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雞蛋書

字體:16+-

趙樹理同誌曾希望他的書能在農村的廟會上賣,農民可以拿幾個雞蛋來換。這個理想一直未見實現。用實物換書,有一定困難,因為雞蛋的價錢是漲落不定的。但是便宜到隻值兩三個雞蛋,這樣的書原先就有過。

我家在高郵北市口開了一爿中藥店萬全堂。萬全堂的廊下常年擺著一個書攤。兩張板凳支三塊門板,“書”就一本一本地平放在上麵。為了怕風吹跑,用幾根削方了的木棍橫壓著。攤主用一個小板凳坐在一邊,神情古樸。這些書都是唱本,封麵一色是淺紫色的很薄的標語紙的,上麵印了單線的人物畫,都與內容有關,左邊留出長方的框,印出書名:《薛丁山征西》、《三請樊梨花》、《李三娘挑水》、《孟薑女哭長城》……裏麵是白色有光紙石印的“文本”,兩句之間空一字,念起來不易串行。我曾經跟攤主借閱過。一本“書”一會兒就看完了,因為隻有幾頁,看完一本,再去換。這種唱本幾乎千篇一律,開頭總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皇五帝是和什麽故事都挨得上的。唱詞是沒有多大文采的,但卻文從字順,合轍押韻(七字句和十字句)。當中當然有許多不必要的“水詞”。老舍先生曾批評舊曲藝有許多不必要的字,如“開言有語叫張生”,“叫張生”就得了嘛,幹嘛還要“開言”還“有語”呢?不行啊,不這樣就湊不足七個字,而且韻也押不好。這種“水詞”在唱本中比比皆是,也自成一種文理。我倒想什麽時候有空,專門研究一下曲藝唱本裏的“水詞”。不是開玩笑,我覺得我們的新詩裏所缺乏的正是這種“水詞”,字句之間過於擁擠,這是題外話。我讀過的唱本最有趣的一本是《王婆罵雞》。

這種唱本是賣給農民的。農民進城,打了油,撕了布,稱了鹽,到萬全堂買了治牙疼的“過街笑”、治肚子疼的暖臍膏,順便就到書攤上翻翻,挑兩本,放進捎碼子,帶回去了。

農民拿了這種書,不是看,是要大聲念的。會唱“送麒麒”、“看火戲”的還要打起調子唱。一人唱念,就有不少人圍坐靜聽。自娛娛人,這是家鄉農村的重要文化生活。

唱本定價一百二十文左右,與一碗寬湯餃麵相等,相當於三個雞蛋。

這種石印唱本不知是什麽地方出的(大概是上海),曲本作者更不知道是什麽人。

另外一種極便宜的書是“百本張”的鼓曲段子。這是用毛邊紙手抄的,折疊式、不裝訂,書麵寫出曲段名,背後有一方長方形的墨印“百本張”的印記(大小如豆腐幹)。裏麵的字頗大,是蹩腳的館閣體楷書,而皆微扁。這種曲本是在廟會上賣的。我曾在隆福寺買到過幾本。後來,就再看不見了。這種唱本的價錢,也就是相當於三個雞蛋。

附帶想到一個問題。北京的鼓詞俗曲的資料極為豐富,可是一直沒有人認真地研究過。孫楷第先生曾編過俗曲目錄,但隻是目錄而已。事實上這裏可研究的東西很多,從民俗學的角度,從北京方言角度,當然也從文學角度,都很值得鑽進去,搞十年八年。一般對北京曲段多隻重視其文學性,重視羅鬆窗、韓小窗,對於更俚俗的不大看重。其實有些極俗的曲段,如“闊大奶奶逛廟會”、“窮大奶奶逛廟會”,單看題目就知道是非常有趣的。車王府有那麽多曲本,一直躺在首都圖書館睡覺,太可惜了!

一九八六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