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二百八十章:《黃帝內經》……

字體:16+-

“吳醫生,給你傳個文件。”

幾天之後,陳凡將《傷寒論》以及《金匱要略》傳給了東方醫院的吳含。

看著上麵兩本書的名字,吳含召集了整個辦公室所有醫生。

“各位,大家不要激動,一會,我們就要打開陳凡老師給我們傳的《傷寒論》了。”

雖說吳含說是這麽說。

但看著電腦上的文檔,吳含的手都激動的有一些顫抖起來。

他剛才粗略看了一下,雖然沒有看全,但他明白,這絕對是原版的傷寒雜病論。

哪怕就算不是原版,還原度也在90%以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

吳含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雙擊。

傷寒論就此出現於眾人眼前。

“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列,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一眾中醫師受限於此前中醫學知識的限製,所以他們的中醫水平也就一般般。

但雖然他們的水平一般般,可他們對於古文卻是非常有研究的。

畢竟要看懂醫書,要是沒有一點古文水平,那怎麽行。

《傷寒論》開頭這一段話,一瞬間就讓他們眼前一亮。

翻譯的話,那就是,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變化規律。冬季嚴寒,自然界萬種生靈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們,順應自然之規律而防護固密,所以寒邪不會傷害到他們。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四時之氣皆能傷人而致病,但傷寒這種邪氣,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氣,所以危害最烈。

這就是傷寒。

這是對於傷寒的統稱。

不過,這還沒有結束,下麵這一段,更是讓人受益非淺。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這句話就更具有指導意義了,他說的是:感邪後立即發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後不立即發病,寒毒邪氣藏於肌膚之內,到了春季發病的,就成為溫病;到夏季發病的,就成為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於溫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並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於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複雜,有時節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為致病的邪氣……

看著《傷寒論》裏麵的指導思想,整個辦公室已經尖叫起來。

“什麽情況?”

科室主任聽到這邊動靜,連忙走過來問道。

“主任,我感覺,我能一個打十個。”

“啥?”

“主任,我感覺,以後我們東方醫院要火了。”

“你在開玩笑?”

“主任,不,不隻是我們東方醫院要火,我們中醫一定會崛起的。”

“你們怎麽回事,打雞血了?”

“主任,你出去,我們還得研究傷寒論呢。”

是的。

在陳凡將傷寒論發給吳含他們之後,他們隻感覺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

原來很多不懂的,這會兒卻是一通百通,所有都懂了。

當然。

不隻是他。

為了讓中醫崛起。

陳凡也沒有僅僅將《傷寒雜病論》隻發給吳含他們。

要想中醫崛起,那就是要讓全中國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學習中醫。

甚至。

不隻是全中國,讓全世界都可以加入進來。

所以。

陳凡也將《傷寒雜病論》直接發到了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自學。

……

“兄弟們,上線,上線了。”

“啊,凡哥,今天什麽風將您給吹到線上了?”

“怪了,你們平時不是很喜歡我上線直播嘛,怎麽我主動上線直播了,你們倒還問這問那了?”

“那啥,凡哥,您突然之間主動了一次,我們都感覺好像不太像你啊。”

發現陳凡突然主動上線,不少粉絲有些驚訝:“凡哥,您不會想對我們有啥壞心思吧。”

“啥壞心思,你們啊。”

陳凡對於這群逗逼粉絲也是無語了。

不過。

這些家夥真是陳凡肚子裏的蛔蟲。

陳凡主動上線,還真有他的目的。

這不是之前學了一大堆中醫知識,一時手癢,便想練練手嘛。

最佳的練手,自然是找一眾粉絲了。

不過。

雖說練手,陳凡也不想表現的這麽明顯,於是便說道:“其實呢,上次在百家講壇講了一些有關中醫方麵的內容,後來了解一下,大家普遍對於中醫不是特別清楚。所以,今天我就想上線,向大家再講講中醫,也算是為中醫推廣做一翻貢獻吧。”

講什麽呢。

中醫這種東西,要是講得太高深,那別人就聽不懂。

不能像《傷寒論》一樣的,直接就來個理論。

也不能像《雜病論》裏麵,搞出一大堆的方子。

哪怕這一些理論,這一些方子在業內人士眼裏多經典,但普通人看不懂也沒用。

現代中醫的沒落,除了不少醫學著作缺少之外,也在於不少人並不是特別了解中醫。

所以。

要想宣傳中醫,那就要先將中醫的治病邏輯推廣出去。

想了想,陳凡第一個想到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裏最早的一部中醫學著作,據傳是黃帝寫的。

不過。

真實考察的話,《黃帝內經》應該不是黃帝寫的,他應該是成書於西漢時期,而且還不是一個人寫的。

是多個人寫的。

至於為什麽叫黃帝內經,而是假托黃帝之名所寫,意思是這是一本非常古老的醫書。

這也是想讓更多人信服。

因為他足夠的古老,又因為此書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脈象學,藏象學,經絡學,病因學,病機學,病症,診法,以及養生學,運氣學……等等。

所以,一直以來,《黃帝內經》也被稱之為中醫學的理論總綱。

不過,雖然他是總納,但也有不少部分寫得非常生動,而且通俗易懂。

比如第《黃帝內經》的第 一 章,素問,上古天真論。

“先跟大家講一個有關黃帝的故事。”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當然。

在這個世界也是。

所以。

在陳凡說到黃帝之時,一眾粉絲一下子便無比的感興趣。

陳凡說道:“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他生下來就表現的非常神奇,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會說話。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問到: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製,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誌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是皇帝的臣子,精通醫術。

因為黃帝內經是通過黃帝與岐伯一問一答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所以後來人們又將醫術稱之為岐黃之術,也就是岐伯與黃帝傳下來的醫術。

當然。

雖然說的是醫術,看起來好像很複雜。

但仔細研究的話,你會發現,這一點也不複雜。

就像這本書一樣,兩人一個問,一個答,所舉的例子也非常接地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

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這裏麵的理論還與生活聯係在了一起。

陳凡隻是一說,大家便一下子對照自己。

為什麽自己這麽年輕,但卻感覺很累呢?

為什麽自己才20來歲,但卻顯得很老呢?

原來。

這是因為飲食,作息,**……等等加起來的原因。

當然了。

這在現代西醫也有這樣的解釋。

但在這裏麵,卻是將這一些加起來,提出了精氣神的觀點。

於是黃帝又問了:“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衝脈旺盛,月經按時**,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麵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麵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衝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合在一起,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麵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髒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髒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髒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接著問道: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回道: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

黃帝問: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回答: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這個故事讓大家更感興趣了。

因為這已經切身的關係到一眾粉絲的切身利益,生育問題。

上麵也給你解釋了,什麽時候能生育,什麽時候不能生育。

生育的關鍵是什麽?

不能生育的關鍵又是什麽?

“我靠,凡哥,您今天跟我們講的實在是太有用了。”

“哈哈哈,是不是想生娃了?”

“是的,是的,但最近一直懷不上,檢查又說沒問題,我頭痛死了。今天聽了您的說法,我感覺就算不去看醫生,我也能懷。”

“加油。”

這時,又有一位粉絲問道:“凡哥,難道您說的這個就是中醫?”

“是的。”

陳凡點頭:“其實中醫就是這樣,他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一門學科。如果我們按著中醫裏麵的理論而生活,那我們的身體將會非常的健康,壽命也會比之普通人更高。”

當然。

中醫不能光有理論,他還得有具體的診斷方式。

所以。

接下來,陳凡又講了一個故事。

“下麵,我跟大家再講一個扁鵲的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神醫,他原來的名字不叫扁鵲,他姓姬,秦氏,名越人,所以也叫秦越人。扁鵲曾居住在中丘蓬鵲山的九仙洞,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修得高超醫術。曾經,他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四萬畝於扁鵲,恰好這個時候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於是後人又尊稱其為扁鵲。”

“因為扁鵲醫術非常高,所以他便周遊各國,行醫為生。這時,他來到齊國。蔡桓公派人招待他,扁鵲望著桓侯的氣血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意思是是說,扁鵲認為蔡桓公的病在皮膚的紋裏。

但桓侯卻說:“寡人無疾。”

扁鵲然後就出去了,桓侯就對別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意思說的是,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療,然後治好了,當成是他的功勞。

這顯示是蔡桓公在鄙視扁鵲。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這裏的肌膚不是肌膚的意思,這說的是肌肉的意思。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陳凡所講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扁鵲見蔡桓公》。

這是前世韓非子寫的。

他的本意是告誡為政者要麵對現實,傾聽百姓的意見,而不是逃避。

但是。

這放在中醫這一塊,這學問可就大了。

這不。

陳凡講完這個故事,有粉絲就問了:“凡哥,扁鵲是怎麽知道蔡桓公生病的,他又沒有進行把脈。”

對於此。

陳凡便說道:“其實中醫裏麵,切脈是最下乘的作法。在中醫裏麵,如果在診斷病人的時候,他一般會遵循四個方法,即望聞問切。”

“什麽是望聞問切?”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髒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這是《難經》裏麵關於望聞問切的解釋。

“簡單來說,望就是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髒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麵部、舌質,舌苔與髒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髒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

具體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異常,舌頭是否過紅,舌苔是否過厚,舌苔顏色是白還是黃,口腔是否有炎症,顏色是否過紅或過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還是稠,顏色黃色還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狀,主要看耳輪耳輪肉厚的腎先天就比較好,然後有沒有耳鳴或者耳炎……”

“我去,一個望字竟然有這麽多的學問。有趣,有趣,凡哥,那聞呢?”

“聞的話,就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麵。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那麽問呢?”

“如果望與聞還沒有把握,那就進行問了,這與西醫裏麵的問差不多。問你哪裏不舒服,之前有什麽病,飲食情況,多少歲,大小便情況……等等。問完這一切,最後才是把脈。”

說到這裏,陳凡便說道:“有經驗的中醫生,有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把脈。因為通過望聞問這三步,他就已經知道了你的病情。既然知道,那為什麽要把脈呢?至於為什麽要把脈,那就是實在是沒有把握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把脈,更為真實的了解到你的病情。”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基礎,其實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的。

但可惜。

這個世界中醫發展成這樣了,大家隻知道中醫看病隻會把脈。

當然。

不說這個世界了。

就是前世,所有人也隻認為,隻有會把脈的中醫師,才是真正的中醫師。

造成這種原因,那就是大家對於中醫的不了解。

……

“我了個去,凡哥,您怎麽知道的這麽具體?”

“別激動,基本操作而已。”

“神你個基本操作,凡哥,您這樣說顯得我們很廢物啊。”

這一節課,不隻讓大家知道了中醫,而且也讓一眾粉絲大開眼界。

與之同時,他們對於中醫也變得有了無比的好感。

如果真按陳凡這樣講的,先不管中醫怎麽樣,從理論上來說是很先進的。

“那啥,凡哥,我在想,您不會也會中醫吧。”

“這個……”

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陳凡還是說道:“會那麽一點點。”

“那個,那個,能不能幫我看看?”

“可以是可以,但……”

“別但了,找別人我也不好意思,凡哥,您幫我看看唄,反正看不好也不怪你。”

“那行。”

都被別人拉著了,陳凡能怎麽辦。

隨即,有一位粉絲便與陳凡連了麥。

陳凡一看:“你這氣色看起來不錯啊,應該沒有太大的毛病。”

“凡哥,其他方麵我是沒有太大的毛病,就是那啥,晚上比較多尿。”

“夜尿多啊,那簡單,直接吃六味地黃丸啊。”

“啥是六味地黃丸?”

“呃……這樣,我給你配一幅藥,你先吃著看看。”

這個世界自然沒有六味地黃丸。

但六味地黃丸也是中藥製的,陳凡很快就給這位粉絲開了一幅六味地黃丸。