來,氣口還得幹淨利落,報字清楚,頓挫分明,這樣才能美聽入耳。如果字音含糊,遲疾失當,亂七八糟,內行話叫做把唱“嚼了”或“喝了”。外國文學其實也是講究句讀氣口的,馬耶科夫斯基就是。京劇《探陰山》裏有一個層次很多的很長的“跺”句:“又隻見大鬼卒、小鬼判,押定了,屈死的亡魂,項帶著鐵鏈,悲慘慘,慘悲悲,陰風兒繞,吹得我透骨寒”,如果用馬耶科夫斯基的樓梯式的分行,就會是:
又隻見
大鬼卒
小鬼判
押定了
屈死的亡魂
項帶著鐵鏈
悲慘慘
慘悲悲
陰風兒繞
吹得我透骨寒。
一九九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