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城
草巷口往北,西邊有一個短短的巷子。我的一個堂房叔叔住在這裏。這位堂叔我們叫他小爺。他整天不出門,也不跟人來往,一個人在他的小書房裏擺圍棋譜,養鳥。他養過一隻鸚鵡,這在我們那裏是很少見的。我有時到小爺家去玩,去看那隻鸚鵡。
小爺家對麵有兩戶人家,是種菜的。
由小爺家門前往西,幾步路,就是陰城了。
陰城原是一片古戰場,韓世忠的兵曾經在這裏駐過,有人撿到過一種有耳的陶壺,叫做“韓瓶”,據說是韓世忠的兵用的水壺,用韓瓶插梅花,能夠結子。韓世忠曾在高郵駐守,但是沒有在這裏打過仗。韓世忠確曾在高郵屬境擊敗過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郵城外。有人說韓瓶是韓信的兵用的水壺,似不可靠,韓信好像沒有在高郵屯過兵。
看不到什麽古戰場的痕跡了,隻是一片野地,許多亂葬的墳,因此叫做“陰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開出來種麥子,挖了一大片無主的墳,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麥子沒有種成,陰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墳累累,雜草叢生。
我們到陰城去,逮螞蚱,掏蛐蛐,更多的時候是去放風箏。
小時候放三尾子,這是最簡單的風箏。北京叫屁股簾兒,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葦篾子紮成一個“幹”字,糊上一張紙,四角貼“雲子”,下麵粘上三根紙條就得。
稍大一點,放酒壇子,篾架子紮成紹興酒壇狀,糊以白紙;紅鼓,如鼓形;四老爺打麵缸,紅鼓上麵留一截,露出四老爺的腦袋——一個戴紗帽的小醜;八角,兩個四方的篾框,交錯為八角;在八角的處邊再套一個八角,即為套角,糊套角要點技術,因為兩個八角之間要留出空隙;紅雙喜,那就更複雜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風箏都是平麵的,下麵要綴很長的麻繩的尾巴,這樣上天才不會打滾。
風箏大都帶弓。幹蒲破開,把裏麵的瓤刮去,隻剩一層皮,葦稈彎成弓,把蒲繃在弓的兩頭,縛在風穩額上,風箏上天,蒲弓受風,汪汪地響。
我已經好多年不放風箏了。北京的風箏和我家鄉的,我小時糊過、放過的風箏不一樣,沒有酒壇子,沒有套角,沒有紅鼓,沒有四老爺打麵缸。北京放的多是沙燕兒。我的家鄉沒有沙燕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