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獨坐小品自序

字體:16+-

我的孫女兩歲多的時候(她現在已經九歲了),大人問她長大了幹什麽,她說:“當作家。”——“什麽是作家?”——“在家裏坐著唄。”她大概看我老是坐著,故產生這樣的“誤讀”。

我家有一對老沙發,還是我嶽父手裏置的,已經有好幾十年,麵料換了不止一次,但還能坐。坐在老沙發裏和坐在真羊皮麵新沙發裏感覺有所不同。

我不能像王維“獨坐幽篁裏”那樣的瀟灑,也不是“今者吾喪我”那樣地塊然枯坐,坐著,腦子裏總會想一點事。東想想,西想想,情緒、思想、形象就會漸漸清晰起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構思。我的兒女們看到我坐在沙發裏“直眉瞪眼”,就知道我在捉摸一篇小說。到我考慮成熟了,他們也看得出來,就彼此相告:“快點,快點,爸爸有一個蛋要下了,快給他騰個地方!”——我們家在甘家口住的時候,全家五口人隻有一張三屜桌,老伴打字,孩子做作業,輪流用這張桌子。到我要下蛋的時候,他們就很自覺地讓給我。我的小說大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這二年我寫小說較少,散文寫得較多。寫散文比寫小說總要輕鬆一些,不要那樣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還是習慣在沙發裏坐著,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後伏案著筆。

這些散文大都是獨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為《獨坐小品》。

近二三年散文忽然興旺起來,報刊發表散文多了,有些刊物每年要發一期散文專號,出版社也願意出散文集,據說是散文現在走俏,行情好,銷得出去。這事有點怪。這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學現象。

與此有關的還有一種現象,是這些年湧現的散文作家多半是兩種人:一是女性作家,一是老人。為什麽?

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比較清新,這是散文寫作所需要的。老年寫散文的多起來,除了因為“庾信文章老更成”,老年人的文筆比較成熟,比較幹淨,較自然,少做作,還因為老人閱曆多一些,感慨較深,寄興稍遠。另外就是書讀得比較多。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老作家的散文比較有文化氣息。大部分老作家的散文可以歸入“學者散文”一類,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這話似有貶意,即有些老作家的散文比較幹枯,過於平直,不滋潤,少才華。這也是實情。我今亦老矣,當以此為戒。

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